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分类整理及课内外对比阅读汇总4388.pdf
《部编本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分类整理及课内外对比阅读汇总438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分类整理及课内外对比阅读汇总4388.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
2、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通假字】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古今异义】(1)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某些利益)(2)大小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3)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卑鄙,品行恶劣)(4)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5)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6)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7)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8)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词类活用】(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公将鼓之(名词
3、用作动词,击鼓)(3)下视其辙(名词用作状语,下车)【一词多义】(1)而:A.登轼而望之(表修饰)B.再而衰,三而竭(表顺承)(2)焉:A.惧有伏焉(兼词,“于是”,在这里)B.又何间焉(“呢”,表疑问)(3)夫:A.夫(f)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表议论或说明)B.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愚公移山)(4)间:A.又何间(jin)焉(参与)B.又间(ji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暗中、秘密的、暗地里)(陈涉世家)(5)师:A.齐师伐我(军队)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论语十二章)(6)请:A.曹刿请见(请求)B.战则请从(请允许,请让)(7)故:A.公问其故(原因,缘
4、故)B.故克之(所以)(8)以:A.必以分人(把)B.何以战(用,凭)【重要句式】(1)倒装句 何以战?(即“以何战?”古汉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都放在谓语的前面)(2)省略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即“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后省略了代词“之”)【重要词语】(1)肉食者鄙(目光短浅)(2)望其旗靡(倒下)(3)弗敢专也(独占)(4)公将鼓之(击鼓)(5)弗敢加也(以少报多)(6)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7)神弗福也(赐福,保佑)(8)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事)(9)公将驰之(驱车追赶)(10)彼竭我盈(充满,指士气旺盛)【重要句子】
5、(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要按实情处理。(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衰竭了。(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您去。)【节奏停顿】(1)惧/有伏焉 (2)民/弗从也(3)下/视其辙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文意提示】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
6、草率;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三年中考汇编】(一)(2014 丹东市)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 21 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
7、战。战则请从。”【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注释】亲:指关系友好,亲近。却:退。隐蔽:指屏障。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 分)肉食者鄙 神弗福也 而齐不听 苏秦谓齐王曰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4 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21.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 分)19.鄙陋。这
8、里指目光短浅。赐福,保佑。但是,可是。对说,告诉。(每词1 分,共4 分)20.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 分)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2 分)21.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 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 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7-23 题。(21 分)【甲】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9、,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
10、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乙】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11、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 分)(1)辍耕之垄上:_ (2)比至陈:_ (3)小惠未偏:_ (4)必以信:_ 18翻译下列句子。(4 分)(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2 分)A辍耕之垄上 肉食者谋之 B杀之以应陈涉 可以一战 C陈涉乃立为王 乃入见 D皆刑其长吏 公问其故 20“中国成语,自成语境。”请分别写个出自(甲)(乙)文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4 分)(1)(甲)文:_(2)(乙)文:_ 21(甲)文中陈涉最终“乃立为王,号为
12、张楚”,你认为陈涉起义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 分)22(乙)文中,战前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鲁庄公的哪一个回答才得到了曹刿的认可(用原句回答)?在曹刿看来,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 分)23从陈涉起义成功的原因和曹刿的政治远见中,我们能获得什么启示呢?请简要谈谈。(3分)17(1)停止 (2)等到 (3)通“遍“,遍及,普遍 (4)实情(4 分)18于是(他们)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揭竿而起)(2 分)(2)(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的。(2 分)19 C(2 分)20答案示例:【甲】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2 分)【乙】一鼓
13、作气,指做事鼓起劲头,一口气干完。(2 分)21顺从民意,深得民心,得到了广贫苦农民的支持和响应。(2 分,意思对即可)2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 分)取信于民(1 分,意思相近即可)23答案略(从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或“以人为本”“民心所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战取胜要善于抓住时机、周密筹划准备充分”等任意角度谈论均可)(3 分)文言文阅读(15 分)【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
1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15、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注释:淳于髡(k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又何间焉 (间:间隔)B神弗福 (福:幸福)C谢将休士也 (谢:感谢)D淳于髡谓齐王 (谓:对说)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2 分)A小大之狱 无劳倦之苦 B先帝不以臣卑鄙 何以战 C而擅其功 面山而居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 1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 分)A甲文中
16、曹刿认为鲁国打败齐国的关键就是靠军队的勇气,于是曹刿亲自驰骋疆场,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击败齐国。B甲文中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看法,生动阐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C乙文中淳于髡通过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只有依靠强大的秦国和楚国,齐国才能避免战争。D 乙文中齐王虽然对强大的魏国有恐惧之心,但齐国的将士却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立功,大将田父表现尤为突出。12下列对两文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两篇文章的语言精练明快生动,说理直接明了,开门见山,针对性强。B甲文主要是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乙文主要是写淳于髡用讲故事的方法
17、对齐王晓之以理,达到了劝阻齐王的目的,展示了淳于髡的聪明才智。C 甲乙两文内容都与战争有关。甲文对战争场面进行了详写,而乙文则对战争场面进行了略写。D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对比写法。语文试卷第4 页(共14 页)甲文中曹刿与鲁庄公作对比,突出鲁庄公政治上的无能;乙文中淳于髡与齐王作对比,来烘托齐王的胆小。13将第三题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 分,共4 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14你对甲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其言行简要作答。(3 分)9 D 10 A 11 B 12 B(每小题2 分,共8 分)13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
18、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2 分)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使百姓疲乏。(2 分)14 可从曹刿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以及聪明才智等选择任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作答。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3 分)【参考译文】齐王想发兵攻打魏国。淳于髡对他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则是世上数得着的狡兔。韩子卢追逐东郭逡,接连环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尽,后面的狗也筋疲力尽,大家都跑不动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有个老农夫看到了,不费吹灰之力捡走了它们。与此相同,要是齐、魏两国相持不下,双方士兵百姓都疲惫不堪,臣担忧秦、楚两个强敌会抄我们后路,以博
19、取农夫之利。”齐王听后很是害怕,就下令休养将士,不再出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 17 题。(19 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
20、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池非不深也 亲戚畔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
21、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 分)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4 分)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4 分)13、(共4 分。每题 1 分)又何间焉 (参与)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亲戚畔之(通“叛”,背叛)(必须解释完整)14、(共4 分,每题2 分 关键词:“肉食者”、“鄙”、“天时”、“地利”、“人和”必须翻译正确。)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22、)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15、(共3 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 分)。取信于民(1 分)16、(共4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17、(4 分言之有理、通顺即可)例 1: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例 2: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弱胜强,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8-10 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2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4、”【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所以:是为了。鸱枭(ch xi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 分)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C凌忽长者,轻慢同列(轻视)D人疾之如仇敌(疾病)9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A乃入见 见人读数十卷书 B恶之如鸱枭 死亦我所恶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人疾之如仇敌 D虽不能察,必以情 如此以学自损 10对两个文言语段的内
25、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 分)A【甲】文第一段记述曹刿询问和批驳鲁庄公的看法,最后得出抓准战机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B【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千万不要傲气。C【乙】文“如此以学自损”中“此”指代的内容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D【甲】文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曹刿深谋与远见,【乙】文通过所谓读书人的行为表现,写出其鄙陋与短见。16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答案】7C(2 分)【解析】“天下独绝”的“绝”意思是“绝妙的,少有的”,与“独”合并解释为:独一无二的,实际就是绝妙到极点,没有能比得上的意思;“俱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曹刿论战 语文 论战 知识点 分类 整理 内外 对比 阅读 汇总 438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