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分类专项复习(十八)含答案解析z2593.pdf
《高考生物分类专项复习(十八)含答案解析z259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分类专项复习(十八)含答案解析z2593.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物课时练(十八)解析 一、选 择 题 1、以含(NH 4)2 35SO 4、KH 2 31PO 4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向大肠杆菌培养液中接种 32P 标记的 T 2噬菌体(S 元素为 32S),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及 S、P 元素,下表中对结果的预测,最可能发生的是 选项 放射性 S 元素 P 元素 A 全部无 全部32S 全部31P B 全部有 全部35S 多数32P,少数31P C 少数有 全部32S 少数32P,多数32P D 全部有 全部35S 少数32P,多数31P A.A B.B C.C D.D D【分析】本题考查遗传的物质基础,考查对噬菌体侵染实验的理解。明确
2、大肠杆菌和噬菌体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物质及噬菌体繁殖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大肠杆菌中含有 35S 标记的氨基酸和含 31P 的脱氧核苷酸,噬菌体的 DNA 被 32P 标记,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只有 DNA 进入,并以噬菌体 DNA 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提供的脱氧核苷酸,进行半保留复制,合成子代噬菌体的 DNA,子代噬菌体少数含 32P,多数含 31P;同时利用大肠杆菌提供的氨基酸,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子代噬菌体全部含有 35S,选 D。“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2、下列有关“用32P 标记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本实验中被侵染的大
3、肠杆菌应不含32P B.培养噬菌体的时间、温度等要保持适宜 C.本实验的结果是上清液的放射性强,沉淀物中放射性弱 D.本实验还不足以证明 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C 本题疑难点是对实验过程、原理及结果识记不准确。被侵染的大肠杆菌中应不含32P,A 正确;培养噬菌体的时间、温度等要适宜,B 正确;由于32P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 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 分子进入大肠杆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所以离心后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C 错误;若要证明 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还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并不仅仅是标记 DNA,D 正确。3、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分别用标
4、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代,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含有32 P 的子代噬菌体和含有35S 的子代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 1/8 和 0 C.该实验中,32P 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35S 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 D.上述过程中噬菌体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是:RNADNARNA蛋白质 C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 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进入细菌内部的是其 DNA,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部,由于 DNA 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复制三代
5、,含有32 P 的子代噬菌体占 2/8=1/4,B 错误;噬菌体是 DNA 病毒,其不具有逆转录过程,D 错误。4、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用32P 或35S 标记嗤菌体并分别与无标记的细囷混合培养,保温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检测放射性。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所获得的子代噬菌体不含35S 而部分可含有32P B.若搅拌不充分会使35S 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低 C.若保温时间过长会使32P 标记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偏高 D.该实验说明 DNA 分子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具有连续性 B A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进入寄主细胞,所以子代噬菌体中不含35S,而32P 标记
6、噬菌体的 DNA 进入寄主细胞,因而在寄主细胞内经复制形成的子代噬菌体,有部分噬菌体含32P,A 正确;B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开,若搅拌不充分会使35S 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B 错误;C如果保温培养时间过长,部分被侵染的大肠杆菌会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从而导致32P 标记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偏高,C 正确;D由于子代噬菌体中出现32P 标记的 DNA 而没有35S 标记的蛋白质,因此该实验说明 DNA 分子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具有连续性,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解题关键是识记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如病毒的培养、实验流程、实验后结果的分析和实验结论,特别是实验后
7、结果的分析是本实验的难点,要求考生能正确分析含32P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上清液中含有放射性的原因,以及含35S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沉淀物中含有放射性的原因。5、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方法及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在研究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时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B.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他的推论 C.赫尔希和蔡斯运用了提纯和鉴定的技术将 DNA 和蛋白质分开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 DNA 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D 孟德尔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法;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
8、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赫尔希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孟德尔在研究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时没有提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决定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遗传因子,A 错误;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但没有通过实验验证他的推论,B 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没有运用提纯和鉴定的技术将 DNA 和蛋白质分开是因为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将 DNA注入大肠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将 DNA 和蛋白质完全分开
