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四议论文之四——布局谋篇,理顺结构18891.pdf
《突破四议论文之四——布局谋篇,理顺结构1889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破四议论文之四——布局谋篇,理顺结构18891.pdf(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突破四 议论文之四布局谋篇,理顺结构 对应学生用书 p337 (2019上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 800 字。【导析】这道作文题采用的是“话题”融入“材料”的形式,审题时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话题(体现为材料关键词)。如材料中的“中国味”,考生必须围绕这个话题的比喻义(中国音乐的特色、中国文化的特性、中华民族的品格)阐述自己的看法。二是材料
2、和提示语。材料帮助考生深化对话题的理解,揭示了理解“中国味”的前提,即“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等,即在对比中理解“中国味”的意义;此外还有命题人的提示语,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这些提示语有利于考生拓展对“中国味”的理解,由音乐而文化,由文化而事物 例文 中国音乐所带来的文化自信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誉,五千年来,中国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早已形成了浓郁的“中国味”。在多元文化的不断碰撞与切磋中,我们最终形成了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记得 2018 年,一档叫作经典咏流传的节目火爆异常,而其做的正是将传统经典诗词与新时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再创当下流
3、行经典。我认为这样的节目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一方面,节目利用当今的流行音乐为唐诗宋词进行再创作;另一方面,节目也深度挖掘了诗词背后的丰富内涵,解读其思想深意,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了文化自信。相信大家对 Jay Chou 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作为现代中国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周杰伦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在美国,很多黑人将周杰伦与美国著名说唱歌手 JayZ 相提并论,甚至用他的歌来学习中文;更夸张的是在日本,周杰伦发如雪的歌词甚至被编入了汉语教材。而周杰伦的歌词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中国元素,如青花瓷 兰亭序 东风破 七里香等。倘若你上网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在各大网站上均有用西方乐器演奏中
4、国经典民乐的曲谱,例如二泉映月的吉他指弹谱、渔舟唱晚的钢琴谱等。可见,当下的中国音乐在国际上有了更高的地位。这种无可置疑的地位的上升,使我们更有底气谈及文化自信。听过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我越发热爱中国音乐所体现的浓郁的“中国味”。在多元文化中,音乐仅占一小部分,更不用说中国五千年历史所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了,它们的精彩绝伦,更值得我们欣赏。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多元文化中找到了民族的文化归属感,从而达到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这一点,便是中国音乐最大的成就了吧。中国音乐在与国际多元风格的音乐切磋中,碰撞出独一无二、流光溢彩而又炽热的火花。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从中发现了一个新颖的角度,理解了一个深刻的道
5、理我们只有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音乐,才能更好地领略中国音乐的魅力,才能更深切地感受中国音乐的独特味道。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与态度,其本质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唯有这样,才能不片面,不以偏概全。中国音乐的魅力,让我体会到了文化自信,让我发现了更好地认识事物的角度。想来,中国音乐也可以说是成就极高了。点评本文开篇紧扣材料,由中国音乐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浓郁的“中国味”来彰显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观点鲜明。在主体评析部分,作者思路清晰,逻辑缜密。中国音乐与诗词文化的创新融合(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既增强了民族底气,又树立了文化自信,周杰伦及其音乐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既经典,又有代表性。考生在列举这些事例
