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提前学(寒假作业)——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40096.pdf
《寒假提前学(寒假作业)——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4009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假提前学(寒假作业)——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40096.pdf(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寒假提前学(寒假作业)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提前学(1)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2 寒假提前学(2)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11 寒假提前学(3)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20 寒假提前学(4)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29 寒假提前学(1)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知识点梳理: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 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杂文集二心集 三闲集 且介亭杂文
2、 坟,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等。代表小说有阿 Q 正传等。2.写作背景 社戏写于 1922 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鲁迅生活在军阀混战、封建割据下的黑暗、落后、冷酷、污浊的社会里。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的道路而始终不渝地战斗着。因其外祖母家在农村,所以他从小就与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他们不幸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他看到了农民身上的闪光点,受到启发和教育,并从中汲取力量,对农民进行热情的歌颂。3.知识链接 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社”古时指土地神和祭土地神的地方、日子、祭礼等,后也用来指一种居住区域。旧时农村在春秋两季要祭社,春祭为“春
3、社”,祈求五谷丰登;秋祭为“秋社”,庆贺一年丰收,酬报土地神。绍兴后来发展为以演戏来祭社,这时演出的戏便叫“社戏”,因为每年要演,亦称“年规戏”。后来,社戏不限于祭祀土地神,演社戏的时间亦不限于春秋两季。4.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作者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又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糅合熔铸而成的。因此,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典型人物”。5.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
4、点的汉字注音。惮(dn )钳(qin )蹿(cun)撺掇(cun duo )嘱咐(zh f)絮叨(x dao)凫水(f)屹立(y)家眷(jun)怠慢(di)纠葛(ji g)欺侮(w )(2)解释下面的词语。归省:这里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絮叨:这里指来回地说。怠慢:这里指冷淡。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知识训练: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哄骗(hng)闹哄(hong)起哄(hng)叉港(ch)B.潺潺(chn)怠慢(di)不惮(dn
5、)船橹(l)C.撺掇(cun du)凫水(f)桕树(jiu)旺相(xing)D.皎洁(jo)归省(xng)絮叨(x)舟楫(j)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b)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拨前蒿(go),阿发拨后蒿(go)。B.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pn),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C.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徒(x)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D.在山麓、沟壑(h)、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p),垫高了河床。3.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
6、项是()A.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B.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C.母亲便勉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D.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4.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夸张)B.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比喻)C.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借代)D.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
7、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_)着一支白 png(_)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_),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孱孱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 b(_)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1)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泊(_)磕(_)白 png(_)b(_)绿(2)
8、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3)文段中的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6.文学常识填空。(1)社戏的体裁是_。这篇课文的作者_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_ _等。(2)社,在绍兴指_。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_”。(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老生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扮演_,小旦扮演_,老旦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扮演_。7.学习了社戏一文后,班级举行“走进戏曲”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1)请你为本次实践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50100 字)(2)这次实践活动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
9、对象,班级大屏幕正在播放关于鲁迅小说社戏中演戏场景的视频,视频里有一个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还有一个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请你说出这两个角色分别是“小旦”“老生”中的哪一个。二、阅读。(一)阅读社戏中的节选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
10、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8.如
11、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A.看戏途中 B.渔火点点 C.月夜行船 D.水乡夜景 9.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10.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A.味觉 视觉 听觉 B.嗅觉 听觉 视觉 C.嗅觉 视觉 听觉 D.味觉 听觉 视觉 11.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C.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D.
12、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二)阅读看戏一文,回答问题。看戏 叶君健 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
13、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
