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引4667.pdf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引466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引4667.pdf(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 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用版)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16 年 7 月 目 录 1 目的.1 2 范围.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1 4 工作流程和分级的方式频次.3 5 资料搜集和现场调查.5 5.1 用人单位概况调查.5 5.2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5 5.2.1 工程分析.5 5.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5 5.2.3 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调查.6 5.2.4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6 5.2.5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6 5.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7 6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8 6.1 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分级.8
2、6.1.1 作业场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确定.8 6.1.2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分级指数(G).8 (1)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8 (2)接触化学物作业.11 (3)接触高温作业.14 5 1.)接触噪声作业4(5)接触电离辐射作业.17 6.1.3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总分级指数(T).18 (1)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分级权重数(Ci)的确定.18 (2)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接触人数权重(P)的确定.19 (3)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总分级指数(T)计算.19 6.1.4 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分级指数(Z).20 (1)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分级指数(Z)的计算.20 (2)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
3、业病危害风险等级判定.20 6.2 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质量分级指数(Q).20 6.2.1 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质量情况.20 6.2.2 职业卫生管理质量分级指数(Q).30 6.3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等级(R)判定.30 7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措施.31 7.1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措施.31 7.2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措施.34 8 引用的标准依据.34 1 目的 在对用人单位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辨识和检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险分类、危害因素的危害性、暴露强度、接触时间、接触人数、防护水平、健康效应、管理措施等因素,通过合适的风险模型,进行风
4、险评估分级,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2 范围 本指南适用山东省境内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职业病危害 occupational hazard 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性健康损害的各种危害,本规范所称职业危害不包括工业外伤。3.2 职业病危害因素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3.3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Occupational hazard classification 在对用人单位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辨识和检
5、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险分类、危害因素的危害性、暴露强度、接触时间、接触人数、防护水平、健康效应、管理措施等因素,通过合适的风险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分级。3.4 职业病危害管控 control to work action 为防止、降低或消除职业危害而采取的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和组织 管理等措施。3.5 接触比值 occupationaI exposure ratio 接触每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实际测量值与相应的接触限值的比值。3.6 生产性粉尘 industrial dust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的总称。3.7 呼吸性粉尘 rsepirable dust 空气
6、动力学直径小于 5m 的粒子可以达到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进入气体交换区域的粉尘。3.8 生产性粉尘作业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industrial dust at workplace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生产性粉尘的作业。3.9 有毒作业 exposure to industriaI toxicant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各种化学性有害因素的作业。3.10 生产性噪声 industrial noise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按噪声的时间分布分为连续声和间断声 。声级波动1s,声压有效值变化40dB(A)的噪声为脉冲噪声。3.11 噪声作业 work
7、(job)exposed to noise 存在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音,且 8h/d 或 40h/w 噪声暴露等效声级80dB(A)的作业。work(job)under heat stress 高温作业 3.12 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WBGT 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3.13 湿球黑球温度指数 we-buIb gIobe temperature index 又称 WBGT 指数,指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4 工作流程和分级的方式、频次 4.1 工作流程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一般分 4 个阶段进行。(一)准
