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先进事例学习材料22833.pdf
《黄大发先进事例学习材料2283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大发先进事例学习材料22833.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黄大发先进事例学习材料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2020 黄大发先进事例学习材料 黄大发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民主村民组农民。从 1958 年起,黄大发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支部书记、民主村支部书记等,在村干部任上 45 年,牢记宗旨,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下面是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汇总,欢迎阅读。黄大发,男,汉族,1935 年 11 月出生,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人,小学文化,1959 年 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长、村支部书记等职务。为改变山村贫困面貌,带领群众凿绝壁修水渠,通
2、过 36 年的坚持和努力,终获成功。2017 年,昔日草王坝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民族汉族 出生地贵州遵义 出生日期 1935 年 11 月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修水渠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5 年 11 月出生。1959 年 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大发走在去水渠的路上 黄大发走在去水渠的路上 1958 年至 1963 年任枫香区野彪公社草王坝大队大队长。1963 年至 1966 年任枫香区野彪乡草王坝村主任。1966 至 1992 年任枫香区野彪乡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1992 年至 2004 年任平正乡野彪办事处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2004 年至今在家务农。个人荣誉 曾先后被遵义地委
3、、行署授予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多次被授予县、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是贵州省第五届道德模范。2016 年入选“贵州榜样最美人物”。主要成就 1995 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1959 年,23 岁的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黄大发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这段艰苦卓绝的修渠历程。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
4、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三年时间,在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后,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从当时并不宽裕的财政里划拨 6 万元资金和 38 万斤玉米。1992 年春天,水渠动工。每天,两百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过年了,大家都想过个闲年,却看到黄大发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没钱买,黄大发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就这样,春去冬来,风餐露宿,三年时间,草王坝人勒紧裤
5、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大渠竣工,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这条生命渠,7200 米主渠,2200 米支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历时 36 年完成。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在黄大发和村两委的努力下,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全村现有核桃 5200 多亩、柚子 650 亩、海椒 2000 亩,牛羊养殖大户超过 30 户。2016 年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 元。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黄大发同志半辈子坚持带领群众在悬崖绝壁上 凿渠引水,面对困难不退缩,遭遇失败不气馁,主动寻求科学方法,艰苦卓绝数十载,终于引来一泓清泉,当地自然生态
6、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黄大发同志以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书写了绝地逢生的精彩传奇,展现了贫困山区党员百折不挠的独特魅力。黄大发同志是艰苦贫困山区中苦干实干引领群众奋力脱贫的杰出代表,其奋斗史是一部典型的“学在深处强信念提境界,做在实处拔穷根奔小康”活教材,是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标杆,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 黄大发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民主村民组农民。从 1958 年起,黄大发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支部书记、民主村支部书记等,在村干部任上 45 年,牢记宗旨,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为改变山村贫困面貌殚心竭力,凭着坚定的信念
7、和不屈的意志,先后两次带领群众在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峭壁上修凿水渠,面对失败不气馁,主动需求科学方法,历经数十年,终获成功。艰苦卓绝引来一泓清泉,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这是一首多年前,流传于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村民组的顺口溜,真实反映着当地村民当时的生活状况。当年,村口有一口“井”,全村人畜饮水全靠它。说是“井”,其实流出来的是“望天水”。山顶的雨水渗入山体,再从山脚的石头缝一点点渗出,汇在一尺见方的洼地。村民用石板把这金贵的水源围砌保护起来。“接满
8、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上一个多小时,为了吃水,全村男女老少不分昼夜守在井口排队挑水。”这是草王坝村民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草王坝四面环山,距集镇 30 多公里。由于缺水,既无法种植稻田,也不能发展畜牧养殖,村民们终年以包谷和红苕替代主食,80%的农户靠吃救济粮艰难度日。不通公路,不通电,生存环境恶劣。村里的姑娘早早的外嫁他乡,村里娶不上媳妇的单身汉越来越多。黄大发带领群众维修水渠回来 1961 年,黄大发第一次带领村民修渠引水。然而,群众投工 2 万余人次,耗资 18 万余元,修了近 10 年的水利工程,因缺乏建材和技术,宣告失败。1991 年,经过半年时间的勘察、测绘,重新科学规划了水渠线路。经历过
9、失败的村民,信心不足,却谁也不相信能修通水渠。黄大发多次召开群众会,耐心说服。他说“我黄大发这一辈子就和这高高的灵宝山卯上了,想吃上白米饭,就跟我上。”他与老伙计一起回忆当年修渠的往事 全村 300 余村民响应了黄大发号召。当地政府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拨付了 6 万元现金外加 38 万斤玉米。修渠工程于 1992 年底再次启动。不通车,水泥、石粉等建材就靠人背马驼运上工地;没有施工机械,就用钢钎铁锤一点一点凿;为防止渗漏,就用预制板一块块嵌砌渠底,再抹上水泥 他给现任村主任展示当年修渠用过的工具 凭着惊人的勇气和毅力,黄大发带领乡亲,硬是靠着风钻、钢钎、铁锤等简单的工具,三年的时间,硬生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发 先进 事例 学习 材料 2283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