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惊天大阴谋22104.pdf
《全球变暖惊天大阴谋2210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变暖惊天大阴谋22104.pdf(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这个童话是这样的: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特别喜欢穿新衣服。有一天,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出一件很特别的衣服: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结果衣服做好了,而所有人却都看不到这件衣服。皇帝怕百姓说他愚蠢不配做皇帝,大臣以及一切官员们怕丢职位,老百姓怕人家嘲笑自己太愚蠢,都说自己看到了那件漂亮的衣服。皇帝就这样光着身子参加了游行大典,直到一个天真的孩子说了真话,“皇帝其实什么也没有穿”,大家这才明白这是场骗局。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这么简单的骗局竟然把整个国家的人都骗了?然而,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比这个更简单更荒唐的骗
2、局比比皆是。例如苏格兰的尼斯湖“怪兽”,二战后期兴起的百慕大“死亡三角”,大跃进时候的“放卫星”,20 世纪 80 年代,哈尔滨人王洪成的“水变油”,90 年代的“神医”胡万林;还有到现在还阴魂不散的“臭氧层空洞”,和所谓的全球变暖。全球变暖骗局 媒体上每天都在讲全球暖化和低碳。“全球变暖”成为一个最时髦的词。“科学家”、“专家”们不停地发出警报,我们的处境多么危险。人们甚至觉得我们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连判断真假的时间都没有,我们耽误 1 秒钟都会造成地球毁灭。我们被无数次地告知,全球在变暖,后果很严重。假如我们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那么 100 年内全球气温升高 2 度,海平面会上升 6 米,
3、全球性干旱,生态毁灭,乃至人类灭绝。这是真的吗?2008 年南方雪灾广西洪涝用全球变暖来解释,2009 年北方雪灾广西干旱还是用全球变暖来解释,一切都简单了。全球变暖成了杂货铺,一切恶劣天气都往里放。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要讲全球气候变暖,首先要讲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简略图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气体等。它们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同时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减少地面的热量流向宇宙空间。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平均气温将会下降到零下 23 摄氏度。温室效应使
4、地球平均温度维持在 5 摄氏度到23 度之间,现在地球的平均温度为 14.1 度左右。温室气体之所以具有温室效应,是由于其本身有吸收红外线的能力。温室气体吸收红外的能力是由其本身分子结构所决定的。在分子中存在着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分子也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极性的强弱可以用偶极矩 来表示。而只有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光谱,则拥有偶极矩的分子就是红外活性的;而=0 的分子振动不能产生红外振动吸收的,则是非红外活性的。非对称分子振动示意图 也就是说,温室气体是拥有偶极矩的红外活性分子,所以才拥有吸收红外线,保存红外热能的能力。在水分子中,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相对原子
5、质量相差很大,外层电子强烈地偏向一方,这种性质使水蒸气在遇到地面反射回高空的长波辐射时,吸收能力比二氧化碳强。水蒸气对波长在 4.580 m 范围内的辐射几乎都能吸收,其中6 m 和 25 m 附近(但不在下述的红外大气窗范围内)吸收能力最强。二氧化碳的唯一显著的吸收频段是在 15 微米的那个峰值,其他的峰值,因为过于狭窄,吸收的能量很少。而水蒸气 0.8 到 8.5 微米的多个吸收峰,其中就有两个比二氧化碳的峰宽。也就是说,在同等浓度下,水蒸气的温室效应远远强于二氧化碳。地球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以下几种:水蒸气(H2O)、臭氧(O3)、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
6、)、氢氟氯碳化物类(CFCs,HFCs,HC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京都议定书,规定对六种温室气体进行削减,分别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水蒸气在哪?蹊跷的事情发生了。在主流媒体或支持全球暖化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观点论述中,对所有关于温室效应的原因,几乎都排除了水蒸气和臭氧的作用,甚至直接不提,好像温室效应根本就和水蒸气和臭氧没有关系。如果说,因为臭氧一般分布在平流层,在对流层分布极少,并且还有所谓的“臭氧层空洞”,臭氧层不纳入考虑可以让人理解的话,
