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语文二轮冲刺复习方案101947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新语文二轮冲刺复习方案1019472.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0 语用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 (限时:30 分钟 满分:3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网红书店的井喷式发展引起舆论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业界的广泛思考。有人认为人气会给书店带来更大收益,书店走网红路线 ;有人认为卖书才是书店的主业态,阅读文化传播最终还需要主业态支撑;还有人认为(),一方面通过网络宣传吸引更多的读者,另一方面也要提供有内容价值的服务。近两年,“书店咖啡”“书店文创”“书店住宿”等模式 。书店逐渐从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变成一个集书籍、文化用品展卖、休闲茶歇、亲子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使书店变网红,网红书店本质上赋予更多的社交属性。从
2、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面对纸质出版行业的 、网络阅读习惯日渐养成,传统书店的产业转型已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无可非议 层出不穷 落寞 势在必行 B无可厚非 屡见不鲜 落寞 大势所趋 C无可厚非 层出不穷 失落 大势所趋 D无可非议 屡见不鲜 失落 势在必行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也说未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前文是“有人认为人气会给书店带来更大收益,书店走网红路线”,这是赞同之意,故用“无可厚非”。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
3、。屡见不鲜:形容事物看见过多次,就不会觉得新奇。由上下文可知,现在此种现象很多,应用“屡见不鲜”。落寞:寂寞;冷落。失落:精神上空虚或失去寄托。前文是“面对纸质出版行业”,应用“落寞”。势在必行:指某事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必须做。大势所趋: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向。前文是“网络阅读习惯日渐养成,传统书店的产业转型已是”,故用“大势所趋”。故选 B。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要在公益与商业之间把握一个平衡的临界点 B要在商业与公益之间控制一个平衡的临界点 C要在商业与公益之间把握一个平衡的临界点 D要在公益与商业之间控制一个平衡的临界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4、连贯的能力。A、D 两项,括号后面说“一方面通过网络宣传吸引更多的读者,另一方面也要提供有内容价值的服务”,因此前边应该说“商业与公益”,遵循一一对应的原则,故排除;B 项,“控制临界点”搭配不当,应该是“把握临界点”,排除。故选C。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书店变网红,是通过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将书店本质上赋予更多的社交属性。B通过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使书店变网红,本质上赋予了书店更多的社交属性。C通过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本质上使书店变网红,赋予了书店更多的社交属性。D书店变网红,本质上是通过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将书店赋予更多的社交属性。答案 D 解析 本题
5、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项,“本质上”是状语,应该修饰“是”,故排除;B、C 两项,“通过使”的结构让句子缺少主语,故排除。故选 D。4 12 月 12 日上午,80 岁老人赵某和丈夫王某去城市广场展销会选购农产品,因展销会人多拥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赵某在12 点左右和丈夫王某走散。当时,赵某身穿黄色上衣,头戴蓝色毛线帽。王某赶紧联系了儿子王先生,王先生立即报警,并想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寻人启事。请帮助王先生拟一则寻人启事,其他相关信息请用“”代替。要求不超过90 字。(6 分)答:答案(示例)寻人启事 赵某,女,80 岁,患阿尔茨海默病,于12 月 12 日上午12 点左右在城市广场展
6、销会上走失。走失时身穿黄色上衣,头戴蓝色毛线帽。有知其下落者请联系王先生,定酬谢。联系电话:解析 本题考查实用文体写作能力。仔细阅读题目材料,本材料叙述了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赵某在12月12日12点左右在城市广场展销会和丈夫王某走散。材料还描述了赵某的衣着:身穿黄色上衣,头戴蓝色毛线帽。启事中要交代清楚所寻人物的身份、时间地点、人物外貌、酬谢承诺、联系电话等。注意用语简洁,在限定的字数内表述清楚。5请参照例句的方式,另选话题,写一组构成辩证说理的句子。(5 分)张扬自己的青春,才会让人生灿烂多彩。然而过于张扬就成了张狂。张狂是幼稚的表现,它可能会让你跌入万丈深渊。我们在张扬中也要懂得内敛。答:答
7、案(示例)坚持自己的想法,才会让自我得到实现。然而过于坚持就成了固执。固执是封闭的表现,它可能让你陷入流沙泥潭。我们在坚持中也要懂得变通。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例句以“张扬青春”为话题来辩证说理,先正面阐述“张扬青春”的作用,再用“然而”来转换话题,阐述“过于张扬”的后果,最后得出结论。答题模式即正面阐述“然而过于”后果结论。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胸怀天下,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两句是“,”。(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了一代豪杰曹操。赋中所说的“”,表现了他的豪气;而“”,则体现了他的才气。(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句,写的
8、是刘义隆准备战事的仓促;“”一句,交代了刘义隆遭受重创的结局。答案(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3)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9 分)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
9、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谛。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
10、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治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曰: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清代在承袭明代的立法思想的同时,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做了经典阐述,并指出立法的精义在于“明刑弼教”。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开宗明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匡之直之而刑生焉。”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一个传统。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实施则国兴,慢而废弃则国亡。这是一条历史
11、规律。“以德化民”的“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二柄。法与德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遏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免法繁刑酷的虐政。德法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善,使“明刑弼教”的“教”落到了实处。同时,德法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节选自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彰明刑罚、辅助教育”就
12、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B儿子犯罪被判死刑,父亲行贿求情,最后判子赦父,这一事例体现明太祖既重法律又重伦理情怀。C“明刑弼教”的“教”与“以德化民”的“化”之间存在相通性,目的都是使百姓“向善”。D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互补互用,能止恶劝善,可以使法律道德化并使其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分析错误,原文第一段是说“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13、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列举不同时代的事例,论证了“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治理的传统。B文章以董仲舒大力宣传“大德小刑”的事例来论证汉代儒家德主刑辅的主张。C文中用韩愈言论、朱元璋修订法律等材料,论证教化先行、刑罚居后的观点。D文章从以德化民、以法治国、德法互补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古代在治国上的特点。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项,结合原文第二段来看,韩愈的言论论证唐代教化先行而刑罚居后,朱元璋修订大诰和大明律两个论据是用来论证“明朝严刑治国的同时德化天下”这个观点的。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这对违法者具有约束力的同时,对百姓也有教化作用。B清代的立法思想承袭于明代,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就明确地阐释了政刑与礼教的关系。C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认真贯彻实施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明刑弼教传统,国家方会兴盛。D为了减少法律的滥用、柔化法条严酷的外貌、遏制犯罪的动机等,必须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 项,断章取义,以部分代整体。“必须以德化民”不够全面,原文最后一段是“法与德的结合以德化民虐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