6、时,运用辩证思维,环环相扣,深入浅出,逻辑性强。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旨,体现了考生整体构思的精巧与独特。对应学生用书 p338一、立好议论文的框架基本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模式是:标题引论:提出问题(总)本论:分析问题(分)结论:解决问题(总)立好总体框架是提高分数的重要手段。应试作文时间匆促,不可能反复琢磨,必须以基本结构模式为梁柱,迅速立好框架,才能步步到位,写出与试题要求切合的文章,赢得全局,获得好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地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有人谓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时,也有人把这叫做“总分总”框架。尽管
7、说法不一,其共同的要求是开头必须提出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选用材料分层次地论证,结尾归纳总结。立好议论文框架的标准有四条:一是“三论”(即“引论”“本论”“结论”)齐全,二是层次分明,三是衔接自然,四是首尾呼应。例文 接受考验,绽放人性的光彩 历史的沙漠在鸣荡,风吹沙起,荒无人烟的境地是一种考验。绝境之中,总有天籁时时撩拨着人们的心境:接受考验,绽放人性的光彩。“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士族制度的黑暗是一种考验,于污秽中保持高洁伟岸的本性更是一种考验!陶渊明在考验中毅然决然地选择做人的准则。于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悟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他
8、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之路。面对黑暗,这不是脱逃,而是更高境界的人生追求。在考验中绽放人性的光彩,陶渊明做到了,不仅如此,他还在中国文学史上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的白居易,时时将百姓装在心里,时时反映百姓的疾苦。他时时进谏,因而触怒圣颜,触犯了封建官僚的利益。于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贬官,但即使这样,他还在努力地为百姓谋利。白居易在百姓心中筑起了一座爱民的丰碑,绽放了他的人性光彩。“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虽然遭受了封建官僚的阻挠,但范仲淹依然心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的壮志,领导了“庆历新政”。他虽屡遭贬谪,但久经考验,使忧国忧民的光彩照耀到现在。“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在宋金对峙的局面下,在朝廷战与和的激烈辩论中,辛弃疾主战态度坚决,不允许祖国的江山沦落敌手,飘零动荡。他虽然被主和的潮流排挤出了朝廷,但在国家安危的考验面前,却用对朝廷、对国家的忠诚谱写了动人的篇章,绽放出了人性的光彩!或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才是对他们最为真实的描写!要接受考验,就要秉持做人的原则,提升生命的理性高度,这样才能绽放人性的光彩。让我们接受考验,绽放人性的光彩吧!因为纵有流泪的时分,也是温暖的决堤;纵有暗淡的境地,也是幸福的
10、满溢。点评这篇议论文用了“引论:提出问题(总)本论:分析问题(分)结论:解决问题(总)”的结构模式。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主体部分先详写陶渊明的典型事例,论证“于污秽中保持高洁伟岸的本性更是一种考验”,分析说理到位;第三段详写白居易“在百姓心中筑起了一座爱民的丰碑,绽放了他的人性光彩”;第四段举范仲淹例,论证忧国忧民需要考验;第五段举辛弃疾例,论证忠君爱国需要考验;第七段,解决问题:秉持做人的原则,提升生命的理性高度;最后一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收束全篇,发出号召。二、双面对照式结构 双面对照式结构,是指文章的两个层面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关系,通过不同意义层的对比、强调来表现主题(论点),两个部分或正反
11、对比,或转折补充,或辩证分析,论证严谨全面。例文 说 畏 子曰:“勇者不惧。”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不矛盾吗?不,孔子的意思是,人要有所畏,也要有所不畏。有所畏才能有所不畏,有大畏才有大勇。让我也斗胆学孔子说一句:小人惧而不畏,君子畏而不惧。小人不畏,或是因为无智无谋、性格冲动而不畏;或是因为心中只有个人私利而不畏道义。他们暴虎冯河徒手打老虎,赤脚过大江。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孔子对他说过:“暴虎冯河,吾不与也。”可他不改,结果在一次争斗中被剁成了肉泥。小人“不知天命,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他们往往崇尚暴力,他们为了一个游戏币、一个看电影的座位,甚至是过