7、将水蒸气排除在外,就实在让人费解了。二氧化碳在大气浓度是 385ppm,(0.0385%)也就是说不到万分之 4,水蒸汽浓度是平均 10,000ppm(1%)。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浓度为二氧化碳的26 倍。再来看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地球辐射的波长范围约为 4120 微米,为长波辐射。其中地球辐射的最强波长约为 9.7 微米。参考以下三幅数据,可以看出,从 4.8 微米到 12 微米这个最强的地球辐射区间,水蒸气的吸收能力,远远大于二氧化碳,17 微米以上,几乎看不到二氧化碳吸收光谱的影子。CO2和水蒸气的辐射和吸收光带 光 带 气 体 种 类 H2O CO2 波长1 1(m)波长1 1(m)第一光
8、带 2.243.27 1.03 2.363.02 0.66 第二光带 4.88.5 3.7 4.014.8 0.79 第三光带 1225 13 12.516.5 4.0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的吸收光谱 地球辐射光谱 鼓吹全球变暖的“科学家”,在计算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是多么严重时,都不把水蒸气考虑在内,他们所说的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所占的比例,就是二氧化碳在除了水蒸气以外的温室气体中的比例。他们的理由是:由于水蒸气在空气中的分布和浓度变化幅度较大,故将水蒸气排除在外。那么,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首先,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因为在大
9、气中的比例太低,我们暂且忽略不计(考虑的越多,则二氧化碳在全球变暖中所起的作用越小)。甲烷在大气中的比例为 1.7ppm,其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 24 倍,二氧化碳为 385ppm,其中人类每年排入大气的 CO2为 280 亿吨,仅为植被和土壤呼吸及海表交换排入大气的 CO2平均自然通量(每年总量约为 5500 亿吨)的 5。水蒸气为 10,000ppm,并且其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大于二氧化碳。我们假设水蒸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等于二氧化碳,则在温室效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为 4%,其中由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作用为 0.02%,甲烷为 0.6%,水蒸气高达 95.4%。这还是在严重低估了水蒸气的温室
10、效应能力的情况下的结果。事实上,水蒸气在温室效应中所起的作用在 99%以上。并且由于水蒸气是唯一在自然条件下可以进行固态、液态、气态三态转化的气体,它对气温变化的影响更加显著。把占 99%以上的因素排除在外,是不是很荒谬?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悖论 周光召院士曾指出,二氧化碳浓度一直在升高,而全球气温的波动却很大,这最起码说明全球变暖不仅仅是由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的。自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比例,逐年升高。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带来明显的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在这 200 多年的时间里,全球气温应该持续上升,并且随着二氧化碳排放的原来越多,升温幅度越来越大才对。但是实际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11、在 1940 年之前相当明显,但那时的二氧化碳排放却很低。格陵兰岛的冰川那时候逐渐消失,北极由于气温上升已不适合海豹栖息。1938 年,一艘破冰船自由航行至新西伯利亚岛8003N,是世界上船舶自由航行的最北记录。巴伦支海甚至出现了许多喜热性鱼类。从 1935 年到 1975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而全球气温却出现持续 40 年的下降,1968 年冬,冰岛与格陵兰岛居然被冰盖连接起来,以至于当时全球变冷的观点成为主流观点。1974年时代杂志甚至预测另一个“冰川期”将到来。与全球变暖理论惊人相似的是,当时的“科学家”们也把矛头指向了石油,认为农业和燃料的使用阻挡太阳光照射地球。1860 年以
12、来全球气温的变化。横坐标代表年份,纵坐标代表温度,单位是摄氏度。数据来自各地的温度计,没有考虑城市中的温度计受城市热岛效应而产生的误差。假如将消除因城市热岛效应造成的误差,则 1940年以来的数据都应下调,并且越往后下调越大。是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暖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戈尔的“环保”宣传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有这么一个图,就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波动图与温度波动图。它们令人惊奇的一致,使人们对二氧化碳引起全球变暖的观点深信无疑。然而,几乎所有人忽视了这样一个真相全球温度的变化总是在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之前。不可忽视的真相截图。蓝线为 65 万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波动图,红线为 65 万年来
