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辅导材料(2014修订版)11048.pdf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辅导材料(2014修订版)1104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辅导材料(2014修订版)11048.pdf(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辅导材料(内部资料,仅供参考)一、心理学概述(一)识记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重点了解整个框架)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心理现象规律)。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情)对外(客观事物)对内(自身的);心理现象 意志过程(意)从内到外。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世界观等);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I 能力 II气质 III性格。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贯穿在各个心理活动过程之中。2、心理学的产生、独立与发展。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 wundt)1879年,莱比锡大学创建第
2、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开始脱离哲学,形成一个独立的科学。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德国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即意识流。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推动向实际生活的发展。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行为主义被誉为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格式塔心理学创
3、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 2 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他们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 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被誉为心理学“第二势力”。人本主义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实现。被誉为心理学
4、“第三势力”。注意识记马斯洛的“高峰体验”和自我实现。认知心理学以奈赛尔 1956年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新范式,以人的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探索人类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主动信息加工系统,通过对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的揭露,阐述人脑对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和使用过程的规律性。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等。(二)理解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1)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What);(2)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Why);(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How)。2、普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的关系(1)各自的概念: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年人
5、的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则指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2)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都属于心理学理论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能为教育心理学提供基础。(3)研究对象(情境)有区别,普通心理学通常以正常成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则主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则是心理学在教育情境中的具体应用。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认识内外世界;(2)调整和控制行为;(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6、。(三)应用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答题要点:(1)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教育学、各科的教学教法都是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工作 3 起着指导的作用(总论);(2)认识和了解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效应,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例如,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 20 分钟以上,据此教师在一节课内应有准备地对待这种心理状态,学生高度注意10-20分钟以后,应让学生松弛几分钟。(3)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心理规律去影响和控制人的心理,例如根据记忆规律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记忆;(4)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的影响(例如各种心理素质的训练,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等)。二、认
7、知过程 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和感觉的种类 1.感觉的概念(识记):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的种类(理解)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1)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来自身体外部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等刺激。内部感觉接受来自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和状态),如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内脏感觉)等。远距离感觉:视觉(视觉的感受器是眼底的视觉细胞),听觉(听觉的感受器是内耳的毛细胞)感觉 外部感觉 近距离感觉:味觉(味觉的感受器是舌头上的味蕾)嗅觉(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部拧的嗅细胞)皮肤觉(皮肤觉的
8、感受器分布在皮肤上,包括触觉、压觉、痛觉和冷热温度觉)内部感觉 运动觉(运动觉的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等部位)平衡觉(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前庭)机体觉(内脏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而产生的。)(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感受性(识记):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4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2.感觉阈限(识记)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者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异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或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阈)。刚刚能觉察
9、出最小刺激强度的感觉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理解)绝对感觉阈限是用来度量绝对感受性的指标。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小,绝对感受性就越大,它们之间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关系。(三)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适应(识记)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变化现象,就是感觉适应。在生活中,感觉适应的现象很普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适应。温水煮青蛙,游泳时,刚入水觉得有点冷,几分钟后就不觉得
10、水冷了,厨师越做越咸,骑驴找驴等。在视觉范围内,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下降,这个过程是明适应。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处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个过程是暗适应。暗适应的过程比明适应的过程要长。除视觉的适应其感受性有的提高,有的降低外,其他各种感觉的适应都基本上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或暂时消失。2.感觉间的相互作用(理解);(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同一感受性中的其他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的突出事例是感觉对比。感觉的对比(识记)(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11、感觉对比分两类: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对比现象。同样两个灰色小方块,一个放在白色背景上,一个放在黑色背景上,结果在白色背景上的小方块看起来比黑色背景上的小方块要暗得多;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先后对比现象。吃了糖之后接着吃梨,会觉得梨很酸。(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5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不同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会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尚未揭示,但一般表现为:对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对一个感受器的强烈刺激会降低其他感
12、受器的感受性。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包括联觉和感觉补偿现象。联觉: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例如,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看见黄色产生甜的感觉,看见绿色产生酸的感觉;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使人产生冷的感觉。感觉补偿现象:是指一种感受损伤或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会明显提高,对受损或缺失的感觉加以补偿的现象。在盲人身上更为常见的是通过听声音辨别地形,通过触摸阅读盲文,这就是通过听觉和触觉对视觉的补偿。(四)感觉后效 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感觉后效在视觉中表