9、,C 错误;沃森和克里克研究 DNA 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 正确。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要求考生识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识记每位科学家采用的方法、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再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6、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 型菌的部分 DNA 片段进入 R 型菌内并整合到 R 型菌的 DNA 分子上,使这种 R 型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 S 型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后的 DNA 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会改变 B.整合到 R 型菌内的 DNA 片段,表达产物都是荚膜多糖 C.R 型菌的 DNA 上,可有多个 RNA
10、 聚合酶结合位点 D.在 S 型菌 DNA 片段转录得到的 mRNA 上,可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肽链 C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基因首段的启动子是 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R 型细菌和 S 型细菌的DNA 都是双链结构,其中碱基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后的 DNA 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不会改变,依然是占 50%,A 错误;整合到 R 型菌内
11、的 DNA 分子片段,表达产物不都是荚膜多糖,B 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即一个 DNA 分子中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都具有 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因此进入 R 型菌的 DNA 片段上,可有多个 RNA 聚合酶结合位点,C 正确;S 型菌转录的 mRNA 上,可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而不是一条,D 错误。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7、下列有关 DNA 分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细胞内 DNA 数目不加倍 B
12、.蔡斯和赫尔希证明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DNA 分子复制时解旋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 D.基因是 DNA 条链上的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A 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复制导致细胞内 DNA 数加倍,但染色体数不变;着丝点分裂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加倍而 DNA 分子数不变。由于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是通过噬菌体 DNA侵入细菌细胞并遗传到子代,只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并不能证明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DNA 复制过程中,解旋酶作用于氢键,使 DNA 双链解开,DNA 聚合酶时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形成脱氧核苷酸链。基因是 DNA 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若 DN
13、A 为双链,则基因也为双链。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内 DNA 数目不加倍,A 正确;蔡斯和赫尔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并没有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 错误;DNA 分子复制时解旋酶作用于氢键,C 错误;基因是 DNA 双链上的有遗传效应的片段,D 错误。注意:一个实验由于只涉及证明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所以一个实验不可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为“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是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不是 DNA,所以才说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8、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
14、正确的是 A.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B.格里菲思对 S 型细菌进行加热处理,使蛋白质变性,而 DNA 仍保持其分子特性 C.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若32P 标记组的上清液放射性较高,可能原因是搅拌不充分 D.格里菲思通过细菌转化实验提出 DNA 是遗传物质 B 遗传物质发现的实验及其内容:包括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艾弗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的 DNA 分子,在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 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由此可知上清液中不应该带有放射性,现测得上清
15、液带有放射性,其原因可能是:(1)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 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2)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这样上清液就具有了少量放射性。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而不能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 RNA,A 错误;格里菲斯对 S 型细菌进行加热处理,使蛋白质变性,而DNA 相对稳定,仍能将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B 正确;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若若32P 标记组的上清液放射性较高,则可能原因是培养时间过短或过长,C 错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
16、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D 错误。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要求考生识记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进行的实验过程、采用的实验方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的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9、用32S,32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然后让其感染含32S,31P的细菌,在细菌体内各复制了 4 次后,子代噬菌体中含35S,31P 的个体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比例分别为 A.0,7/8 B.0,1 C.1,3/8 D.1,1/8 B 噬菌体的
17、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因此32P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 分子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1)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因此,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不含35S;(2)合成子代噬菌体 DNA 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但由于 DNA 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的DNA 分子中都含有31P 和少量的噬菌体含有32P。因此
18、,新产生的噬菌体中全部含有31P,不含35S,故选 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噬菌体的成分及相应的组成元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 注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且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10、下列关于探索 DNA 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 R 型转化为 S 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 DNA 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是直接用32P 标记 T2噬菌体的 DMA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 DNA 是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生物 分类 专项 复习 十八 答案 解析 z259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