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说课稿12267.pdf
《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说课稿1226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说课稿12267.pdf(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1 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水中生活的动物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 观察与思考、一个 探究 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2、能力
2、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1.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3.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 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2.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
3、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4、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用心 爱心 专心 2 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隐含知识: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2.
5、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
6、?(强调单一变量)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 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局限性: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捆绑法:鱼体很滑,要想完成捆绑某个鳍的动作,操作起来有点难度,如果让学生来完成,可能很
7、难完成,因此做了几点改进:捆绑法的改进: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中的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以成功。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用心 爱心 专心 3 改进一 捆绑鱼鳍时,教材提示用细线捆绑鱼鳍,事实上宜用粗线、纱布条会更好些,不宜用细线,否则易造成对鱼的伤害。而且用细线捆绑的,很少有绑成功的。另外捆绑时,为了尽量减小对鱼的伤害,要注意用很湿润的纱布包住鱼头,并不时要将鱼头浸入水中,以保证其正常呼吸。改进二 根据教材提示,只要用线分别捆绑鱼的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就能探究出各种鳍的作用。事实上,学
8、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见图1)。为此我对这组实验作了一点改进: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见图2),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见图3)。学生经过这样的操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究出这几种鱼鳍的作用。图1: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 图2: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 图3: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 图4:被塑料片绑了尾鳍的鱼(上)稍一摆动,塑料片就滑掉;而绑了木片的鱼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转向和游泳 改进三 教参上介绍用轻的塑料片捆绑鱼的尾鳍不易滑脱,可事实上在实验时也不
9、容易捆绑成功,一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绑好,实验后鱼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绑住了,但只要一将鱼放入水中,鱼身稍微摆动,捆绑的塑料片就会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绑效果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并且鱼也不易受到伤害(见图4)。实验用具选择:水槽选择(最好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鱼体大小选择;7 10cm(最好由学校提供)剪刀、纱布 分组实验 学生共52人,分13小组,每组4 人 每组提供两条鱼 1 2 组,探究胸鳍的作用 3 4 组,探究腹鳍的作用 5 7 组,探究背鳍的作用 8 10组,探究臀鳍的作用 1113组,探究尾鳍的作用 4.实施计划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观看探究尾鳍的作用的视频,与小组做出来的结
10、果比较,得出结论。5.得出结论: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6.讨论和交流:一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就一定正确?用心 爱心 专心 4 与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模拟实验的制作。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播放投影,检查所学知识。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种的鱼,身体的背面和腹面颜色是否一致?这有什么作用?2 鱼的身体两侧有一排鳞片上有小孔,这些小孔连起来构成一条侧线,它有什么作用?3 鱼的身体表面都有黏
11、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吗?4 鱼体内有个白长囊状结构叫做鳔,想想看,鳔的作用是什么?推进新课 继续探究,鱼除了用鳍游泳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特征。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各种鱼放在小组水槽中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分组观察。观察鱼的呼吸时,先观察鳃的颜色和鳃丝的形状,鱼鳃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鳃上布满毛细血管,所以人们买鱼时可以从鳃的鲜艳程度判断鱼是否新鲜。鳃丝在水中呈舒展状态扩大了与水接触面,离开水鳃丝互相粘结、破坏了气体交换的功能。鱼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而是通过鳃获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鱼儿不是离不开水”而是离不开水中的氧气,所以养鱼缸要经常换水,养鱼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间要打冰眼(结合书中实践活动)因此
12、,若水域污染对鱼及其它水生动物十分不利(渗透环保意识)。得出结论:鱼的呼吸靠鳃来进行,鳃的结构包括鳃弓和鳃丝,这些结构有利于鱼在水中进行交换氧气。本章还开设了新的实验内容“模拟实验”,详见书第四页,这是一个新的实践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视,让学生动手去模仿着做。训练学生的悟性。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用心 爱心 专心 5 陆地生活的动物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主要是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
13、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教学重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
14、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3、概括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2、蚯蚓、兔子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二、说教法 本节采用情景导入法,谈话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饲养法。三、说学法 学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总结归纳法。四、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可用3 课时完成。第1 课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用谈话式对水生环境复习总结,进而引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之处。教师用投影打出水生环境可供水生动物生存的因素并进行归纳总结:一、水陆环境的
15、差异(1)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动物食用的铒料。(2)水中有溶解于水中的氧,可供水生动物呼吸。(3)水中昼夜温差小,有温和的环境。(4)水中对水生动物还有浮力,解决了动物支撑体重的问题。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与水生动物相比、陆地动物的生活环境怎样呢?有条件的学校可放影像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回答问题,拓展视野。没条件的学校可以观察书中的插图,再结合平时的实践和感受说出图中各动物生存的环境及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分组讨论陆地生活的动物生存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以及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突出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用心 爱心 专心 6 重点讨论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又是怎样解决食物、呼吸
