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5410.pdf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541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5410.pdf(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 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 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 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 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 虚词在 语境中的 意义;二是 虚词在 朗读中的 作用;三是 文言句子的 翻译。前两种是 对文言虚词的 显性考查,后一种是 对文言虚词的 隐性考查。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 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 基本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 句中的 意义;根据文言虚词在 语句中的 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 词语来替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还有一点同
2、学们要特殊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一样的 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 虚词来表示。在 平常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考点梳理 在 初中阶段常用的 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 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 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 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 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 重要的 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 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 文言虚词中最为 重要的 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之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
3、,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 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 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 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 学)(注:此处作实词)以 1、介词,与后面的 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
4、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 功。(扁鹊见蔡桓公)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 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而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定关系。表示并列
5、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表示假定关系,译为:加入,倘若。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 表示时间的 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 学)4、表示被动,译为
6、: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其 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 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 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5、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7
7、、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马说)浅谈初中生初学文言文二法 我国有悠久的 文化传统和丰富的 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主要保存在 浩如烟海的 古书里,我们要继承这份遗产,做到古为 今用,就必须先读懂古文。读懂一些简单的 文言文,要读懂文言文中牵涉的 多种问题,其中最基本的 是 语言问题,只有懂得.了文言文的 语言,我们对文章内容的 理解和解释才可能是 正确无误的。对于初学文言文的 初中生来说,打基础尤为 重要,针对这种情况,在 这里归纳两种方法。一、咬文嚼字法。咬文嚼字,就是 认真
8、地读,研读每一个字词,句子,进行透彻地理解。咬文嚼字是 一件严肃而重要的 工作。一般地说,要抓好以下两点。(一)解释字义、词义、串讲句义。宋代学者程颢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意不晓而见意者也。文义即文字和文句的 含义,这是 浅层表面的 东西。要弄清文义,当先排除词语障碍,这是 一项不可忽视的 事情。特殊是 有些词 语和句子初看仿佛好懂,但真正理解起来却又会似是 而非,一切不能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尤共对初中生来说,必要弄清每一个字,词的 含义,如二册教材一十六课 狼 中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各自译为:少时:一会儿。径:在,前:前面。此句的 含义就为:一会儿,
9、其中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 蹲坐在 前面。诗人臧克家几十年如一日攻读 古文观止 。他说:我读古人书沈圈密点,旁注,十分认真,一字一句也不放过,以求吃尽书中味。作家孙梨,一部聊斋志异 读了十五年,仅复吟诵,精心阅读,细心揣摩,无不得.其领,达到学以致用。可咬文嚼字的 重要与必要。(二)突破个别文字障碍。所谓擒贼先擒王,攻克了句中的 老大难字词,整个句子也就容易理解了,在 读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结合课文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 大概意思,说不通的 地方,用问号做标记,以备质嶷,初中生在 熟读课文的 基础上,首先攻破句子中难于理解的 字词。二、朗读吟诵法我国有诵读诗文的 优良传统,学习文言
10、文也离不了诵读的 方法。诵读分吟读和朗读两种。前者是 声音较轻有节秦地读,后者也称朗读,是 放开声音去诵读。我国的 优秀古典名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其有很强的 音乐性,适合于吟读。诵读有利于思索,诵读的 时候必须做到以下准备:(1)要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诵读是 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言,因而是 诵读时要精力集中,不能分心,要做到声入心随,嘴也念,耳朵听,心中想,边读边体会文章的 内容,意境。进入一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 境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不仅能领略到景色的 美好,而且能领悟作者的 写作意图。在 课堂上 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 方法。
11、指导学生按层次,由易到难诵读课文,力求达到诵读的 三种境界。(一)是 读得.准确、清楚所谓正确、合理是 指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达到这个朗读最基础的 层次,关键在 于平常随口练习。(二)是 读得.流畅所谓流畅,一是 指语句流利,二是 指音韵铿锵,如 桃花源记 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可读出对衬感来,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三)是 读得.有感情这个较高的 朗读层次在 理解文意的 基础上 达成。诵读,应在 熟读的 基础上,自然成诵。既要广读,又要精读,正如苏东坡所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 效果。初中生在 学会以上 两法,养成习惯后,可让学生自学疏通文意,养成分
12、类整理习惯,把文中特殊的 文言现象整理下来,积少成多。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会让这些难懂的 静止的 文言文活动起来,达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 意境中去,为 将来更加深入的 学习打下坚实的 基础.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 解题策略 1.掌握归纳内容要点的 常用方法 信息提取法。准确地归纳核心信息:人、事、景、情、理等。题面验证法。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自己从整体上 把握文意。2.把握分析概括作者在 文中观点态度的 具体方法 借助整体阅读归纳主旨。分析概括作者在 文中的 观点态度,先要整体上 解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 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 是 什么,读者阅读了从中受
13、到怎样的 启发,从而推知作者的 观点态度。借助文体特征分析观点。史传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寄托在 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略的 评价;咏物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寄托在 所咏的 事物上,关键在 于理解该物的 形象特征;说理散文的 观点态度一般为 文章的 中心论点。借助关键信息分析观点。文章的 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等。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归纳分析出文章观点。借助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观点。近年湖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常选用非传记类文章,作者一般为 教材介绍过的 作家,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理解观点。作者的 写作背景、动机等是 我们解读所供文言要义的 一把
14、钥匙。辩证分析。作者在 文中的 观点态度,其表现方式是 多种多样的,要做好“分析概括”的 工作,还要学会辩证的 分析方法,切忌片面性。分析概括作者在 文中的 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 地看到其消极因素。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作者的 人民性、作品的 社会性、思想的 进步性、历史的 局限性、文章的 现实性。要注意的 是,对文章中作者欠当的 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 实际情形来作出恰如其分的 评析。3.明确答题步骤 首先通读原文,了解大意。其次,对照原文,排查错误。将备选答案中的 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被选项的 表述是 否与原文一致,凡是
15、对原文内容有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的 选项,都是 命题者设置的 陷阱,应该特殊小心。由于题干常常设计为 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 一项,加入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正确的 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 一项应该是 有把握的。此类题的 错误常常是 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或有意曲解。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定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 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 解答这类题目时,无数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第一步 飞快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 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 意思,有的