13、现尤其明显,称为后像。二、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和知觉的种类 1.知觉的概念(识记)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对象具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区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空间知觉(识记):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空间关系的知觉,包括形状和大小知觉、深度和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空间定向等。(2)时间知觉(识记):是指我们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度日如年”、时光似箭等。(3)运动知觉(识记):是指我们对物体运动特性的反映。我们不仅对真正具有运动特性的物体产生运动知觉,在一定的时空
14、条件下,也能对没有运动特性的物体产生运动知觉。前者是真动知觉,后者是似动知觉。似动现象(识记):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诱导运动(识记):一个相对静止的客体,当受到周围其他物体运动的诱导而被知觉为运动的,这一假象运动就是诱导运动。“月亮走,我也走”,其实月亮没有运动,运动的是浮云。根据知觉对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现实的精确性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6 错觉(识记):错觉是知觉的特殊形式,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主要表现为几何图形错觉。此外,还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等。
15、“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二)知觉的特征(理解)(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在原由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同时也取决于个体的知觉经验与主观状态。格式塔学派提出了一些被普遍接受的知觉组织原则:接近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封闭性原则、良好图形原则。(2)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知觉对象具有一定意义,并且轮廓清晰,并且突出在背景之上,而作为背景的部分则轮廓模糊,不具有意义,也
16、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知觉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选择有关,一般说来强度较大、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客体容易成为被选择的对象。知觉的选择性 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个客体的时候,该客体就成为知觉的对象,其他客体就成了背景。鹤立鸡群。(3)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在理解的过程中,言语可以起很重要的作用。(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三
17、)感觉与知觉的关系(理解)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是感觉和知觉的源泉。事物个别属性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事物的整体;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信息在头脑中有机结合便形成了反映事物整体的知觉。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内在组成部分,没有感觉就无所谓知觉。感觉愈丰富、愈精确,知觉就愈完整、愈正确。另一方面,知觉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也影响着感觉的鲜明性和精确性。由于感觉和知觉有这种密切的关系,因此,经常把它们合起来通称感知。但它们又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还不能把握事物的
18、全部;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由于知觉过程中有语言、思维、经验等心理因素的参与,使我们能够认识事物的整体,明确事物的意义。所以,感觉和知觉是两个本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四)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应用)要想使直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应遵循感知觉的规律。7(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洪亮,语速要适中,板书要清晰,要让全班同学听得懂、看得见。教师在制作、使用直观教具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颜色、声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
19、知。(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如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可以用彩色粉笔;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挂图时,可以将其中不需要学生看的部分遮住;制作教具时,要注意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上突出出来等。(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我们知道,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使用活动性教具,演示实验,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4)运用知觉的组
20、合规律: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分;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等不同内容之间要留空;讲课时,语言流畅,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对不同的内容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5)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如果学生能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同一个知觉对象,那么,从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将传递到大脑,从而获得对事物的全面的认识。我国古代的许多学者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就是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
21、有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看到的比听到的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只靠听觉,一般能记住 15%;只靠视觉,一般能记住 25%;既看又听,能记住 65%。三、注意(一)注意的概念和种类 1.注意的概念和特点(识记)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最基本的特点。2.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一般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8 有意注意(识记):有预定目标,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识记):事先没有预定目标,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识记):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
22、努力的注意。例如骑自行车。(二)注意的品质 1.注意稳定性(识记):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研究证实,一般 5-7岁的儿童,每次注意稳定的时间约 15 分钟,7-10岁每次注意稳定约 20 分钟,10-12岁是 25 分钟,12 岁以后是 30 分钟。观察和实验都表明,注意有周期性起伏现象。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表现是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注意的起伏现象(识记):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2.注意广度(识记):注意广度也就是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1830年心理学家汉密尔顿最先做了这方面的实验。
23、3.注意分配(识记):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一心二用”、“双管齐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4.注意转移(识记):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三)影响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的条件(理解)影响注意的稳定性条件:1.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注意稳定性的内部条件;2.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是注意稳定的外部条件。影响注意的广度的条件:1.注意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越集中,广度越大;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注意的分配的条件:1.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24、;2.同时进行的活动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影响注意的转移的条件:1.原先注意的紧张程度 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的性质 3.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四)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应用)(1)加强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根据任务的需 9 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注意。(4)用坚强意识与干扰作斗争。四、记忆(一)记忆的概念和记忆的种类 1.记忆的概念 记忆(识记):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持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2.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将记
25、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识记):刺激物体的信息接触到人的感觉器管,使得到暂时的存贮,这种存贮形式便叫做感觉登记。短时记忆(识记):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一个过渡阶段。短时记忆与感觉记忆不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不被意识且未被加工的。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是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这种处在工作状态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就是工作记忆。证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72个组块。长时记忆(识记):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二)记忆的过程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等过程。1.识记 识记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辅导材料 2014 修订版 1104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