13、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图。不可忽视的真相截图拉长后的效果 不可忽视的真相截图拉长后的效果 以上三图中,一格代表十万年。将图拉长后观察其对应关系,显然,温度上升,则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反之则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如果非要在二氧化碳与全球的气温变化之间寻找一个因果关系的话,那只能是气温的变化导致了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这是由于,气温升高导致水的温度升高,水的溶解能力就降低,CO2 在水中的溶解度也随之降低,在空气中的浓度升高。海洋里本身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当温度升高时,海水内溶解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出来。又由于水的比热远远大于岩石等其他物体,海洋的温度变化滞后于气温的变化,从而导致二氧化碳的浓度滞后于全球气
14、温的变化。不可忽视的真相截图,65 万年来全球气温与二氧化碳波动图。右下角为戈尔,他正在向台下的观众洗脑,向其灌输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的观点。令人好笑的是,当戈尔煽情地鼓动人们对二氧化碳产生无比的仇恨时,这位大哥自己却做着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飞机满世界跑。环保组织田纳西州政策研究中心揭发说,根据本地电力公司的资料,戈尔在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豪宅一个月的耗电量比普通美国家庭一年的耗电量还多。有人指出,戈尔在卸任副总统时上报的个人财产是 200 万美元,而在他为全人类的未来奔波做了几年“公益事业”之后,个人财富飙升到上亿美元。戈尔同学的行为很让人不理解。历史时期的全球气温变化 全球气温一直在变化。
15、中国现代物候学研究的奠基者竺可桢先生在 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驳斥了全球变冷的观点。他指出“有人仅仅根据零星片断的材料而夸大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重要性,这是不对的”。他说“由于在西方和东方国家中,在历史时期缺乏天文学、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现象的可靠记载,在这方面,只有我国的材料最丰富。”他研究了我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也就是5000年前到 3000 年前在两千年的时间里,我国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 2 左右。那时黄河流域的气候相当于现在长江流域的气候,冬季雨多雪少,水牛、大象、竹子等亚热带热带生物分布很广。而那时的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
16、漠变得更为湿润,那里可以捕猎、放牧,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耕作。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 3 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商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中国 5000 年气温变化图 竺可桢先生经过研究发现,这种气候变迁是全世界性的。气侯变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图中横线时间比例尺是幂数的,越往后越小 竺可桢先生明确指出“地球上气候大的变动是受太阳辐射所控制的,气候上小的变动,如年温 12 C 的变动,则受大气环流所左右”。一千七百年来世界界温度波动
17、趋图 A 从中国物候所得结果 B 从格陵兰冰块所得结果 同位素测量(180)增加 0.69%,温度增加 1 C 竺可桢先生的这片文章是用来反驳“气候变冷论”的。从这份图表中已看出,全球气温将变暖,其论断也恰恰很好地反驳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导致了全球变暖的论调。影响地球气候的因素 几乎每一个真正的气候学家都知道,影响地球气候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至于他们在做他们的全球气候模型时加入不加入,在说气候变化时讲不讲,则只能属于科学和研究之外的范畴了)。1、太阳辐射的变化 太阳辐射变化规律的趋势是一开始由弱慢慢变强,再慢慢变弱。太阳形成之初,表面温度大概只有 3000 摄氏度。在 40 亿年以前,太阳的辐
18、射总量大概只有现在的 70%,在一亿年以前,太阳的辐射总量达到现在的 95。现在的太阳则正处于壮年期,可以比较稳定地进行热核反应。大约 50 亿年之后,太阳将变成一个红巨星,温度将下降,但体积会快速扩大。太阳变成红巨星时,其半径可超过 1 天文单位,超出地球目前的轨道,是当前太阳半径的 260 倍。太阳存在一个以平均以 1104 年为周期的由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组成的现象。它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强时弱。在活动剧烈期时的太阳(称为“扰动太阳”)会向外界空间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等,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同时也对地球的
19、气温产生影响。据观测太阳活动较强与较弱的时期能量差别能够达到 0.1。从能量的级别来看,地球每年吸收太阳能量的数量为 10 的 24 次方焦耳,地表热流每年为 10 的 21 次方焦耳,人类活动每年释放的热能为 10 的 20次方焦耳。这个太阳千分之一的差别就是 10 的 21 次方焦耳,比人类活动每年释放的热能大一个数量级,更远大于由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波动而带来的变化。目前增温的不仅仅是地球,火星也在急剧增暖。2007 年 4 月 5 日出刊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称,火星也有全球变暖的现象,且速度快地球四倍。这显然与人类活动无关。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
