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资本论导读复习资料1027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阜师范大学资本论导读复习资料10275.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资本论导读复习资料1 简答.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产生的原因。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简单价值形式的?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4,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论述题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这一问题的实践意义。参考答案 简答 1、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商品所具有的难以理解的性质,商品生产者劳 动的社会性质和商品生产者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与物的关系及其在人们头脑 中的反映。商品的难以理解的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改变自然 的结果,没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商品的难以理解的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作为价值实体的一
2、般人 类劳动的内容。形成价值实体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内容,它的质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它的量 是用这种耗费的持续时间或劳动量来计算,它的社会性说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 也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商品的难以理解的性质发生于商品形式本身。因为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第一,人 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具有同样性质的价值的物的形式;第二,生产劳动所花费 的劳动时间,取得了劳动产品这种物具有同样的价值量的形式;第三,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 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之间的物与物的关系的形式。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表现
3、出来,使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 与物的关系;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采取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价值量的变动造成物支配人的假象;货币形式更加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2、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三节详尽地考察了价值形式及其发展过程。由于简单 价值形式隐藏着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因此是马克思考察的重点。马克思首先分析价值表现 的两极,进而分别考察这两极,最后综合考察这一形式的总体。马克思首先确定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指出两极是互相依赖、互为 条件,同时又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然
4、后分析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指出,两个不同商品的价值关系,实际上是把不同种商品 所包含的不同劳动化为一般人类劳动;只有在不同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作为抽象劳动凝结的 价值才能得到具体的表现。接着分析相对价值形式量的规定。分析表明,相对价值量不能明 确地、完全地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对等价形式的分析。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处于等 价形式上的商品就是等价物。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 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对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的综合考察:一个商品的价值是在交换价值的形式上被表现的,所 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
5、表现形式。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已 经表现为商品与商品的外部的对立。商品形式的发展是同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致的。简单价值 形式是不充分的,是一种胚胎形式,但它会向前发展,会自行向更完全的形式即总和的或扩 大的价值形式过渡。3、G-W-G 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货币转化为资本即采取资本流 通形式,看起来是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是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因此,商品是使 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价值是物化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在生产中形成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 等价形式,它实现商品的价值但不能使这个价值增加;流通过程是商品形态变化过程,不是 价值的源泉。资本运动与商
6、品运动表现在流通形式上是买卖顺序的颠倒,没有离开流通领域。在流通领 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贱买、贵卖,还是假定有一个只消费不生产的阶级、能够在贱买的同 时贵卖,都不能使价值增殖。流通不是价值、价值增殖的源泉。离开流通,商品所有者就只 与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一定量价值。并且,离开流通不与其 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就不能实现价值,更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 产生。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 明,因此,等价交换应该是起点。货币所有者必须按
7、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价值出卖商 品,但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所以,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最一般条件。按这一条件,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按价值购买劳动力,在生产中消费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最后,货币所有者将含有剩余价值的 商品在市场上按价值出售,取得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与价值规律并不矛盾。4、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 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
8、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才有剩余劳动和 剩余价值,才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所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相 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工作日已经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工 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管 理,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才能获得相 对剩余价值。因此,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条件下,劳动
9、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条件下,劳 动在事实上隶属于资本。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机器大生产出现以后,一方 面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提供了物质资料,使提高劳动生产力成为可能;同时,又是延长工作 日的最有力的物质手段。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增加绝对剩余价 值的生产就交织在一起了。如果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来考察,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 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 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部分为前提。但是,如果从剩余价值运动的角度来考察,这两种剩 余价值形式的差别