8、备阶段 收集和研读相关资料,熟悉分级方法和工作步骤,开展初步现场调查,了解工艺流程和工作场所概况,编制风险分级评估方案。(二)实施阶段 依据风险分级评估方案开展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工程分析,并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三)资料整理分析阶段 汇总、分析准备和实施阶段所得的资料、数据,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职业卫生管理质量分级结论。(四)编制分级报告阶段 在前期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写出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报告,根据职业病危害情况和风险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建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流程见图 1。熟悉分级方法和步开展初步现场调编制风险分级评估方 岗位接触情劳动
9、强度分职业病危害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危害因况调素检分布情况调及频次调情况调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量化分职业卫生管理质量分 用人单位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作业岗综合考虑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等级及 职业卫生管理质量等级,确定用人单位位和作业场所,制定相应的岗位管控措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等级。施和综合管理措施。图 1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工作流程图 4.2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的方式、频次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 47 号)第20 条规定: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除遵守前款规定
10、外,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可结合每年的检测或三年一次的现状评价资料进行。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分级管控的实施是以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为基础的,用人单位年度检测或现状评价检测数据能够满足分级要求的可据此进行评估分级,否则需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 服务机构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从第一个阶段开始实施。当发生以下情形之一,应重新进行分级:(1)颁布实施有关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或原有适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重新修订的;(2)组织机构和劳动定员、工作制度等发生重大调整的;(3)装置工艺、原辅料、设备
11、发生重大改变的。5 资料搜集和现场调查 5.1 用人单位概况调查 包括用人单位性质、规模、地点、自然环境概况、社会环境条件、生产工艺及主要工程内容、生产制度、岗位设置、劳动定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5.2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5.2.1 工程分析 (1)调查使用的原辅料、催化剂、助剂、产品、联产品、副产品、中间品等化学物质的名称、主要成分、形态、纯度、理化性质、年用量、运输方式、储存方式及投料方式等;(2)总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调查,搜集相关图纸:(3)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调查:包括工艺技术及其来源,生产装置和辅助装置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装置的化学原理及主要化学反应,生产设备的先进性及布局调查
12、,搜集相关图纸;5.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1)对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时空分布,对作业工人进行 工作日写实并对其作业方式、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方式、接触时间和时段等情况进行调查。(2)搜集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质、职业接触限值、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法定职业病及职业禁忌证等资料,搜集有毒化学物的急性毒性、扩散性、蓄积性、致癌性、生殖毒性、致敏性、刺激及 腐蚀性、实际危害后果与预后等资料;(3)以往职业病发病情况调查。5.2.3 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调查 对作业场所设置的防尘、防毒、防噪声与振动、防暑降温、防潮防寒、
13、防辐射、事故通风等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种类、数量、位置、形式、运行及其维护情况进行调查。5.2.4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 调查各接害作业工种(岗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接触水平,所配备的防护用品的种类、数量、性能参数、适用条件以及佩戴使用情况等。5.2.5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对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职业病防治规划、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职业卫生培训及职业病危害的告知情况、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设施及演练情况、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的设置状况、职业危害申报情况、职业卫生 档案管理、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等进行调查。5.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
14、因素检测 (1)在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全面调查和辨识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516 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工作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69 号)等开展检测工作。(2)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6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89-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2007)等标准、规范要求,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进行测定。(3)现场采样应当选定有代表性的采样对象或采样点、采样时段,应当包括职业病
15、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最高的工作日和时段、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采样点和采样对象的数量必须满足标准要求。(4)有害物质样品的采集应当优先采用个体采样方式。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有害物质的采样,应优先采用长时间采样,采样时间尽可能覆盖整个工作班;采用定点短时间方式采样的,应当在有害物质浓度不同时段分别进行采样,且同一采样点至少采集3 个不同时段的样品。作业人员在不同工作地点工作或移动工作时,应当根据工作情况在每个工作地点或移动范围内分别设置采样点。(5)职业接触限值为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超限倍数的有害物质的采样,应当选择接触有害物质浓
