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40394.pdf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4039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40394.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1 整十数的乘法口算和估算 本课学习整十数的乘法口算和估算 1、积后面有 2 个 0。2、积后面有 1 个 0。3、都是用 0前面的数先口算相乘。针对以上简单梳理,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添0上,根据孩子们自己探究两个不同的乘法以及自己发现添 0 的方法。再加上孩子们的比赛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学生根本能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但有的孩子整十数乘两位数中的个位容易忘记乘,经过类似反复练习,孩子们已经弄清楚积的后面到底有几个 0 并能正确的口算出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查找并纠正错误,并且将这局部知识练习熟练,为后面教学除数是两位
2、数的除法进展稳固。2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在学生能够较熟练的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本课的重点是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在探索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有的孩子用口算的方法,有的孩子用竖式的方法。其中不少用竖式的孩子是直接写出得数而没有计算过程的,说明这些孩子还没能很好的理解算理。此时,我请了几位孩子上台书写自己的方法,先请口算的孩子说了自己的想法,再请笔算正确的孩子说他的计算过程,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进展观察表达,让学生们理解笔算的计算过程。最后
3、在比拟台上错误的笔算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明白算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对于学生而言是较难理解的,计算时需要进展 3 层计算。学生还未能熟练掌握时,往往会出现运算第 2 层时把算乘几十当成算乘几,或者将因数弄混淆导致出错。为了防止这一问题,在学生书写竖式时,我要求孩子们将算理一并书写在算式的旁边,便于孩子记住自己该算哪一步,便于孩子们在思维混淆时能理清运算的顺序,在检查时便于发现错误。3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 本节课我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在生动的数学活动的根底上,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
4、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我在进展教学设计时,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有意识地理解数学,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2.注重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的开展。教学中,没有直接给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图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再进展交流反响,充分表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采用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模式,引
5、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3.本节课的习题设计紧扣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够体会到掌握新知的喜悦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这几点上出错:1.用第一个因数乘第二个因数的十位时,个别学生还没理解为什么要与十位对齐。在上节课讲解算理时,学生把理与法分开理解的,理是理,法是法,没有融合在一起理解。2.虽然讲解时,进位问题做为重点处理,进位该写在哪里,写多大适宜,什么时候加,都讲的很清楚。但个别同学数字较大时还是忘记进位或进位算错。3.个位与十位乘完后,应该是加起来,有些同学还是乘法。-出现上面的问题,我觉得必须从让学生明白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上入手,给学生一个探索的平台,让他们有独立思
6、考和探究的空间来提高计算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1.讲解计算过程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2.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可以促进学生整体的提高。这几天的课堂上,学习过新知后,请这些学生上黑板前板演,共同纠正他们做题中出现的问题。3.将学生做题中的错例作为课堂练习题。4.请学生找出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说明错误原因。4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教学反思 末尾有 0 的乘法解答起来简单、有趣,根据 0 的个数的不同而进展不断的变化,特别是在第 3、5 题中,学生乐于去尝试发现其中的规律,思路也比拟活泼、开阔。联想十分到位,迁移能力较好。经过以前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及归纳等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中有个
7、别同学的总结十分到位。乐于学是数学学习中比拟难调动起来的,在枯燥的计算中更是如此。因此,在反复的计算中要翻些把戏,上出新意,上活,让学生喜欢,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本来就课堂的效果来看,本节课的容应该比拟容易承受,估计应该比上一节课要好,但从作业的反响上来看,计算的正确率着实令人担忧,数位的对齐,0 的个数,个别学生仍比拟混淆。5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这局部容是学生首次接触条件多于两个的解决问题,与其它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相比,此类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往往更便于进展不同的组合,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灵活,让学生学习指导充分感知了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
8、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容许用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买 6 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乒乓球 2 元,一袋 5 个乒乓球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一袋有 5个乒乓球,有 6 袋乒乓球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解答
9、。让学生分步列式的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6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反思 本课的立足点和突破点在哪里有趣的乘法算式教材安排探究两位数乘 11和同头尾合十的计算规律。由于我班学生已探索过两位数乘 11的计算规律,于是我对教材做了相应的改编,从两位数乘 11的口算开场,把探索同头尾合十的计算规律作为主要探索活动,再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自主探索同尾头合十的计算规律。考虑到这两个容不管从算式特点还是计算规律方面都有相似性,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迁移过程有迹可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趣的乘法计算,是一个活动实践课。上活动实践