10、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的正常强度已定,剩余价值 率就只有通过工作目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如果工作日的界限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 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而这种变化在工资不 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情况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变化为前提。论述题参考答案要点:第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一是简单劳动的含义。二是复杂劳动的 含义。三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相互关系。第二,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一是 启发我们深刻认识个人收入上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倒挂”的不合理性,彻底破除“读书 无用论:二是正确处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11、的关系,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学习、力争深造的导 向。三是从复杂劳动形式的变化,启发我们重视当代的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深化认识 创造价值的劳动。四是启发我们分析研究不同国家的工资差别。资本论导读复习资料2 简答.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运用的研究方法。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2.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简单的价值形式的?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产生的原因。论述题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参考答案 简答 1、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具体方法有:具体-抽象法,逻辑-历史相统一的分析法,定 量。2、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了统治地位。第二,商品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一
12、切矛盾的胚芽。第三,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从分析商品开始,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由马克思研 究资本主义经济时所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决定的,是完全 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的。马克思正是把商品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起点,建立起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从而在理论上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现 出来,并员深刻地揭露出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及其发展规律。3、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三节详尽地考察了价值形式及其发展过程。由于简 单价值形式隐藏着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因此是马克思考察的重点。马克思首先分析价值表 现的
13、两极,进而分别考察这两极,最后综合考察这一形式的总体。马克思首先确定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指出两极是互相依赖、互为 条件,同时又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然后分析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指出,两个不同商品的价值关系,实际上是把不同种商品 所包含的不同劳动化为一般人类劳动;只有在不同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作为抽象劳动凝结的 价值才能得到具体的表现。接着分析相对价值形式量的规定。分析表明,相对价值量不能明 确地、完全地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对等价形式的分析。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处于等 价形式上的商品就是等价物。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
14、现形式。(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对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的综合考察:一个商品的价值是在交换价值的形式上被表现的,所 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已 经表现为商品与商品的外部的对立。商品形式的发展是同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致的。简单价值 形式是不充分的,是一种胚胎形式,但它会向前发展,会自行向更完全的形式即总和的或扩 大的价值形式过渡。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商品所具有的难以理解的性质,商品生产者劳 动的社会性质和商品生产者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与物的关系及其在人们头脑 中的反映
15、。商品的难以理解的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改变自然 的结果,没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商品的难以理解的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作为价值实体的一般人 类劳动的内容。形成价值实体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内容,它的质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它的量 是用这种耗费的持续时间或劳动量来计算,它的社会性说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 也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商品的难以理解的性质发生于商品形式本身。因为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第一,人 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具有同样性质的价值的物的形式;第二,生产劳动所花费 的劳动时间,取得了劳动产品这种物具有同样的价值量的形式;第三,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 交
16、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之间的物与物的关系的形式。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表现出来,使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 与物的关系;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采取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价值量的变动造成物支配人的假象;货币形式更加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论述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第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相对剩余价 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 余价O
17、 第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机理。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剩余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共 同作用下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关心的不是使用价值,也 不是商品的绝对价值,而是商品中包含的并由商品出售而实现的剩余价值。为此,资本家必 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再按社会价值出售以获取超额剩 余价值。个别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展开的竞争,最终会使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劳 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不仅使商品价值量下降,而且最终会使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下降,从而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形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第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对提高和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促
18、进作用。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 力成反比,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一样。正因为如此,相对剩余价值才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这一规律促使资本不断改进技术,改进劳动过程的社会组织,使生产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 发生根本的变革,从而促进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力。第四,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对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创新的促进作用。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经历了从 业主制到现代企业制度的持续演进。促成这一演进的内在动力正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深化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制度。构成相对剩余价值形成机理 的一系列规律的作用,依赖于产权独立
