公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26246.pdf
《公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2624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26246.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总 说 明 1 概述 绵玄路是绵竹重要的县道公路,沿线经过绵竹城区、遵道镇通至金花镇,也是绵竹沿山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的重要通道。“5.12”特大地震使该路受到严重破坏,遵道镇、金花镇境内破坏尤为严重,原砼路面板块断裂、沉陷、山体滑坡、路基缺陷、桥涵损毁、交通工程设施损坏。在绵竹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82010)交通网络布局调整中明确提出绵玄路绵竹至遵道段 8公里按一级公路改建,沥青混凝土路面。本项目对遵道、金花镇灾后重建意义重大,急需进行道路恢复,完善功能结构。我公司受绵竹市交通局委托,经实地踏勘,资料搜集,对该路段进行路面改建设计,以确保道路满足使用要求。任务依据 1
2、.1.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1.1.2 国家部委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设计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并结合公路现状,分段实施改造设计,项目采用以下技术指标:公路等级:一级公路;设计速度:60km/h 路基宽度:22m 行车道宽度:4 中间带宽度:中央分隔带宽度:1.5m 硬路肩宽度:2 路面结构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 路拱横坡:2%超高方式: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 汽车荷载等级:公路级 涵顶横向宽度:与路基同宽 设计洪水频率:路基及大、中、小桥、涵洞及小型排水构造物 1/100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测设简况,设计方案拟定和推荐方
3、案的确定 1.3.1 测设简况 根据项目相关规划资料,在 1:5000 地形图上,进行方案初拟工作;外业测量前组织路线、路基路面等技术人员人员进场实地踏勘,并根据踏勘成果拟定路线方案。首先对拟定的路线线位进行全线实地放线,并完成了相应的路线、路基、地质、桥涵、筑路材料以及经济等方面的测量与调查工作。在进行测量的同时,各专业组对本路段进行广泛、全面的基础资料收集、调查和勘测工作,实测了有关控制点坐标,收集了沿线有关城镇、水电、路网规划资料。在勘察设计过程中,项目组与业主单位保持紧密的联系,根据工作进展情况,不定时向业主进行工作汇报。项目组多次就路线方案向绵竹市各职能部门征求意见,并多次进行沟通和
4、协调。1.3.2 原路状况及存在问题 绵玄路绵竹至遵道段始建于 1995 年,为水泥砼路面。由于交通量大,长期超重车辆通行,再加之大地震造成路基扰动,造成该段绝大部分行车道板纵向断裂、横向断裂、板角断裂以及板底脱空等现象,根据弯沉检测资料和现场调查,其大致情况如下:原路状况调查表 里 程 板块数量 完全破坏 板底脱空 破损率 脱空率 完好率 千米 块 块 块%4808 1553 808 判定水泥混凝土板底情况根据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D40-2002)确定,且根据该规范确定,断板率5%时,原路破损状况为优良;6%断板率10%,原路破损状况为中;11%断板率20%,原路破损状况为次;断板
5、率20%,原路破损状况为差;对于原路破损状况极差的道路,建议拆除原路面,重建路面结构层。根据现场调查,原路断板率为%,应拆除重建,若利用原路面的情况下,原路面板有%需要进行换板或压浆处理,且不能完全根治原路基病害,处理费用高,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综合考虑投资和建成后使用效果,并充分听取业主意见,最终确定采用将旧水泥砼路面板全部碎石化处理作为加铺路面的底基层使用。1.3.3 路线方案的确定 1.3.3.1 路线设计方案的拟定 本项目建设方案根据原路走向、状况、沿线地形地质特点、水文及桥涵分布、区域社会经济及生产力布局等特点,并结合绵竹市规划,确定了路线方案。路线起于二环路口(西南镇境内),路线
6、经过西南、遵道两镇,止点与遵道场镇遵文路相接。1.3.3.2 纵断面设计方案的拟定 根据沿线地形起伏情况,按标准规范确定的指标要求,兼顾桥、原有公路、高压线、城镇规划及洪水位等情况,拟定路线的纵断面设计,使纵面线形达到平顺、圆滑、视觉连续,并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达到充分利用原路结构层及填挖平衡的目的。本次设计段主要控制点为:起点二环路口、干河子桥、付家河桥、遵道场镇,线路全长。本工程项目所涉及的标准、规范及执行情况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4)公路环境保
7、护设计规范(JTJ/T006-98)。(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采用的汽车荷载等级:公路I 级。(9)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10)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1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12)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表第一号修改单 本项目在勘察设计过程中,严格执行以上标准、规范。2
8、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自然地理条件 2.1.1 气象水文 绵竹市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大陆季风气候特点显著,夏无酷夏,冬无严寒,无霜期长,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回升不稳定。常有春、夏旱发生,盛夏多暴雨,有洪涝天气发生,秋季气温下降快,常有阴雨天气出现。年平均气温为,多年平均降雨量,年最大降雨量,最少降水量为,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年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平均风速 s。多年平均无霜期为 285 天。地层岩性 测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3-2fg1)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呈灰白灰黄色
9、,以中弱风化的花岗岩、闪长岩、石英脉、片麻岩、大理岩、长石石英砂岩等为主组成的卵石土,其粒径多为 510 厘米,少数可达 100 厘米以上,呈圆状、次圆状,略有分选性,其中硬质物含量 6070%,充填物多为细砂或粉砂,上部多覆盖 15 米的亚砂土或粉土层。地震 根据最新四川省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测区为度抗震设防区。3 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原则(1)坚持“安全、舒适、环保、和谐”的勘察设计理念。(2)本项目以勘察设计为灵魂、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安全为根本、以质量为命脉、以科技为主导,在充分结合山区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被、筑路材料等基础上,遵循土地、水利、环水保、规划和文物保护等有关国
