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时作业本(教师版)8578.pdf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时作业本(教师版)857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时作业本(教师版)8578.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时作业本 班级:姓名:2019.9 10.三峡 等级:时间:1 通假字(1)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2 指出下列划线字的古今义(1)至于下水襄陵 古:到了 今:表示达到某 种 程 度 或者另提一事(2)自非亭午夜分 古:假如 今:从,由(3)或王命急宣 古:有时 今:或许,也许(4)良多趣味 古:很 今:好 3 指出下列划线词的用法。(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2)回清倒影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每至晴初霜旦 名词用作动词,下霜(4)有时朝发白帝 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 4 一词多义 自 自非亭午夜分 在 绝
2、严肃阻绝 隔断 自三峡七百里中 如果 绝巘多生怪柏 极高的 5 重点词语解释(1)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是(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8)自非:如果不是(13)奔:飞奔的马(3)夜分:半夜(7)襄陵:水漫上山陵(9)不以疾:没有这么快(4)素湍:激起白色的激流 10)亭午:正午(14)回清:回旋的清波 (5)严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道被阻断(11):曦月:日月:(15)绝巘;(6)飞漱期间:飞速地往下冲荡(12)林寒涧肃:肃杀,凄寒(16)沿:顺流而下 6 重点字字音 阙处 que 飞漱 sh 襄陵 xing 属引 zh 沿溯 s 猿鸣 yun 曦月 x
3、素湍 tun 长啸 xio 郦道元 l 林 寒 涧肃 jin 重岩叠嶂 zhng 7 文学常识:本文作者郦道元 ,北魏地理学家,全书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以及有关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名著。本文选自 水经注集校正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长江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8 重点句子翻译 1(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3)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
4、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9理解性默写:(1)第 3 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溯其间”的动景。(2)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3)(
5、1)描写三峡群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_两岸连山,略无阙处(4)侧面烘托三峡山势险峻的句子是:_ _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5)描写夏季水势大,交通被断绝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6)总括三峡春冬之时景色的句子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7)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8)三峡中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0 问题探究(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
6、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 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2)结尾引用了渔歌,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本文融情于景,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也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3)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季、冬季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凉哀婉
7、,引人悲伤垂泪。2(4)第一段体现了三峡山的什么特征?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11 课外文言文阅读(选做)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亻叔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节选 1 解释加点的词语。(2 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 )(2 分)A不见曦月(x)B素湍绿潭(tun)C其岸
8、势犬牙差互(ch)D怡然不动(y)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略无阙处:通“缺”良多趣味:很,确实 俶而远逝消失 :忽然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蛇一样 12、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答: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浮在空中无所依傍。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清澈 的特点。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 分)7、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3 分)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B“悬泉瀑布,飞
9、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8.今年我国尚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请结合你对它的了解,说说这一工程竣工后,课文三峡中哪些内容将会改变?(举出两条即可)答 不会再有“沿溯阻绝”的情况。水流趋缓,“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也不会再有。9.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3 答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
10、,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12 课古诗五首默写 4 评分:答谢中书书 等级:时间:1 重点字字音:(1)夕日欲颓 坠落(2)沉鳞竞跃 跳 (3)与其奇者 参与(4)晓雾将歇 消散 2 指出下列划线字的古今义(1)四时俱备。四季 (2)晓雾将歇 消散 (3)夕日欲颓 坠落 3 指出下列划线词的用法。(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 辉映(2)夕日欲颓 坠落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 4 词语解释(1)五色交辉 石壁色彩(2)四时 四季(3)歇 消散(4)夕日欲颓 夕阳快要落山了 (5)沉鳞 水中潜游的鱼(6)欲界
11、之仙都 人间仙境(7)与 参与 5 文学常识:本文作者_陶弘景_。字 ,朝代 南朝 6 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秀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溪底(4)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5(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实在是人间天堂,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真正欣赏这种
12、奇景的人了 7 问题探究(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
13、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可知其源 B、自康乐以来 以其境过清 C、夕日欲颓 日光下澈 D、清流见底 以其境过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都突出了水的共同特点:清澈(或:清)。但各采用的描写角度不同,甲文是 正面(或:直接)描写,乙文是 侧面(或:间接)描写。4、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回
14、答下列问题。两文描写景物的空间顺序不同,甲文是由 高 到 低 ,乙文是从 近 到 远 。从人的感官来看,甲乙两文所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甲文给人的感受是 美丽而愉悦 ,乙文给人的感受是 幽静而凄清(或:幽深冷寂,孤凄悲凉)。6 5、下面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流露出作者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的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课外古诗默写 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版)等级:时间:1 重点词语解释 月色入户 门户 欣然起行
15、 高兴、愉快的样子 念无与乐者 考虑、想到 共同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同 水中藻荇交横 纵横交错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不汲汲于名利的人 罢了 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 步于中庭 院子里 2 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
16、样清闲的人罢了。3(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3 问题探究 1、“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月光_,“藻、荇”、是指_竹柏影_,此句运用了_比喻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2、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7 3、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念无与乐者
17、”: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5、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月光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其主要内容可用 4 个字 概括为:庭中月色。(须扣住“月”字概括。)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旷达(答“豁达”也对;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闲适”、“热爱自然”不对。)4 课堂练习(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
18、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托物言志 、即景生情 、类比象征 、以物喻人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
19、、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B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5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20、,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8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部编版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三 单元 课时 作业本 教师版 857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