10、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和学生理解力掌控不够。在上之前就有点担忧,怕学生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怕学生发现不了规律,比方 24 乘 11,53 乘 11;第二种,发现规律了,但很难表达出自己的发现;第三种,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是不一样的,又想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观察思考,所以时间不够用。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一个导学案,先给学生算,再把有结果的算式排列好,让学生观察,并猜测下一个算式的结果,再验证一下。这样可以放手学生在课外完成,那在随后的课堂上,总结一下我们的计算规律,这样可能更好一些。第二单元千米和吨-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
11、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历比拟远,对学生来说比拟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拟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历,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说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拟熟悉,所以我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 1 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拟,得到:从学校到*屯大约是 1 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 1
12、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 1 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 1 千米?对于 1 千米和 1 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球场外一圈有约有 100 米,几圈才是 1 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 400 米,跑几圈是 1 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
13、从而比拟自然地引入千米。回忆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拟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拟广泛的。根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学生多,担忧学生平安,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 1 千米的活动,感受 1 千米的距离。加上学校地势不开阔,只是组织学生到地形较为平坦的篮球场量出 100 米的距离大约一圈多,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所需的时间大约是一分多钟。然后告诉学生 10 个这样的长度就是 1 千米,一般步行 12-15 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 1 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 10 个 100米有多远,学生对于千米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认识吨教学反思 吨这个概
14、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拟抽象,而且它又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然而引导学生建立 1 吨重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让学生体验 1 吨,产生真实的、深刻的感受呢?怎样才能有效地到达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针对这些问题,课前我对教学过程进展了精心的预设,将这节课的体验活动分三个层次进展。第一个层次是初步体验,让学生抱一抱体重是 25 千克的学生,亲自感受 25 千克的重量,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 25 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 1 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 1 吨了吗?从而发现大概是 40 名学生的体重合起来是 1 吨,再让 40
15、名学生起立,并一起用力跳一跳,体验 1 吨物体的重量。这样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 1 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分小组进展活动,进一步体验 1 吨。有了上个层次的经历,这个环节我只需要提出活动要求,放手让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着下独立开展。比方第一组研究的是 10 千克的大米,先让他们搬一搬,再算一算,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 1 吨。个层次是通过图说说不同物体的重量与 1 吨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 1 吨有多重的印象,可以说一说多少头奶牛、多少桶石油、多少袋水泥、多少头猪的重量是 1 吨。但是,在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
16、一些问题和困惑,比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限,不会推算多少个物体的重量大约是 1 吨。虽让学生进展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 10 岁的孩子,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还是比拟难以理解的-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所求问题想起 1 教学反思 节课是在具体的情境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感受体会总结从问题想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例 1结合实物图呈现了两套运动服、两双运动鞋和两顶帽子的价格,要求学生依据图中的信息以及小明和爸爸带了 300 元这个条件,求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这样的场景是学生熟悉的,我顺应学生思维分四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一步,根据具体问题产生从问题想起的需要引导学生
17、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启发他们在交流中明确:购置的运动服和运动鞋的价格不同,剩下的钱自然也就不同;要使剩下的钱最多,应该购置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价格最低的运动鞋。从所求问题想起 2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从所求问题出发,进一步分析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的关键,看着数量关系说说哪个知道了,哪个不知道,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会完整地说一说。第三步,鼓励学生依据上述解题思路各自列式解答,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第四步,组织学生回忆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进一步明确从问题出开展开分析和思考的根本过程,即,先根据问题想数量关系,看哪个知道,哪个