20、明显的。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 4500 摄氏度。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 1000 到 2000 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常是成群出现。黑子的活动短周期为 11.2 年。100 多年以前,一位瑞士的天文学家发现,黑子多的时候地球上气候干燥,农业丰收;黑子少的时候气候潮湿,暴雨成灾。我国的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也发现太阳黑子活动与气候变化联系密切。太阳黑子 原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冯松和汤懋苍利用Schove推算出的2 500 多年太阳黑子极值出现的年份得到了 2 500 多年来的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将其
21、与北半球部分地区温度对比,发现太阳黑子周期长时北半球温度低,太阳黑子周期短时北半球温度高:快周期持续时间越长暖期持续时间也越长,反之亦然。2、地球本身温度的变化。地球形成之后,由于小天体的冲击效应、地球重力的压缩效应和放射性元素衰变等原因,逐渐变热。当时地球表面温度高达几千度,超过铁的熔点,原始地球中的铁、镍开始熔化,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中心部位,形成液态铁镍内核。而较轻的元素和物质则上升。这样,演化成了地球的分层结构,即中心为铁质的内核,表层为较轻物质组成的地壳,中间为较重物质组成的地幔。后来,随着地表不断散热变冷,地球表面温度下降到 100 摄氏度以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变成了水,降到地面
22、形成了原始海洋,此后的地表温度在一直在水的液态区间内波动。但地球内部的激烈活动依然活跃。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重力的压缩效应、地壳板块运动等依然对气温的变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3、地球与太阳距离的变化。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体上来说,受地球离心力和太阳风的影响,地球离太阳越来越远。但这个过程很缓慢,在数以亿计的时间单位内才会有明显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30 亿或 3 亿年前太阳较年轻,太阳光线强度较微弱,提供给地球的热流量很少,但气温却并不比现在低的原因之一。日地距离变大抵消了由太阳辐射变强而带来的温度变化。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受木星等其他天体的影响,日地距离会产生一些波动。在
23、过去的几百万年里,控制着 90%地球气候的冰期,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地球偏离绕日轨道造成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不是一个不变的椭圆,在木星等行星引力的影响下,这个公转轨道会发生一个以 96,000 年为周期的变化。轨道离心率越小(越接近圆形)时,四季变化相对不明显,也不易有冰期的发生。反之,离心率越接近 1(但不等于)的轨道,四季明显,也较易产生冰期。这是由塞尔维亚的天文学家米留廷米兰科维奇(18791958)发现的。这导致日地距离发生变化,使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在冰期时要多行 3的距离,从而降低到达地球的辐射强度。目前地球的绕日轨道接近椭圆形,地球在 1 月份近地点时所接收的太阳辐射和在 7
24、月份远日点时所接收的太阳辐射,两者之间约有 6%的变化。这造成相同情况下,北半球的冬季要比南半球的冬季暖和,而北半球的夏季则要比南半球凉爽。当地球轨道变得更椭圆形时,获得的能量差别可高达 20%以上。同时,他还发现,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度和空间方位各自也有几万年的周期变化。这些变化因素,使得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总是在不停地做非常复杂的变化。这些周期性的变化综合起来,称为“米兰科维奇周期”。4、地球的岁差 因地球自转轴的进动,造成一个大约两万六千年的周期。若在近日点时是北半球的冬季,则冬天温度将会相对较高;反之则北半球的冬天较为寒冷。又因北半球陆地多,比热小,温度容易下降,故而较容易形称冰期。5、地
25、轴倾斜角度的变化。我们知道地轴并不是垂直于黄道面的,地轴与黄道垂直面的夹角在 21.5 度到 24.5 度之间。这导致了四季的产生。地轴的倾斜角度约以 4.1 万年为一个周期在变化着。目前地轴倾斜角处在波动区间的中上部,为 2326,且有减小的趋势。地轴倾斜角度越大,高纬度地区因接受辐射的时间差异则越大,就易形成冰期。50 万年间地球轨道及旋转轴参数变化图 6、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影响。主要受月球引力的影响,地球的自传速度也是不断变化的,形成初期,地球的自转速度很快,一昼夜只要 8 小时左右。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全球气温的变化也起了很大的影响。7、潮汐的影响。月球引力、太阳引力和离心力是引起海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球 变暖 惊天大 阴谋 2210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