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立足点10874.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审美教育的立足点1087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教育的立足点10874.pdf(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审美教育的立足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事实往往成为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立 足点,但我们怎样利用这个人人皆有的“爱美之心”来实施审美 教育呢?就一般状况而言,这个“爱美之心”中的“美”是和详细 事物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人们最能直观到(主要是视觉、听觉所能感知到)的东西,它在详细事物身上体现出来,是一种形 象的、形式的美丽。这个“美”和美学、美育中的美比起来,不 仅范围显得特别狭窄,而且内容显得特别贫乏,其深刻性也根本 不能和美学、美育中的美相比拟。比如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大”、“妙”、“和”等之类的审美范畴,西方美学中的“崇高”、“悲剧 性”、“喜剧性”、“怪诞性”等审美范畴,都是这个“美”
2、所无法 包含的。假如仅仅具备这种直观性的“爱美之心”,那么,除了可以直 观到的形式(或形象)之美外,其他形态的美就难以成为审美的对 象。比如,德行之美,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在他看来,道德看 起来应当是美的。但孔子却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 语子罕)假如把“德”与“色”都看成是“美”的,那么人们在 二者的态度上为什么有区分呢?其实也好理解:“色”之美乃是一 种直观到的美,能立刻产生审美效应;“德”之美是一种间接的美,需要肯定的抽象把握力量才能感受到;假如不具备这种抽象把握 力量,一种德行再高尚,一个人也是不能感受到它的美的。正由于“爱美之心”经常是和详细的事物关联在一起的,所 以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审美 教育 立足点 1087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