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知识重点整理31923.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公共管理学知识重点整理3192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学知识重点整理31923.pdf(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公共管理 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涵义:(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1.公共物品 公
2、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2.公共事务 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3.领域特点:(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 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
3、uality)。(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7)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公共管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P 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B 途径)。P 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有如下特征: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性的理论研究。B 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师法企业,B 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是: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
4、原则;第二,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第三,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产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末,到 60 年代末形成一种学术思潮。詹姆斯布坎南(James.M.Buchanan)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选择通过政治过程,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政
5、府失败论 “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是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在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局限性或非市场缺陷时所涉及的一个主题,也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核心论题。所谓“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为什么政府干预会产生“负效应”以及如何从制度上弥补这些缺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论”。1.公共决策失效 相对于市场决策而言,政治决策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存在
6、着诸多困难、障碍或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实施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决策失效。原因是多方面的:(1)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决策目标的公共利益。(2)即使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公共利益,但现有的公 共决策机制却因其自身的在缺陷而难以达到实现这种利益的目的。(3)决策信息的不完全性。(4)选民的“短见效应”。(5)选民的“理性而无知”。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1)缺乏竞争性压力。(2)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3)缺乏监督信息 3.政府的部性与扩 政府的部性(internalities)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或组织自身的目标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政府部门的扩包
7、括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4.政府的寻租活动 寻租(Rent-seeking)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当政府干预市场时,就会带来以“租金”形式出现的经济利益。寻租是指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现代社会中的寻租活动,是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以维护和攫取既得利益。寻租活动导致“政府失败”,因为它导致经济资源配置扭曲,或说它是资源无效配置的一个根源;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它并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新财富,
8、只不过改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把更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装进私人腰包;它也导致不同政府部门间官员的争权夺利,影响政府的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此外,以特定的公共利益为目标,为社 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也构成了现代社会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管理职能的限度 公共管理部门用来弥补市场缺陷的政策手段本身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公共部门的过度干预或无效干预,往往可能使事情变得更糟,造成“政府失败”的现
9、象。(一)公共决策的复杂性导致政策选择的偏差。投票决策 利益集团妥协决策 精英决策(二)政策实施的复杂性导致政策结果的扭曲。政策实施需要消耗资源 政策实施具有“时滞性”政策实施的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三)寻租活动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非生产性牟利 人为设租,增大交易费用 权力异化(四)公共部门系统存在低效率常态。缺乏竞争 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 监督信息不完备 科层制的基本特征 一简介(一)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科层制(或译官僚制)理论。韦伯认为,任何组织的存在都是靠权威来维持的,而合法的权威主要有三种类型:、基于习俗惯例的传统型权威;、基于领袖个
10、人超凡魅力的超人型权威;、基于理性法规的法理型权威。每一种权威各有其理想的组织,而科层制则是与法理型权威最适宜的组织形式。(二)科层制组织的特征 1组织标准化。为完成复杂任务,推行标准化方法,提高绩效。(1)分工专业化 (2)工作指标化 (3)人员统一化 2工作秩序化。强调在公共组织部的各要素、环节之间形成有机联系,使相关组织之间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形成了无障碍的工作流。要求理顺组织外的各种关系,包括命令服从关系、信息沟通关系等。3管理规化。严格按规章制度行事,坚决抵制人情关系的干扰。包括:(1)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坚决排斥一切人为的、情感的、偶然的因素,尤其是排斥不良人际
11、关系的影响。(2)对所有人都一视,使成员具有平等感和公平感。(3)明确规定每一成员的职权围和协作形式,使各个成员正确行使职权,减少摩擦和冲突。(4)精确计算组织成员的工作成果,以业绩为依据进行奖惩,公正、客观、合理地处理问题。二、传统科层制组织的困境 (一)对传统科层制理论的评述 传统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贡献:、把专业化分工原理广泛地引入组织管理之中,提出了职能化(专业化)管理的原理,为构造科学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发展演变奠定了一般的原则基础。、总结概括出管理的基本原理,提出建立理性组织结构的依据,力图构建高效的等级制组织。、倡导“理性化法律化”的组织形态,强调组织的运作应以法律为规。总之,传统科层
12、制组织的研究者们所追求的理想组织是一个目标明确,专业分工,指挥统一,层级节制,幅度适中,权责相称,协调 一致,法规完备,高效合理的组织体系。主要不足:、只研究了公共组织的静态结构,而忽视了对组织的动态方面的研究。他们关注的重点是组织的结构,以及如何分工,如何建立层级节制的体系,如何订立法令规章及工作标准等,未看到如果法规、制度失之繁琐,可能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在强调组织的非人格化、理性化时,忽视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多方面的需求的研究。把人简单视为生产工具与经济动物,忽视人的尊严与价值。、只将组织当作一个封闭型的系统来研究,而没有探讨组织与其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二)科
