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学对于当今的意义(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国学对于当今的意义(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解读国学对于当今的意义 【摘要】本文针对时下兴起的国学热进行了历史分析,指出国学是伴随中国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同时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另外还分析了人性的后天性,从人性教化角度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良善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最后指出,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只有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开阔的胸襟吸收先进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才能让中国文化历经弥新,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 【关键词】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人性 一个国家的核心是历史,而历史的重要载体就是文化。中国作为唯一至今仍然存在的四大文明古国,并保持着历久弥
2、新的活力,这和中国文化的熏陶不无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国情下持续受到关注,以“国学热”的形式在社会层面广为流行。对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分析,清醒的认识,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民族素质的提升。 一、从现代化角度看“国学热” 中国传统文化以“国学”作为代名词受到关注,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1902 年秋,梁启超在给黄遵宪的信中, 商议创办 国学报,强调该报应 “以保国粹为主义”。 如果说这种论调具有保守主义色彩,那么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观点更多了一层文化自觉和主体意识。一战以后,人们认识到西方这种以物质文明为主体的文化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梁启超去欧洲考察以后,1920年发
3、表了一篇文章,后来成了小册子,叫欧洲心影录,1921年梁漱溟发表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到东西文化各有优缺点,是不同类型的文化,这一时代的人在反思:完全抛弃中国传统化到底行不行。 1933年中山大学教授陈序经,在中国文化之出路中提出关于中西文化争论共有三派:第一派是复古派,主张保存中国固有的文化;第二派是折衷派,提倡调和的办法使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第三派是西洋派,也就是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他自己则是主张第三派,他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中国文化唯有彻底西 化才有出路。 无论对国学采取何种态度,认同赞赏也好, 否定批评也罢,其实都是希望中国实现现代化,区别只是在于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
4、梁启超在 欧游心影录中明确提出,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应当 “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 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 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西化派的胡适,提出中国应当学习西方,追赶西方,以尽快实现现代化。胡适认为, 中国未来必定应当而且可以实现 “科学化和民治化”。西洋文明能够解放人的心灵, 改造物质环境, 改造社会政治制度,满足人类精神需求,是理想主义的,是优秀的精神文明。?在反思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后,1935 年初,陶希圣、王新命、萨孟武、黄文山等 10 位教授发表了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作者认为,“要使中国能够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
5、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指出, 要从事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必须用批评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检讨过去的中国,把握现在的中国,建设将来的中国。 二、从人性角度看“国学热” 古今中外对于人性有着不同的解读和争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亦善亦恶、人性无善无恶这些观点出于不同的目的被提出,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反对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而是主张研究社会,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不应该用人去解释一切社会现象,而应该通过对社会的解剖去解释人本身,从人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去解释人。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知道人性是人社会性的产物。 三、总结 无论从中国的或世界的的现代化角度看,还是从人性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国学热的兴起是在一个适时的现象。然而,我们应当承认没有西方文化的现代化是不会取得当今成就的,复杂的人性也不会仅仅满足于传统文化。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只有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开阔的胸襟吸收先进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才能让中国文化历经弥新。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屹立于民族之林,国民的素质得到提高,为世界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