19、、以资本增殖为目的的市场主体。只有具备这 样的市场主体,才会在资本增殖动机的作用下,形成广泛的竞争关系。在资本增殖与 竞争压力下,价值规律才会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追求技术创新才具有持久的动力。但 是,我国目前的企业制度,主要是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与这一要求还存在相当的距离。因此,国有企业的大多数明显缺乏持久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动力,缺乏市场竞争力,使 国有资本不能有效增殖。这就需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同时,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必须根据实际情 况,创造多种有效的具体形式和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第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企业间的有效竞争。
20、竞争机制是相对剩余价值生 产的重要机制,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包 括三个主要方面:产品市场竞争、经理市场竞争和所有权市场竞争。这些市场的竞争 相互促进、相互依赖。要保证市场竞争的充分展开,就必须消除地区分割与垄断,消 除部门分割与垄断。这样才能使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对 社会劳动生产的促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这方面不仅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 规,而且应当加快政府部门职能的改革。第三,完善企业内部制度,提高企业效率。降低资本个别耗费离不开完善的企业内部制度,这就须要建立起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在这方面,我国企业同样有大量工作要做。第四,建
21、立有效的技术进步机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方面会不断促进技术进步,另一方 面,也离不开不断的技术进步。不断的技术进步需要有相应的机制,包括企业自发追 求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安排、完善有序的市场竞争、国家的宏观调控、引导与必要的 投入、有利于科技转化的体制和中介、发达的技术市场以及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等。资本论导读复习资料3 简答.简述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1.商品二因素有何实践意义?2.解析“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含义。3.论商品理论的实践意义。论述题试述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参考答案 简答 1、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而使生产过程在原
22、有规模上更新与重 复。简单再生产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简单再生产的分析表明,资本家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全部 资本经过一定时期都是由剩余价值积累而成的,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 件,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2、第一,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强化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作为第一任务,必须把商品 的二因素统一起来。一方面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提高质量,力求花色品种齐全,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商品的价值上降低成本,做到价廉。从而使商品适销对路,实现好的经济效益。第二,可以评价企业,总结商
23、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3、储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是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 限性。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是一般等价物或商品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 制;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性。即货币的数量少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货币二重性的矛 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臧货币。4、商品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商品含义界定及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的条件、生 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等内容。其实践意义:(1)指导我们加深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分析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劳动价值论表明,一方面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凝结而成;另一方面,商品体或 使用价值作为物质财富是由劳动和生
24、产资料相结合而生产的。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商品价值 的创造和物质财富的生产相统一,就可以说明劳动价值论并不否定生产资料的作用及其获得 收益。(2)指导我们自觉地推进生产商品化。这一理论表明商品生产就是生产商品化或商品化的生 产。因此,在社会实践中要在以下方面推进生产商品化:一要发展社会分工。使各行业、各 企业、各生产者成为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交换而生产商品。二要使商品普遍化。不仅生活消 费品商品化,而且一切生产要素都要作为商品通过市场而进入生产过程。三要建立、健全市 场体系。一般消费品市场和各生产要素的市场即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 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等,都要齐全。(3)
25、指导我们加深认识现代市场经济的根由,自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生产是由客 观条件决定的,决定商品生产的客观条件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得以存在的根由。因为商品生产 同商品交换和市场分不开,由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构成商品经济形式,社会经济在商品经济 形式下通过市场来运行就形成市场经济。以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成为现代市 场经济。对于以商品生产为根由的现代市场经济,要从两方面认识和操作:一方面,市场经 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存在,反映不同社会形式的市场经济,即反映并存共处的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反映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
26、系。论述题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表现。所谓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 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进行劳动,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然物,创造某 种使用价值以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 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现实的劳动过程就是这几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其结果就创造出某种使用 价值,即某种产品。所以,从这个结果的角度,即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 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劳动过程是撇开各种特定社会形式 来考察的人类社会生产的
27、一般性质。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 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存的永恒的自然条 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价值形成过程与劳动过程不同,它考察的是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价值形成过程也就是商 品生产过程。商品生产的目的,不仅是为生产一个使用价值,而是为了生产一个为别人的使 用价值,并且要通过交换,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了交换,各种使用价值因性质 各不相同而无法比较其量的大小,因而必须化为某种性质相同的东西,这种相同的东西就是 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凝结,都包含有抽象劳动在其中,这就是价值。化成同质的劳动,其量 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了。因而,各不相同的使用价值的交换也才能实现。所以,把各种劳动 的具体形式搬开,就劳动的共同性来看,都是抽象劳动的支出过程,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过程考察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形成过程则考察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劳动过程是 具体劳动过程,而价值形成过程是抽象劳动过程。这在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过程的同一过程的 两个方面,而且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离开劳动过程,不可能有一个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的基础,价值形成过程是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过程的社会形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