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教材解读7734.pdf
《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教材解读773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教材解读7734.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教材解读【教学内容】统编四上第二单元第 8 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写“唤”“纪”“核”等字;区分“发明”和“发现”;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句子的意思。2.能从小组整理问题时的讨论中受到启发,学会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运用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3.能从 20 世纪的发现和发明中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体会科技“呼风唤雨”的力量。【教学流程】一、问题“导向”:激发兴趣 1.理解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相机指导生字“唤”“纪”的书写)。课
2、题中“呼风唤雨”和“世纪”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1)理解“呼风唤雨”。(出示字典中的意思:淤神仙道士的法力;于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的能力。)你觉得课题中的“呼风唤雨”是哪种意思?(2)理解“世纪”。一个世纪是 100 年,1901 年 1 月 1 日至 2000 年 12 月 31 日的这一百年被称为 20 世纪。2.介绍作者。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科学院院士路甬祥爷爷专门为小朋友写的。路爷爷出生于 1942 年,经历了 20 世纪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3.引出疑问。路爷爷带着疑问和感慨写下了这篇课文,他在文中都提了哪些问题?让我们赶紧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设计意图:思维活动贯穿于学科教学的
3、全过程,语文教学应教会学生用“语文”的方式去思考。在介绍作者时,以作者的疑问为激趣点引出课文,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二、问题“搭桥”:整体感知 1.作者的问题。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路爷爷在文中直接提出的问题,并用横线画下来。(出示:是谁来呼风唤雨呢?靠什么呼风唤雨呢?)2.作者的回答。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路爷爷是怎么回答的?(出示: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3.梳理主要内容。课文其实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写的,它写出了路爷爷当时最深刻的感受。如果我们把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连一连,就能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预设:20 世纪,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4、板书:科学技术)【设计意图:借助作者提出的“支架”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之间的关联,厘清课文的整体脉络,提升学生言语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读一读”“找一找”“连一连”等语文实践活动旨在用全局的眼光和系统的思维带动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三、问题“导航”:读懂课文(一)筛选问题 1.找到问题。这篇课文在旁批、文后和课后练习题中提出了小朋友们读了文章后的疑问。请你找一找,把这些问题填写进问题清单里。(板书:问题清单)2.畅聊启发。读一读课后练习题第二题中一个小组在整理问题时的讨论,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预设:有的问题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
5、文内容;有的问题可以引发我们深入思考。3.整理问题。学会整理问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请再仔细读一读问题清单上的问题,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发现一:这是一篇介绍科技发展的说明性文章,文中有些词句不太好理解,如问题二、问题三、问题七、问题八。(引导:有些问题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先放一放,如问题七。)发现二: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有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课文,如问题一、问题五。(引导:这两个问题表达的语言不同,但意思差不多。)发现三:有些问题还可以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如问题四、问题六、问题九。4.筛选问题。阅读时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不仅能加深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呼风唤雨的世纪 四年级 上册 呼风唤雨 世纪 第一 课时 教学 设计 教材 解读 773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