18、不知道,确定先算什么,感受策略的价值。接下来的想一想让学生独立说说根据问题要先算什么?是怎么想的?学会运用从问题想起的解决策略。之后回忆刚刚解决的两个问题,都是根据要求的问题,找出数量关系,看哪个知道了,哪个还不知道,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揭题。最后就是从问题想起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练习中注意不断地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到数量关系,看需要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从所求问题想起 1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一、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解算理。教材为我们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通过解决两个问题来完成含有两级运算的,乘法在前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步式题:含
19、有两级运算的,且乘法在后需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步式题。对于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35+20实际上,学生在前几册中已经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也学过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乘加、乘减。所以,在呈现情境图,学生搜集信息,出示问题后,提出:你能帮小军计算出来吗?便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我发现,大局部学生采用的是分步解答,一小局部学生列出了综合算式,只是格式需要指导。为了让学生在运算过程中防止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书写格式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思路,理解算理。接着组织学生进展比拟,两种列式的不同,提醒特征和课题。第 2 个问题:小晴买 2 盒水彩
20、笔,付了 50 元,应找回多少元?50182 的运算顺序是重点要指导的,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这里主要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要求找回多少元,应先求出 2 盒水彩笔的钱数,从而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最后通过对两道综合算式的比拟,让学生明确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在综合算式中,有乘法,有加法或减法,都要先算乘法。二、注重比照,在比照中掌握运算顺序和格式。比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本节课安排了三次组织学生进展比照,如例题教学第 1题中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的比照,在比照中解释综合算式的特征。如例题教学后第 1 题和第 2 题的比照,从比照中提醒出运算顺序。如练习中 32
21、320 与 323-20、5678 与 5678 的比照,在比照中让学生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构造。三、以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运算顺序的体验。-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 4 个层次的不同练习:1、把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培养逆向思维。2、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在改错中体验混合运算的格式和运算顺序,稳固新知,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4、比一比,在比拟中沟通联系,建立认知构造。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混合运算的掌握需要一定量的练习,重复机械的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的厌烦。因此我们追求形式多样练习,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计算,从而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除
22、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作根底,所以学生在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相比照拟简单点,承受能力也更强一些。整堂课我还是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学例题时,首先我出示挂图以情景导入,让学生说说场景图中有那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思考从这句话中能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这样连着解决两个实际问题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后,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列式时的想法,交流两道算式都要先算什么,然后进展计算,从而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让学
23、生自己去发现在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算除法,之后通过想想做做上的题目进展稳固。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对于运算顺序的总结方法可以同上一教时,尽量让学生来表达。练习中也尽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运算的顺序。缺乏点:本节课容看似简单,但却是最容易出错的题,而我却过高估计了学生的做题能力,特别是在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显得不够熟练,还停留在分步解答的根底上,而我由于时间的伧促,对想想做做第六题解答实际问题的题目只是稍微讲了一下,许多同学都未进展深入思考,一些中下的同学对我的讲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作
24、业中都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比拟每组算式中哪题的得数较大一些时,从学生的反响及答复看,他们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我的讲解又过于啰嗦,导致学生更是云里雾里。所以在这两种类型的题目的讲解中,一方面我要精简我的语言,让学生一听就能明白,另一方面在以后的复习中我要对学生加强这方面题目的练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重点
25、让学生理解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教学难点是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解决现实问题。例题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要用小括号的情景。通过对情境图的分析,先分步列式,然后用综合算式表示,当出现50-205和50-205这样两个算式时,让学生展开讨论:解决例题中问题应该先算什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要先算减法,可是运算的顺序又不允许怎么办?只有在算式中添上小括号,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这样就可以使列出的算式符合解决问题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最后通过比照练习,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和含有小括号的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数学 下册 教学 反思 4039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