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9684.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968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9684.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秋天的雨 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每一篇课文都有浓浓的秋意,无论是秋山、秋叶、秋雨还是秋天的声音,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 认识 34 个生字,读准 1 个多音字,会写 39 个字,会写 29个词语。书写要规范,做
2、到横平竖直,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书写时注意执笔姿势。语言积累 能用词语来形容四季的不同,主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积累与秋天有关的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 3 首古诗,背诵 秋天的雨 第 2 自然段。默写 山行。阅读理解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听听,秋的声音,一边读一边想象;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同学们交流。书面表达 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仿写,写出自己看到的景色。想象秋天的雨会把颜色分给谁,进行仿写。能借助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内容及日记的基本格式。能用日记记
3、录自己的生活。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 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 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 首古诗。默写山行。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3 首古诗,并能默写山行。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3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
4、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过程 板块一 单元导读,“方法”引航 1对比第一单元,接受新变化。(1)课件出示第二单元篇章页,读一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 (2)聚焦单元导语。回顾内容组成:上面的语句提示的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下面的语句提示的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目标。要求:每开始学习一个新单元,都要关注篇章页,也可以适当关注篇章页上的图片。2明确单元任务,揭示课题。默读篇章页上面部分的语句,说一说: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金秋时节)3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画出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要求,交流:你认为“多种方法”是
5、什么?(对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只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2)揭示课题:让我们走进第 4 课,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学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从三年级开始,教材每个单元都编排了篇章页。关注、回顾篇章页的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板块二 精讲研读,认识方法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 3 首古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来大声地读一读,猜一猜这 3 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2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秋。3师追问留疑: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让我们到诗中去找找答案。先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课件出示
6、杜牧的简介。课件出示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后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4读懂诗题。(1)板书“山行”。(2)齐读,理解“行”字。5读好诗文。(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正音。(3)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课件出示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6理解诗意。(1)师:读诗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请大家拿起笔来圈一圈。(2)交流圈画的词语。课
7、件出示 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共同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3)出示一幅秋山幽径图,如果你行走在其中有何感受?围绕“远”“斜”,让学生说说诗人是不是在山中行走。评议哪个同学的回答吻合诗意,并说说理由。7朗读古诗,体会秋天的美好。8指名读,齐读。(1)出示枫林图和春花图,引导:哪幅图更美?你喜欢哪幅图?(2)师:秋风中枫叶仍精神抖擞地染红了山岭,你有何感想?(3)指名读后两句诗,齐读,读出画面感。这两句之间有什么关联?停车和枫叶之间有什么关系?(因果关系)诗中哪个词语说明了这种关系?(重点学习“坐”)(4)师:秋天美丽的景色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生机。(5)读诗句,想画面
8、。(6)师:这次秋游中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9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整地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课件出示 运用借助注释、图片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人的心情。10配乐背诵。【设计意图】诗情是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出来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古诗的大致意思。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后,借助注释并联系生活实际,辅助以形象的图片,想象画面,达到正确理解诗意诗情的效果,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学生和古人在情感上的交流。板块三 书写指导,拓展延伸 1教师范写“寒、斜”,并指导学生书写。2学生自主书写其他生字。【设计意图】学生有了一定的书
9、写能力,教师进行适当的分类范写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再进行练写并及时反馈评议,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写出规范的汉字。板书设计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赠、刘”等 8 个生字,会写“赠、刘”等 7 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背诵赠刘景文。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 板块一 解析诗题,知晓诗人 1板书“赠刘景文”,指导书写“赠”“刘”。2齐读,理解“赠”,解题。3教师出示作者介绍。课件出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板块二 读好诗文,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正音。3结
10、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课件出示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板块三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请大家拿起笔来圈一圈。2交流圈画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出示两幅图片,一幅为“夏季荷花盛开”的图片。学生观察夏季荷花,体会荷花的生机勃勃;一幅为“深秋荷叶衰败干枯”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秋之萧瑟。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吻合诗意,并说说理由。课件出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唐李商隐赠荷花(2)理解
11、“尽”“擎雨盖”。(板书:借助图片和注释)朗读诗句,体会秋天荷花衰败、荷叶凋零的景象。指名读,齐读。(3)理解“菊残”“傲霜枝”。出示残菊图片,学生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师:秋风中残菊的花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课件出示 菊 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指名读,齐读,读出画面感。(4)理解“橙黄橘绿”。师:秋天所有丰收的景象,作者用了一个词概括,那就是橙黄橘绿。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读诗句,想画面。师:诗题是“赠刘景文”,读到这里,你觉得苏轼是想送给好友刘景文什么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三年级 上册 语文 古诗 968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