13、层制组织的在缺陷 1科层制管理造就了一种刚性的官僚系统,就象一部机器,没有灵活性和主动精神,只有齿轮之间的被动运转。2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服务,忽视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3排除了竞争的必要与可能,组织成员照章办事,默守规,以至造成得过且过、不负责任。4 依靠条块分割的专业化单位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老问题,导致机构不断膨胀,职能交叉重叠。科层制曾经意味着组织方式的理性和效率。它给公共组织带来的逻辑规,与装配流水线给工厂带来的逻辑规一样,十分稳定、公平和精确。公共组织的科层制,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官僚体制,它专注于各种规章制度和等级节制的指挥系统,导致中央集权、层次繁多、行动迟缓的弊端。如果环境稳定,任务简
14、单明确,社会需求单一雷同,那么传统的官僚体制还是可以胜任的。在新兴的信息社会,人的个性与要求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事物的变化幅度与速度也大大增加了,科层制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运转,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方法。绩效 效率(efficiency)和效能(effectiveness)总和,其中效率是对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效能则是将实际成果与原定的预期成果进行比较,前者适用于一切能将投入和产出量化或货币化的场合,后者则可用于那些收益无法用货币来计量的场合。1、公共管理的绩效概念包含3 方面容:1.公共管理的成本或目标 2.公共部门的产出与效益 3.公共管理成本(或目标)与收益(或后果)的比较 2、绩效管理的概
15、念及容 所谓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在设定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监测,并作出系统的绩效评估的过程。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者的主要职责。绩效管理过程一般包括 3 个最基本的功能活动:(1)绩效指标化(Performance measurement)(2)绩效监控(performance monitoring)(3)绩效评估(performance evaluation)3、绩效管理的作用 (1)使公共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2)能较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不同要求。(3)体现了公共管理的结果导向的精神。(4)满足了评估组织绩效和个人
16、绩效的双重要求。4、从实践的角度看,绩效管理具有如下意义:(1)建立了一种诱因机制(incentive mechanism),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动力。(2)提供了一种管理工具。5、总之,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是由收集绩效信息,确定评估目标、划分评估项目、进行绩效测定,使用评估结果的行为体系,是持续提高管理绩效、不断促进有效管理的过程。6、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选择 1经济(Economic)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2效率(Efficiency)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关心的是经常以货币方式体现的手段问题。效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生产效率(Product
17、ive efficiency),另一类效率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3效能(Effectiveness)效能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衡量。效能可分两类:一类为现状的改变程度;另一类为行为的改变幅度。4公平(Equity)公平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它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都受到公平的待遇吗?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社会照顾了吗?”但公平作为一个绩效评估指标,存在的具体困难是在市场机制中难以界定,在现实中也比较难以测量。7、建立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应包括 3 方面的容:(1)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包括目
18、标任务的确定,考核指标的计算,分析评估,奖惩措施以及监督工作的实施等方面的容;(2)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3)把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置于社会监督之下。8、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1.业绩 2.效率 3.效能对公共部门的效能可从两个方面考核:(1)行为合理化水平 (2)政府机关效能。4.管理成本 公共管理成本是指公共部门管理行为所占用和耗费的资源及其程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了维持政府机构运转所产生的费用,二是为了履行其职能所产生的投入,如发展教育、科技等的投入。一般而言,人们所说的公共管理成本指的是第一种含义。9、公共管理绩效的改进(一)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
19、)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社会因素。(4)科学技术因素。2.部因素 (1)组织因素。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组织因素主要有 3 个。第一,机构设置。第二,职位的设置。第三,管理各环节的衔接。(2)人员因素。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涵义 目标管理定义:由参与管理的各方面制定目 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 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 绩效的一套系统管理方式。目标管理涵义的变化 可以细分为 5 个阶段。1.作为一种管理哲学阶段。2.作为绩效评估工具的阶段。3.整合组织与个人目标阶段。4.重视长期和战略后果阶段。5.系统改善生产力的阶段。目标管理的过程 (一)设定组织目标
20、 关键要注意如下几点:1.透彻地分析判断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实力,可调动资源的多寡,组织存在的问题和相对优势所在,从而判断自己有无核心专长。2.透彻地分析组织外部环境以及构成这些环境的因素的未来变化。3.组织目标一旦设定就成了组织计划工作的前提或依据。(二)目标的具体化。1.将组织目标按组织体系层次和部门逐步展开,直至每一个组织成员。2.组织体系中的每个层次、每个部门、每个成员均可以根据自己的部门、层次、岗位分工和职责要求,结合初步下达的目标进行思考分析,最终提出自己的目标。3.组织将自下而上的目标与下达目标比较,分析差异,征询下级意见再进行修订;然后再下达,下级各方仍可以修正。(三)目标完成检查
21、和业绩考评。目标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把目标分解下达后成为组织每个层次、每个部门和每个单位的工作业绩的衡量标准。因此,目标管理全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根据初期下达的目标对各方工作和业绩进行检查和考评。三、目标管理的实施(一)实施目标管理的前提 1.组织成员自我管理能力较强。2.组织具有统一的价值理念。3.组织高层领导重视。(二)有效地设定管理目标 1.定性目标向定量方面转化。2.长期目标的短期化。3.目标实施的资源配合。(三)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 目标管理一般分为 4 个阶段:计划、执行、检查、改进。为了发挥目标管理的潜在优势,防止出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管理学家韦里奇(1985)归纳出15 项指
22、导纲领,作为实施目标管理的指引 四、目标管理的优缺点和在公共部门应用的局限 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1.目标管理的优点 (1)激励明显。(2)管理有效。(3)任务明确。(4)控制有力。(5)自行管理。2目标管理的局限。(1)容易注重短期目标。(2)设置目标存在困难。(3)难以权变。目标管理在公共部门应用的限制 1.由于公共部门所处的环境比较私部门所处环境要复杂多变,因而目标管理运用围和程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2.目标管理存在信任问题,但研究表明,在官僚体制中建立信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3.公共部门的目标往往比较模糊,不易量化,其结果也不容易衡量。4.目标管理的实施通常以一年或少于一年为周期,这种强调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 管理学 知识 重点 整理 3192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