16、度最高的作业人员或有 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地点,在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不得随机选取采样对象或采样点。当现场浓度波动情况难以确定时,应当在 1 个工作班内不同时段进行多次采样。(6)化学因素现场采样的频次应当满足 GBZ159 要求,物理因素现场应当至少测量 1 个工作日。6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6.1 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分级 6.1.1 作业场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确定 通过对作业场所的工程分析、现场调查、检测检验分析等全面识别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依据其性质、存在的量、可能导致的健康损害、接触人数和时间等确定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6.1.2 作业岗位职
17、业病危害分级指数(G)(1)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 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 1 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1-2010)规定,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的技术依据包括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等要素的权重数。分级指数 G 按式(1)计算:.(1)WWG=WLMB式中:G-分级指数;W-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权重数;MW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B W-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L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M)的分级和权重数(W)取值列于表 1。M表 1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分级和取值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M),%权
18、重数(W)M1 10 M2 1050 M4 80 M506 80 M注释:石棉及石棉纤维、木粉尘等 GBZ2.1 中标识为确定人类致癌物(G1)的粉尘,W 取值列入 M80%一类。M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B)分级和权重数(W)取值列B于表 2。表 2 生产性粉尘职业接触比值的分级和取值 生产性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B)权重数(W)BB 1 BB2 1BB 2 B注释:接触比值为接触每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实际测量值与相应的接触限值的比值(即:B=粉尘浓度检测值/接触限值,当粉尘浓度检测值为未检出时,以最低检出浓度的二分之一作为检测值计算 B值),生产性粉尘应分别计算 PC-TWA 和超限
19、倍数比值,选择最大值作为某类粉尘比值取值;对于 GBZ2.1 中同时具有呼吸性粉尘和总粉尘接触限值的粉尘,优先使用呼吸性粉尘的检测数据;若同一作业岗位同时接触两种及 以上的粉尘时,应选择危害重、接触限值低的粉尘进行计算。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和权重数(W)取值列于表 3.1 和表 3.2。L表 3.1 常见职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职业描 坐姿:手工作业或腿的轻度活正常情况下,如打字、缝纫、脚踏开关(轻劳动立姿:操作仪器,控制、查看设备,上臂用力为主的装配工作如卡车、拖拉机或建筑设备等;臂和腿的工作(手和臂持续动作(如锯木头等)如锻造、风动工具操作、粉刷、间断搬运中等重(运输操作
20、);臂和躯干的工作 II(中等劳动))物、除草、锄田、摘水果和蔬菜等 臂和躯干负荷工作(如搬重物、铲、锤锻、锯刨或凿硬木、割草、挖掘等)(重劳动)。III IV(极重劳动)大强度的挖掘、搬运,快到极限节律的极强活动 表 3.2 体力劳动强度的分级和取值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权重数(W)L1.0 I(轻)1.5)II(中 2.0 重)III(2.5 IV(极重)根据分级指数 G,将生产性粉尘作业分为如下 4 级,见表 4。表 4 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 分级指数(G)作业分级 相对无害作业 1 轻度危害作业 6 1G 16 中度危害作业 6G 16 重度危害作业 G注释:对于曾经检出职业性尘肺的作业岗
21、位应提高一个危害级别。企业锅炉巡检工,接触的生产性粉尘为煤尘、矽尘。A 举例:其中煤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 5.6%(M10),故 W=1;煤尘 CTWAM33,职业接 2.5 为 mg/m 触比最大值为 1.42 mg/m 值,PC-TWA3,超限倍数为 3.43/2.5=1.37,(B)=1.42/2.5=0.57,C 最大值为 3.43mg/mSTEL超限倍数限值为 2,职业接触比值(B)=1.37/2=0.69,选择最大值为 0.69,故 W=0.69;体力劳动强度为 I 级,故 W=1;计算煤尘分级指数:LBG=10.691=0.69 矽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 26.9%(10M50),
22、故 W=2;接触矽尘MC最大值为 0.92mg/m3,PC-TWA 为 0.7 mg/m3,职业接触比值TWA(B)=0.92/0.7=1.31,C 最大值为 0.97mg/m3,超限倍数为0.97/0.7=1.39,STEL超限倍数限值为 2,职业接触比值(B)=1.39/2=0.69,选择最大值为 1.31,故 W=1;体力劳动强度为 I 级,故 W=1;计算矽尘分级指数:LBG=21.311=2.62 综合以上两种粉尘浓度检测结果,考虑最大保护原则,该岗位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指数为 2.62,属于轻度危害作业。(2)接触化学物作业 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 2 部分:化学物(GB
23、Z/T229.2-2010),有毒作业分级的依据包括化学物的危害程度、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三个要素的权重数。分级指数 G 按式(2)计算:.(2)WG=WWLDB式中:分级指数;G-W-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的权重数;DW-工作场所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BW-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L其中 W 取值严格按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D(GBZ230-2010)进行。该标准是在 GB5044-1985 基础上,依据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及标记协调制度(GHS)、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等进行了修订的最新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标准以毒物的急性毒性、扩散性、蓄积性、致
24、癌性、生殖毒性、致敏性、刺激及腐蚀性、实际后果与预后等 9 项指标为基础,分为 4 大类,每项指标均按照危害程度分为 5 个等级并分别赋分,计算化学物危害指数(THI)。计算的具体要求及细则见GBZ230-2010。W 取值见表 5。D表 5 W 取值表 D 化学毒物危害指数 THI 化学物危害程度级别 权重数(W)D1 THI35 轻度危害 2 THI50 中度危害 354 50 重度危害 THI24 注释:对于曾经发生过急、慢性职业中毒的作业岗位应分别提高 2个和 1 个危害级别。举例:A 企业化学水处理巡检工,工作场所接触的化学物为氯气、硫酸、溶剂汽油。按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化学
25、毒物危害指数(GBZ 230-2010)计算,得到氯气 THI 为 51,属于 高毒物品目录 中物质,危3,MAC1.1mg/m;W=8C 最大值为为害程度级别为极度危害,故MACD3,职业接触比值(B)=1.1/1.0=1.1。1.0mg/m (GBZ 按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化学毒物危害指数 230-2010)计算,得到硫酸 THI 为 41,属于中度危害,故 W=2;其中CTWAD33,职业接触比值(B)=0.8/1.0=0.801.0mg/m0.8mg/m,PC-TWA为值为33,职业接 2.0mg/m 触比值 C 最大为 2.4mg/m 值,PC-STEL为STEL(B)=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用人单位 职业病 危害 风险 分级 体系 建设 实施 指引 466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