10、家、行业法律法规,充分结合项目特点,利用先进勘察设计技术与手段,贯彻“标准选线、安全选线、地形选线、地质选线、生态环保选线、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选线”的设计理念,认真执行“总体协调制、设计监理制、专家咨询制、地勘监理制”等制度,精心勘测、精心设计、科学论证比选,确保设计质量。(3)设计时全面分析原路使用中存在问题,确保设计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走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道路。(4)坚持以人为本,合理运用技术指标,妥善处理技术与经济、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公路建设与工业、农田基本建设、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本项目建成为技术标准掌握适宜、工程投资合理、施工可行、与环境生态协调的公路。(5)设计按照“
11、强制性指标严格执行,一般性指标灵活运用,超限指标论证采用”实施。技术标准与技术指标的总体运用情况 所运用的技术指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结合沿线地形、地质及水文条件,合理利用地形,尽量减少拆迁和占地,充分利用原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达到实施和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设计中技术指标实际运用情况如下表。主要技术指标表 名 称 单位 指 标 值 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 标准值 采用值 设计速度 Kmh 60 60 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米 400 430 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米 250 430 最大纵坡%6 最小坡长 米 200 200 凸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米
12、3000 6500 凹型竖曲线极限最小直径 米 2000 11000 桥涵宽度 米 与路基同宽 与路基同宽 桥涵设计荷载 级 公路-I级 公路-I级 设计路段长度划分、衔接及其衔接前后路段的技术指标运用及协调情况 绵玄路绵竹至遵道段全长,起点二环路口、经过干河子、付家河,止于遵道场镇。其中西南境内(二环路口至干河子桥)路基宽度24 米,遵道境内路基宽度 22 米(止点前 351 米按 26米设计)。路线各段的衔接方式 本路线路基宽度不同联结点应做好过渡,各段间衔接顺畅,并设置标识、标牌、标线指示行车。公路一般路段横断面设计方案 0.5m(护肩)+1.75m(硬路肩)+23.75m(行车道)+0
13、.5m(路缘带)+1.5m(中央分隔带)+0.5m(路缘带)+23.75m(行车道)+1.75m(硬路肩)+0.5m(护肩)=22m。特殊路段详见路基标准横断面图。沿线大型桥梁、交叉的设置情况 沿线无大型桥梁。路线与其它公路交叉均采用平面交叉相接。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为配合公路工程建设,更充分地发挥公路使用功能,本路段特设置黄(白)色热喷树脂标线、里程碑、百米桩、五百米牌、公路界碑、安全设施、交通标志等。公路与沿线环境协调情况及环境保护对策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测设工作中,为做好公路建设的环保工作,减少因公路建设导致的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在勘察中很重视环
14、境影响资料的调查,本着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以下环保措施:3.8.1 公路与沿线环境协调情况 本路段的环境保护包含两大部分内容,第一是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和应用技术指标进行路线布设和线形设计,减少对沿线房屋的拆迁、对经济林木的占用和高填深挖路基段落,充分利用原路;通过路基、桥涵等公路实体的设计,尽最大可能地减少路基的外挖及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保护沿线生态环境,使公路与自然环境协调。第二是通过绿化工程措施,“适地适树”,种植当地易于成活的植物,注重结构物形式和表面美观,必要时通过植物掩饰、材料修饰或人文装饰,掩盖人工痕迹,恢复沿线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使公路与沿线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景观自然优美,构筑沿线生态
15、环境旅游景区;同时对于环境敏感点采取环保工程措施控制和处理,将各种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3.8.2 环境保护对策 公路建设期间不可避免地会给沿线带来一定的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和定程度的噪声、废气、废水等污染。设计时根据路段的生态环境现状、城镇、居民区的分布、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公路营运期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制定科学、经济、合理的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方案,保护路侧生态和居民生活环境、美化路容。设计生态绿化为主要环保措施,对路基边坡、弃土场、预留征地范围及人群居住区采取种草、植树和生态防护等方式,弥补和美化道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和不利影响,降低声、光及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水土流失,恢复自然生态原貌。3
16、.8.3 绿化工程设计原则 绿化方案根据不同生态区域分段进行设计,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结构,恢复千姿百态、变换无穷及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构筑生态旅游景区,使道路更具地域特色及观赏性,引导旅游的预感和兴致。绿化应遵循自然协调的原则,自然散植灌木,草坪中混播花种,减少人工栽植痕迹;根据生态学原理,公路两侧少植乔木,避免对生态系统的阻隔及物种消亡:适地适树地从相同地区移植灌木,既保证成活率,与自然融为一体,又避免植物入侵,再现自然本色。体现保护与恢复的配合协调,将绿化工程与路基工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对路基边坡环保绿化工程的一体化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既确保路基结构稳定可靠、有效保护环境,又全面恢复公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路 施工图 设计 说明 2624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