16、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 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 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飞快浏览文段后的 题目。第二步 认真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认真分析文段的 标题。因为 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 主要内容。例如,在 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 标题概括了文段的 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 主要内容了。总之,认真分析文段的 标题,可使我们飞快理解文言文的 主要内容。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 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
17、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 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 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 阅读全文的 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 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 题目则采纳不同的 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 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 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 都是 同学们在 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 文言实词的 意思,再联系上
18、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 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 直译的 基础上 意译。首先,在 草稿上 把关键的 字词的 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 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 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 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 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 太守。二是 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 词语应去掉。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去掉,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 阳城人。三是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
19、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 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 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 不聪慧也太严重了。四是 所翻译的 句子若是 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 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 绸子上 写上 陈胜王三个字。(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 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 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 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纳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 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中考文言文翻译失误面面观 一、文言文翻译的 要求 翻译文言
20、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 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 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 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 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 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 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 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 写作风格。二、文言文翻译的 原则 在 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 主”的 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 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 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 实在 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 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 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
21、句。加入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 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三、文言文翻译的 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 强行翻译 在 文言文中凡是 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 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 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 郑国对晋国无礼。(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 词语随着社会的 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 词义广大,有的 词义缩小,有的 词义转移,有的 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 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 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 不
22、妥的。1、是 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 女子。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 来辞让单于。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 喉咙,吃完驴子的 肉,才到树林中去。4、先帝不以臣卑鄙。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 我卑鄙无耻。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 毛病。例 1 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 古代是 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 指一切美好的 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美丽”。例 2 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 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
23、“责备”之意,而现在 只用于“辞让、谦让”的 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例 3 的“去”是 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 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例 4 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 古代这个词是 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 是 贬义词,指人的 行为 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 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 古义。(三)该译的 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 卿。译成:以蔺相如的 功劳大,拜他为 上 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四)词语翻译得.不恰
24、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 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 意思。(五)该删除的 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 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 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去掉,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 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 作用,没有实在 意义。在 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 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 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 虚词,它们没有实在 的 意义,虽然在 原文中是 必不可少的,但在 翻译时,因为 没有相当的 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
25、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 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 适当的 地方加上 判断词“是”。(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 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 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 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 后边加上“把曹操的 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七)该增添的 内容没有增添 在 翻译时,有时为 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 刘表刚刚死亡,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文言文 知识点 归纳 154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