12、马路的优先权而大打出手,拔刀相向,从不讲后果,大有视死如归的气概。有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对一个与他发生口角的人说:“我花三百万把你给轧死了,怎么样?”于是就开着他的奔驰把那人轧死了。自古的暴君也都是这样的“无畏的小人”。他们无畏道义,所以他们漠视生命,践踏生命。不过历史证明,他们也不会有好的下场:希特勒被迫自杀,墨索里尼被暴尸街头,残暴的项羽也被人分尸。而小人之惧,则是由于生物的本能。他们会对比自己强大的事物恐惧比如面对比他更邪恶的势力时,他就会害怕,他的骨头就会变软;面对强权,他们一反常态,笑容可掬,阿谀奉承。他们没有准则,或者说他们的准则是“欺软怕硬”。而真正的君子,是有所畏惧的。因为敬
13、畏自然,他们从不逆天而行,因为敬畏生命,他们能尊重弱者,因为敬畏内心的准则义,他们“一日三省吾身”,生怕自己有违反“义”的准则。义者,“宜也”,符合“义”的不一定对自己的利益有利,可是君子能够为了“义”字而“舍生”。他们胸中有准则,面对着比自己强大的势力,也会挺身而出,与之搏斗,所以孟子说:“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我自横刀向天笑”、视死如归的谭嗣同,“诛十族又何妨”的方孝孺,还有那“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的五匹夫,都是不向强权屈服的“大丈夫”!面对伟大的生命,圣洁的自然,甚至是乞讨者求助的目光,我们应怀有敬畏之心。面对强权的淫威,一切阻碍我们践行“义”的力量,我们则要冲破内心的恐惧,
14、用生命去迎接挑战。畏而不惧,君子哉!点评本文由孔子的话引发人们的思考:人,到底该畏,还是不畏?接着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人要有所畏,也要有所不畏。论述时以小人之不畏与君子之不畏作对比,小人之不畏,表现在暴虎冯河,表现在漠视人的生命和尊严,原因是因为心中只有个人私利,故不畏道义;君子之不畏,则表现在不畏强暴,原因在于,他们敬畏道义。从现象到原因,分析鞭辟入里。对比分析,使是非分明,情理昭昭。全文语言流畅精练,颇见功力。三、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往往就一个中心问题并列展开,从不同的角度来析理。这样的文章往往层次明晰。那么,该怎样提炼分论点呢?首先要明确自己要着重分析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
15、来思考。通常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四个问题来展开:1并列分解“是什么”(解释)针对话题本身(或话题关键词),运用横向思维,根据它不同的内涵或外延进行多角度分析。常用的表述方式是:“某某,是一种”如自嘲:自嘲,是机敏的退让;自嘲,是面对缺点的勇敢;自嘲,是生存的智慧。2并列分解“为什么”(原因)这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常用的分论点表述方式是:“因为所以”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中心论点,进行分解:世界千变万化,事物是复杂的,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看问题的方法、看问题角度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评判事物的标准尺度往往不同,因此答案是丰
16、富多彩的。又如以“选择诚信”为中心,进行分解: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有时效。3并列分解“怎么样(要怎样)”(条件)这样展开,主要是追寻解决或达到的方法和途径,分论点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要就应该”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提出: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又如以“学会欣赏别人”为中心,进行分解:学会欣赏别人,要求自己要有坦荡的胸怀;学会欣赏别人,要努力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4并列分解“会怎样”(结果)主要是回答结果和效能方面
17、的问题(意义、作用、价值、影响),常用表达方式是:“做到就会”如以“热爱生活”为中心,进行分解:热爱生活,就会乐于为生活付出;热爱生活,才会有奋斗的力量;热爱生活,才会创造美好的生活。拟写分论点的要求是:(1)“扣得住”:几个分论点角度要统一,应该按同一标准(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2)“分得开”: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互不包容。(3)“看得清”:形式要一目了然,比如每个分论点都在段首作中心句。(4)“排得顺”:分论点排列的先后顺序(考虑轻重关系、主次关系、先后关系、时间关系)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例文 牵 挂 牵挂很抽象,也很具体。灯下,双鬓斑白的母亲,读着远在异国的儿子的来