16、、支持体重、适应气候、安全等适应环境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学生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给予激励和评价,引导学生能运用较为科学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现象(学生说的是一些生活语言如:嘴口 爪脚足 胳膊、前爪、腿前肢、后肢 蠕动爬行,以培养学生使用科学语言的行为习惯。)师生共同对陆生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归纳总结 二、陆生动物对陆生环境的适应 1、陆地环境没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气以气体状态存在于空气中,出现了用肺呼吸或用气 管呼吸;2、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浮力,出现了四肢发达的肌肉(尤其后肢强健)这是支持体重和奔 跑运动的结构;3、陆地环境没有水,气候变得干燥,为了适应出现了外骨胳,
17、角质鳞片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的结构;4、陆地环境复杂多变危险四伏、敌害多,出现了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官,以对 外界刺激做出迅速、灵敏的反应,且出现了拟态、警戒色、保护色;5、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温和,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出现了恒温动物。更进一步突出了 本节的重点、难点:“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关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书中没有过多解释说明,只是在章前点了一下,在这里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二者不同,区别辩认各生物类群且能举例说哪些是无脊椎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及各类群的代表动物,及我国珍稀动物目前状况,渗透爱护、保护、珍爱生命等环保教育。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
18、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斗争。三、布置作业:课后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以及抓蚯蚓。第2 课时 实验 饲养和观察蚯蚓 本实验要求通过饲养蚯蚓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实验,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体验观察的快乐和观察到结果后的成功喜悦心情。蚯蚓的饲养较难。因为蚓茧的采集、孵化和培养尤其蚓茧的采集很难,加之孵化时间长,季节性较强(每年春秋两季,4、5 月与9 月)所以饲养蚯蚓没有成功。为了弥补此不足,我让学生提前2、3 天采集蚯蚓(记录采集的环境状况)首先熟悉并观察,然后再拿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记录
19、。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知识迁移,并带着问题去探究(关于问题教师可提出或让学生自己提出):1、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如何?把蚯蚓长时间放到干燥的环境或沙灰中会怎样?2、蚯蚓的体表为什么要保持湿润,在实验中为什么要拿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3、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4、蚯蚓是如何运动的?怎样区分蚯蚓的背、腹、前、后?5、为什么蚯蚓必须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6、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7、仔细观察蚯蚓身体一会儿变粗,一会儿变细。变粗后移动位置(蠕动)让学生充分理解:环肌收缩时,身体变细变长;环肌舒张时,纵肌收缩;身体变粗变短这一知识要点。总结出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形
20、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再结合沙蚕、水蛭得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用心 爱心 专心 7 第3 课时 完成陆地生活动物类群的观察和概括。鉴于兔与人同属哺乳动物,而有关人的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详细介绍过,因此本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一、观察外形 1 想一想,光靠体表的皮毛就能使兔子体温恒定吗?2 测量兔子前、后肢的长度。想一想,兔的跳跃与其前后肢长度有什么联系?3 比较兔和狼的牙齿,想一想,二者的不同说明了什么?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哺乳动物,因它长的可爱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它,所以关于兔适于陆
21、地生活的外部形态学生很容易说出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第一点:兔子的耳朵长(耳廓大便于收集声波)感觉器官发达,对外刺激反映灵敏。第二点:有发达的四肢和肌肉(前肢短小,后肢强大,能支撑身体,适于跳跃运动)适于陆地生活。体外被毛有保温作用。第三点:兔的牙齿分化,臼齿发达,盲肠发达,适于磨碎粗纤维与草食性相适应。第四点:母兔能下仔,且还能给小兔喂奶等。二、观察兔的内部结构图 播放兔的内部结构图,并与人体的结构相比较。想一想,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吗?这说明了什么?兔的消化道与人体有什么差异?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学生可以较轻松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总结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2、在这里为“技能训练”综合概括,提供素材)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1 体表被毛,2 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3 有发达的四肢和肌肉,4 用口捕食,口内有齿,齿有分化,5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发达。对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及时评价与鼓励,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意识。关于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有条件的可通过播放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与保护的影像内容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通过身边的实例,电视上资料来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野生动物关爱的情感态度。用心 爱心 专心 8 初中生物说课稿-空中飞行的动物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空中飞行的动物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在生物圈中,动
23、物是最活跃、活动范围最广的一类生物,本章内容的处理思路是突出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因此,内容的安排改变了以往的安排进化顺序逐门逐纲地讲述各类群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物的做法,而是按照生物圈的环境特点,从“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和“空中飞行的动物”来探究各类动物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点,这样的另一个意图是,减少知识的分量,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这一章学习的是各种环境中的动物,通过了上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如何进行探究和观察。并知道了鱼类的主要特征。能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知道了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空
24、中飞行的动物,这样由易到难的教学安排,符合人的认识特点。学生掌握了本节的知识和技能,就能为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本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鸟,第二部分是昆虫,分 2课时来学习。今天主要是学习第1课时,鸟。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2)能力目标: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鸟等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4)重点和难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探究活动的设计。
25、二、说教法:1、本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来认识鸟类等空中飞行的动物的体型及身体的结构特点与飞行的关系。通过探究来认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2、本节“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是重难点,但由于有了上两节的知识基础,学生对于这个探究应该能够通过分组活动来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级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三、学习方法:用心 爱心 专心 9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生物 年级 上册 说课稿 1226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