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精编8954.pdf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精编895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精编8954.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更多免费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 1 最新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精编 第 12 课 唐诗五首 野望 唐王绩(八上)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注释:(1)东皋(g o):地名,今属山西省万荣,诗人弃官后隐居的地方。皋,水边地。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2)徙倚:徘徊,彷徨。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依:归依。(3)落晖:落日的余光。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4)犊(d):小牛,这里指牛群。禽:鸟
2、兽,这里指猎物的鸟兽。(5)相顾:相视;互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6)采薇:釆食野菜。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
3、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
4、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黄鹤楼 唐崔颢(ho)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更多免费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 2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释:(
5、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j)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2)悠悠:飘荡的样子。(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4)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5)乡关:故乡家园。(6)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赏析:此诗描写了
6、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考题:1、诗句理解性默写(1)诗中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2)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 天净沙 秋思中
7、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答: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5、
8、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6、“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7、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
9、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更多免费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 3 情景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注释:(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2)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3)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
10、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4)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5)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
11、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6)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7)长河:即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8)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
12、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9)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查骑兵,告诉我都护还在
13、燕然。【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思想内容】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14、。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更多免费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 4【分析】1、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答:“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写了“大漠”“孤烟”“长河
15、”“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3、诗中五、六两句传颂千古,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从意境、色彩、用词三方面来写)相关链接: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到像是见了这景的。答:这两句诗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描写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奇观。答:边疆沙漠无边无际,草木不见,商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刚直有力的升腾在天的尽头,而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5、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
16、写作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注释:(1)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远:远自。(2)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3)平野:平坦广阔的原
17、野。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4)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5)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6)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万里:喻行程之远。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赏析: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
18、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诗句分析:1、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答案: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更多免费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 5 和流动感。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答:从炼字来看,“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
19、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答案: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4、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答案: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八上)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1、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因古时杭州名为钱塘,故名。后来写成“钱塘湖”。2、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20、。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3、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4、暖树:向阳的树。5、新燕:春时初来的燕子。6、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7、没(m):隐没。8、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足:满足。9、白沙堤:指西湖东面的白堤,上有断桥等名胜。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
21、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思想内容】整首诗描绘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起笔交代了诗人的观景的处所,“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春水初涨。颔联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颈联写初春的花草也充分写出了春天的特色,“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象,“迷人眼”则写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浅草才能没马蹄”,以形象的笔墨写出了春草刚刚高过马蹄。尾联是写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在湖东绿杨深处的白沙堤上漫步是诗人的“最爱”,因在这里看到的景象更加美好,给人以言已尽,意无穷的
22、享受。【炼字炼词】“几处”,早莺尚少,故曰几处不多几处;“谁家”新燕可指,故问谁家不知谁家。“几处”“谁家”极有分寸地展现出初春景致。“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事物在发展变化。“渐欲”“才能”两个字眼,富于动态,表现出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第 24 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八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更多免费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 6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注释:(1)结庐:构筑房舍。结,构筑,建造。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居住的地方。(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3
23、)君:指作者自己。(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5)悠然:自得的样子。见(jin):看见,动词。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6)日夕:傍晚。(7)相与还:结伴而归。相与:相交,结伴。(8)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云气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赏析: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
24、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此乃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这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
25、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中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4、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虚饰和奸诈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热爱田园生活,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考题:(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答: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2)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画面,说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答:傍晚之际,南山之地,山间的云气缭绕,显得很美。夕阳已经快落山了,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上册 古诗词 精编 895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