14、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
15、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6 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12.作者写“看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13.本文为什么重点写的是哪两个内容?为什么这样写?三、写作。14.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腻传神,极具特色。特别是月夜行船,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多种感官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月夜水乡图。【片段仿写】请你也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感官写一个景物描写的语段。(100 字左右
16、)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有误,“起哄”的“哄”应读作“hng”。B.正确。C.有误,“桕树”的“桕”应读作“ji”。D.有误,“皎洁”的“皎”应读作“jio”。故选 B。2.答案:D 解析:A.有误,“白蓬”的“蓬”应写作“篷”,“拨”应写作“拔”,“蒿”应写作“篙”;B.有误,“羁绊”的“绊”应读作“bn”;C.有误,“迁徒”的“徒”应写作“徙”;D.正确。故选 D。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C 项,不合语境,“勉慰”指安慰勉励。这个词语含有劝人努力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此处应用“宽慰”。A 项,使用正确,“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B 项
17、,使用正确,“装模装样”指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样子给人看。D 项,使 用正确,“踱来踱去”指慢步来回行走。4.答案:B 解析:“仿佛”“似的”在这里都不是比喻词,只表示猜测。5.(1)答案:b;k;篷;碧 解析:注意区分形近字的字音和同音字的字形,多音字要据义定音。如“篷”和“蓬”形近音同,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恰当运用。“泊”是多音字,意为“船靠岸”“停留”“停放(车辆)”等时读 b,意为“湖(多用于湖名)”时读 p。(2)答案:孱孱;潺潺 解析:“潺”和“孱”音同形近,应根据形旁推断字义。“潺”属“氵”部,字意与“水”相关,所以结合语境应为“潺潺”。(3)答案:夸张 解析:理解语句内容,结合常用修
18、辞手法的特点恰当判定。句中“说不出的大”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非常形象地表达了“我”能去看社戏后内心的畅快和喜悦。6.(1)答案:小说;鲁迅;呐喊;彷徨(2)答案:一种居住区域;年规戏(3)答案:年轻男子;年轻女子;滑稽人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7.(1)答案:(示例)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次实践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增强我们走进戏曲的兴趣,从而提高我们的文艺素养。解析:设计开场白要简单介绍这次实践活动的意义及目的,语言要简洁、有感染力,能够调动气氛,引起大家的共鸣。(2)答案:涂成黑
19、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是老生,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是小旦。解析:平日里注意学习积累戏曲的有关知识。生,泛指净、丑之外的男性角色;旦角,则全为女性,据此,“长胡子的男子”很显然应是“老生”,“年轻女子”应是“小旦”。8.答案:B 解析:B 项,小标题要求能够完整地概括节选文字的主题文段描写的是月夜行船去看戏的过程,渔火只属于环境描写的一小部分,不能完整地概括节选的几段文字。选项作为小标题不恰当。9.答案:C 解析:第三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描写了“我”的心情经历了一个从重到轻松的过程,表现了一个孩子去看社戏之前的复杂的精神状态。与 C 项相符。故选 C。10.答案:C 解析:文章第二段,
20、豆麦和水草散发出的清香属于嗅觉描写;月色、连山、依稀望见的赵庄属于视觉描写;“似乎听到歌吹了”属于听觉描写 故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为嗅觉、视觉、听觉与 C 项相符。故选 C。11.答案:B 解析:选段主要描写了几个小伙伴月夜行船去看社戏途中所见的景物以及行船的过程。在这几段文字的描写中,可以看到月夜下的清新景色,白篷的航船,潺潺的船头激水声,碧绿的豆麦田,豆麦与河中水草散发的清香,朦胧的月色,依稀的村庄和渔火,隐隐的歌声,月夜下的松柏等构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作者对家乡月夜下的景色的朴实描写,透着满满的诗意。与 B 项相符。故选 B。12.答案:赞美“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
21、样热情的艺术家”解析:第一题,仔细阅读全文,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不难体会到“赞美”之情,根据文中的句子“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即可作答。13.答案:文章根据中心的需要适当剪裁,把描写的重点放在观众的表现上,放在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上,特别是对观众的表现,着力渲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既表现了观众的热情,也烘托了梅兰芳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解析:第二题,根据题干的提示“两个内容”来阅读分析文章,即可了解作者重点写了“观众的表现”和“梅兰芳的表演”,从突出中心、表现梅兰芳高超的艺术表演来解答问题。14.答案:每到春夏,花池里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争奇斗艳,竞
22、相开放,引得蝴蝶为它欢快地跳舞,蜜蜂嗡嗡地为它唱歌。微风拂面,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花池旁边的地面上,有些不起眼的小草,像是铺了一层绿绒线的毛毯。解析:写作可以调动多种感觉描写景物。人的感官包括:嗅觉鼻子、视觉眼、味觉口和舌、听觉耳、触觉身体的诸多部位。人的各种感觉互相借用、互为沟通。正像刘勰所说,“诗人感物,联类无穷”。诗人在感情奔涌的时候,他的听觉、嗅觉、视觉、味觉、触觉的联系变得十分紧密与灵敏。于是,在诗人神游的世界里声音有了形状,花朵有了歌唱,香味有了颜色在修辞学里被称为“移觉”或为“通感”。例如,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侧面着笔,一片
23、寻常的景物因为承载了作者无限美好的情思,变得让人陶醉,令人向往。所以答这一题,首先要掌握多角度多种感官的写法,那么才能在描写所选取的景物上运用上各种角度写法。寒假提前学(2)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知识点梳理:1.作者简介 贺敬之,生于 1924 年,诗人,剧作家,山东枣庄人。1945 年与丁毅等人创作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代表作有放声歌唱 十年颂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 雷锋之歌 西去列车的窗口等。2.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版)。1940 年,16 岁的贺敬之来到延安,喝延河水,吃延安小米,接受延安革命精神的熏陶,成长为革命诗
24、人,与延安、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6 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延安,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回延安,发出了激越高亢的时代之声。3.知识链接信天游 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是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以引出要说的事物),下句点题。短的只有一节,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演唱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回延安是采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现代诗,其新意在于:(1)描写革命生活,
25、抒发革命情感;(2)多用普通话而少用陕北方言;(3)比兴句少,直接叙事抒情的诗句居多。4.文体知识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的一种诗歌形式。现代诗一般不拘形式和韵律,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现代诗按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可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等。我国现代诗发展史上出现的重要的诗歌流派有:新月派(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九叶派(代表诗人有辛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寒假 提前 作业 年级 语文 人教部编版 答案 4009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