18、信,心中的爱怜和疼痛同时涌起。知道儿子自己去买床单,她希望帮他去买并整理干净;知道儿子自己去买米买菜,她希望帮他买来再为他做一桌可口的饭菜;知道他生病,她希望陪他上医院并守在他的床前;知道他委屈和痛苦,她渴望拥他入怀给他安慰。这是牵挂。家门前,女孩踮着脚尖等待着。邮递员带着那熟悉的邮包由远而近,终于来到了面前。女孩焦急地询问是否有越洋的信件,邮递员摇摇头继续赶路。女孩落寞地倚在门边,良久不愿离去,脸上写满了担忧。女孩惦记着大洋彼岸的挚友,想知道她正在干着什么,想知道她过得可好,想分享她的欢乐,想倾听她的烦恼。这是牵挂。牵挂很茫然,也很美好。寒冷的冬夜,他独自走在长长的街上。忙碌的工作留给他一身
19、疲劳。北风中,他感到无力,孤寂。突然看见从路边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点点灯光,仿佛看到了儿女开怀的笑,仿佛感受到了妻子温柔的疼惜。家庭那甜蜜的温馨荡漾在他的脑海里,点燃了他小小的心烛,照亮了前方的路,温暖了他颤抖的身躯,他感到自己似乎又有了力气,于是,加紧脚步朝家的方向走去。因为牵挂。除夕,悠扬的钟声回旋于天际,昭示着新一年的来临。久伏于案前的他,抬起疲惫的头把目光投向窗外。四周人家阖家团圆的欢声笑语阵阵传来,他觉得心头生病。他努力地看向远方,恨不得看穿繁星流云,看穿千山万水。直看向朝思夜想的父母亲。老人辛劳的背影、慈祥的笑容浮现在眼前,一句又一句关切的叮咛、真挚的鼓励回响在耳边。刚才的疲惫在浓浓的
20、思念中烟消云散,了无痕迹。他笑了笑,又充满干劲地投入到书海中。因为牵挂。牵挂是一种抽象的惆怅,一种具体的忧伤,一种茫然的盼望,一种美好的温馨。人的一生其实都在不断地出演牵挂的故事。不管牵挂的内蕴是快乐或是悲哀,是传奇或是平淡,人生有多长,牵挂便有多长,岁月有多远,牵挂就有多远。牵挂,就是这样。点评此文是用生活中的画面或场景来展现对话题的理解,用两个总领句并列展开,各种画面有层次地呈现,文章段落关系清晰,尤其是选择画面力求不重复,有拓展,立体地、多层面地反映了生活。画面后的精彩的点评使作者的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朗。四、剥茧式结构 剥茧式结构,是指一篇文章像剥茧一样,由表层到内里,由现象到本质,根根抽
21、丝,层层剥笋。此类结构用得最多的是议论文,尤其是驳论文。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指出路”四步法。高中课文鲁迅先生的名篇拿来主义正是这样的思路:第一步:列现象。对现实中不合道德、有碍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进行列举。事例选取的典型性,以求警醒人们;罗列的丰富性,以求引起读者共鸣;修辞的多样性,以求彰显行文文采,增强气势。例如: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
22、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第二步:示弊端。每一种(类)丑陋的现象都会或多或少造成社会的损失。有些损失是明显的,人们不齿、唾弃的;但一些损失在较长的时间段后才会出现,许多人看不到这种现象的危害,那就要揭示,这要求写作者具有深邃的目光,透过现象看本质。鲁迅在文中是这样写的: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
23、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第三步:探根源。运用哲学的观点去看问题,从理论的高度看问题,显示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例如: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第四步:指出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为读者指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他占有,挑选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
24、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写驳论文,要注意“破”与“立”的关系。“破”是“立”的基础,“破”时析危害,正是为了说明“立”的必要性;“破”时析原因,正是为后来“立”时指出路的依据。所以思考要深入。而“立”是“破”的结果,只破不立,会失之茫然。不少同学善于“批驳”,却不善于“立论”,一方面是因为思考不深入,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考虑不成熟,思想观念本来就模糊或茫然。例文 给爱一点空间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女孩问她的母亲:“怎样才能使爱天长地久?怎样留住爱人的心?
25、”母亲无语,她默默地弯腰,从沙地上捧起一捧沙子。她双手平摊,沙粒在她的掌中稳稳而立,一粒也未漏出。突然,母亲双手紧握,用力挤压掌中的沙子,许多沙粒从她的指缝间滑落。当她再次向女儿摊开手掌时,掌中的沙粒已所剩无几了。她望着惊讶又疑惑的女儿,说:“给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一个自由的空间,过多的爱和压力会使爱窒息。”听完这个故事,我沉思良久。爱是没有错的,但爱的方式却各有千秋。不能否认有些爱的方式只能给你爱的人带来禁锢和伤害。报纸上曾经多次报道过“巨型婴儿”的故事。一对夫妇中年得子,异常兴奋。对孩子千娇万宠,一直让他睡在摇篮里,不管孩子实际年龄是多少,还把他像婴儿一样呵护着。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突破 议论文 布局 理顺 结构 1889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