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巨灾保险证券化的发展和借鉴[文献综述]23286.pdf
《国外巨灾保险证券化的发展和借鉴[文献综述]2328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巨灾保险证券化的发展和借鉴[文献综述]23286.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题 目:国外巨灾保险证券化的发展和借鉴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规模空前庞大,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巨灾风险所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特别是欧美国家,城市化程度高度发达,财富集中程度高,人口密集,大批高价值厂房,住宅等建筑林立,巨灾风险一旦发生,都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民的生产生活。在瑞士再保险公司对巨灾风险的统计报告中,2000 年巨灾风险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损失约为300 亿美元,到2005 年达到2300 亿美元,并成为了保险公司几十年来遭受损失最严重的一年,2008 年巨灾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达到了2250 亿元,仅次于2005 年成为历史上因巨灾风险遭受经济损失第
2、二严重的年份。而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巨灾发生频率和损失幅度的大幅上升,保险业的损失赔付随之增加,资本实力大大消弱,全球巨灾承保能力急剧下降。而人们对风险转移需求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整个保险业资本的增长速度,因此迫使保险人和再保险人努力提高其承保能力。为了弥补缺口,防止各种灾害风险造成的保险资本下滑及增强承保能力,美国与西欧保险公司掀起了购并热潮:另一方面,国际保险业将目光投向了容量更大、实力更强的资本市场,提出了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新型风险管理手段,以期通过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深层次融合来共同应对风险。近年来,保险风险证券化发展迅速,保险连接证券交易日趋活跃。实践表明,保险风险证
3、券化对传统保险方式的创新,是一个通过资本市场转移保险风险的有效方式,它对保险业乃至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本文主要从外国巨灾保险证券化入手,来探讨我国实行巨灾保险证券化现实性问题,重点是分析和论述外国巨灾保险证券化的种类和经验。首先应清楚外国巨灾保险证券化的发展及其现状,以及我国巨灾保险证券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巨灾保险证券化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来分析在中国发展巨灾保险证券化的现实性。二、主体(一)国外研究动态 1.内容的研究 1961 年KarlH.Borhc(1990)将J.vnoNuemnan&0.Morgenstem 创立的期望效用理论(EPxeetdeUtli
4、iytThocry)引入保险学。之后,保险研究在期望效用理论框架下进行,即 架设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风险偏好满足“独立性公理”,从而两者分别存在唯一效用函数或效用函数族。在 1973 年,学者 RobertGoshay 和 RiehardSandor 首先提出将保险期货与期权引进集中交易市场买卖的观念,将保险风险移转至资本市场,以弥补保险市场承保能力不足的部份。但是一直到 1992 年 12 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hicagBoardofTrade;简称CBOT)才正式推出了三种保险期货商品开始交易,其中包括巨灾保险期货(CatastropheInsuraneeFutureS);接着于 199
5、3 年推出巨灾保险期货买权价差交易(CatastropheCal1Spreads;eATeal1spread),希望通过全球资本市场的介入,增加产险公司对于巨灾保险的承保能力,从而建立保险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使得保险业与再保险业能够将巨灾风险移转给庞大的资本市场投资人。MartinNell&AndreasRiehter(2000)研究表明:巨灾指数连结债券的存在,可以影响再保险需求的结构,即在小额损失(相对小值)出现时,可以增加再保险公司对保险客户的补偿;而在大额损失(如巨灾)出现时,减少再保险公司对保险客户的补偿。所以,用来分散风险的最优组合是:再保险合同承担较小额损失,巨灾指数连结债券承
6、担更大额损失。这也证实了巨灾债券的设计初衷是正确的,即巨灾债券主要用来承保巨灾风险损失。Browne&Hoyt(2000)分析了美国洪水保险购买力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原因,发现除了某些地区发生洪灾可能性很大导致洪水保险价格相对较高等因素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美国民众的“慈善风险”(ChariytHazard)面临风险的人们只图从朋友、社区、非赢利机构或者政府及援助计划中得到捐款弥补损失。这就使得巨灾风险具有了“公共风险”的性质,政府财政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最后买单人。而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2.定价理论体系的研究 Wang,Young&Palljer(1997)用对偶理论建立了保险定价公理化
7、体系,确定了满足共同单调性的个体风险的价格,以及最优再保险形式,为风险证券化产品的定价奠定了基础。Manfred Gilli 与 Evis Kellezi 等(1997)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保险证券化的重要意义,并且运用期权定价理论与模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在随机利率环境下的巨灾期权的定价模型。Howard C.Kunreuther,Vivek.J.Bantwal 等(1999)运用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投资者的投资意愿进行了解释,利用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预期效用理 论(Anticipated Utility Theory)和秩依效用理论(Rank-
8、Dependent Utility Theory)以及模拟分析软件等方法说明了一般的金融理论与资产定价模型还不能够解释巨灾债券价格较高的原因。Claus Vorm Christensen(1999)建立了巨灾保险衍生产品的新的定价模型。他从损失期间与发展期间的角度分析了带有长尾风险的损失过程,并运用数学模型对 PCS 期权进行了定价研究与演算,最后得出了 PCS 损失过程的对数形式是一个损失期间带有指数分布特征的泊松过程和发展期间带有正态分布特征的泊松过程的复合模型的重要结论。(二)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对这一项技术的研究只有几年,尚处于介绍阶段。1.我国发行保险证券化的可行性研究 肖文、孙明波(
9、2003),洪哲(2003)等人介绍了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概念及其运作结构,分析了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与传统再保险产品的异同,并对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九十年代的巨灾保险动态,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保险业的结构共同影响了保险风险证券化。尽管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发展远未成熟,但已被人们接受,其影响越来越大。它在未来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它同传统的保险和相对便宜的再保险市场竞争情况影响。此外,技术进步也将会是决定证券化未来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凌可(2006)认为,我国已经具备了推进巨灾风险证券化的三个条件:1我国保险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为推进巨灾风险证券化提供了动力:2市场主体的新型化为高起点推进巨
10、灾风险证券化创造了条件。3我国证券市场已初具规模,具备了为保险市场消化和分散风险的能力。鉴于我国期权和期货交易市场还不够成熟,可以考虑近期内首先引进巨灾债券这一工具为尝试,必要时由国家提供担保,筹集的资金用作巨灾保险损失准备。黄蔚、吴韧强(2008)认为巨灾风险证券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分步骤分阶段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国内保险机构应以实现发行巨灾风险债券作为巨灾风险证券化的突破口,原因主要在于:1巨灾债券最为成熟,2巨灾债券易于为投资者接受,3巨灾债券设计相对简便。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达、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广。但我国保险覆盖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献综述 国外 保险 证券 发展 借鉴 文献 综述 2328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