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2124.pdf
《第三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212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2124.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第三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1 掌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2掌握桑代克提出的基本学习定律和规则 3明确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 4掌握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主要观点 本章概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最早出现的系统的学习理论几乎统治了整个 20 世纪上半叶,至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学习。虽然不同的学者因为其着眼点和研究视角的不同而建立了不同的条件反射类型,但是他们大都注重外在刺激所导致的学习者的行为改变,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即习惯的形成。这种理论对外语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强调反复实践,多次练习,以句子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和指导作用
2、。本章将重点介绍和阐述桑代克的试误论、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及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并讨论它们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一、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 人们对学习理论的探索开始于行为主义。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当环境刺激使学生的反应发生相对持久和可观察的变化之时,学习就发生了(托马斯.费斯科 2008,30)。从对学习的这一理解可以看出,行为主义着重外在环境刺激所导致的学习者的行为改变,强调通过安排和设计一定的学习情境来促使学习者实现预期的行为改变和学习效果。例如,你希望得到好成绩就是一种外在的环境刺激,它可以激发你努力学习,所以你按时出席并上课认真听讲的表现就是一种反应,到最后取得了好成绩,就是达到了预期的
3、学习效果。在上面的例子中,刺激是可观察到的环境事件,具有控制行为反应的潜力(托马斯.费斯科 2004,30)。反应则是学习者的外显行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旨在解释行为是如何在各种各样的刺激影响下发生改变的。因为刺激和反应都能被直接观察和测量,所以行为主义者相信,学习是可观察和测量的。例如,学习者原本不会朗读某个单词,现在会了,这种行为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众多的行为主义者都是通过客观的测量和分析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进行研究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几乎统治了整个 20 世纪,至今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人们对教育和学习的认识。本章将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和其主要观点进行系统的介绍和阐述。桑代克(Edwa
4、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是动物心理学实验的首创者,他将联想和习惯融入自己的理论体系,把联想主义改变为联结主义,即最早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他创建了教育心理学,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学习迁移,并设计了心理实验,是美国教育测试运动的领袖之一。1874 年 8 月 31 日,桑代克出生于美国麻省一位牧师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他于 1895 年到哈佛大学受教于詹姆斯,通过做小鸡走迷津的实验研究动物智能。在这里他成为第一位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的人。后来他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继续利用猫和狗等做实验。1898年在卡特尔的指导下,以题为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的论
5、文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他当年发表的关于动物智能的论文迄今为止仍被认为是经典之作,而当时他只有 24 岁。其论文试图通过实验来说明动物们是经过反复的尝试和失误最终导致正确反应的过程来学习的。桑代克后来的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通过对动物的这些观察概 2 括总结人类的学习,并说明人类是怎样通过试误的奖励或惩罚的作用来学习的。下面,我们将对其著名的试误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基本含义 在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之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学习是受联想和习惯的影响的。在心理学史上,自英国哲学家洛克(J.Locke)第一个提出了联想(association)这个概念以后,许多学者认为,人类是通过经验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是由观念联想
6、构成的。就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桑代克在 19 世纪末首先提出了“试误说”。他认为: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其问题解决都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随着尝试次数的不断增加,终会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这样在情境和适当的联想建立之后通过一定方式的强化而能够得以巩固,对于我们学习个体来说,巩固下来的也就是学到的就是习惯。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反之则逐渐消退。桑代克的研究是从动物开始的。他用小鸡、猫、狗和猩猩做了大量实验,其中迷箱的实验最为著名。桑代克将猫锁入经典的带有门闩装置的“迷箱”,如图 2.1所示。使实验的猫处于饥饿状态,同时为了使猫很想逃出“迷箱”
7、,在箱外不远的地方摆了一盘鱼。当猫按动了装置后,笼门就会自动打开,猫就可以逃出“迷箱”。图 2.1 基本上来说,猫有两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是尝试很多种不同的动作直到打开门闩;另一种是坐在那反复考虑这种情况,想出可能的动作过程,最后突然顿悟找到解决的办法。桑代克将 13 只猫轮流放入迷箱里,观察猫的反应,记录它们逃出迷笼所花费的时间。猫是怎样做的呢?实验的结果是:猫使用了第一种办法,试误的办法。它们先是乱抓、乱咬,竭力要从笼中逃出来,做出许多无效的动作。最后偶然触动了开门的装置,逃出来获得了食物。它们没花费太长时间就逃出了迷箱,第一次大概是三分钟。在猫第一次偶然打开门闩逃出迷箱之后,又将它
8、放回迷箱,进行下一轮的尝试。“逃出放回”如此重复多次。桑代克记下每次逃出迷箱所需要的时间,发现经过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迷箱的无效动作逐渐减少,而导致成功的动作则逐渐保留下来,当然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到最后,猫一进迷箱,就能立刻打开门闩逃出来。桑代克总结说没有具有高水平推理能力的猫,动物中似乎也没有真正的基于理解和思维基础上的模仿。一只狗如果跟随同伴穿过一片田地并不是证明这只狗在理智上分析出了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跟随同伴是明智的。只是证明了这是一种自然行为,或者是证明这种行为是通过联想以前这样做曾经有过的令人满意的结果而习得的。因此,桑代克反复重申一只 3 猫或狗能目睹其他受过训练的猫或狗表演
9、逃离迷箱,但是却不能因此而习得那种行为。根据实验,桑代克提出动物的学习是一种尝试与错误的过程,也就是选择联结的过程。例如,在猫学习打开迷箱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与失败,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发现门闩作为打开笼门的刺激(S)与开门反应(R)形成了稳固的联系,以后当猫再面临同样的情境时,这一联结有被再次使用的倾向。所以猫并不是通过发展特殊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的,而是通过试误来学习的。简言之,在一种既定的情境中,动物会做出许多反应,其中的一种或更多反应会得出解决办法,或产生令人满意的情境。随后在反应和情境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联结,这种联结是习得的。因此,他明确提出:“学习即联结,心理即人”的联结系统。桑
10、代克进一步将动物的学习推广到人类的学习,指出:“下至 26 个字母,上至科学或哲学,其本身都是联结造成的。人之所以善于学习,就是因为他养成了这许多联结。”理智、性格或技能的任何事实,都意味着按照一定的方式对一定的情境发生的反应倾向。学习的目的就是把其中的某些联结加以永久地保留,把某些联结加以清除,并且把另一些联结加以改变或利导。因为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通过“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故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尝试与错误说(简称试误论)。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动物的学习和人的学习本质是相似的,但是也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动物的学习全属盲目的,而人是受到理智、思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的。桑代克的这种情
11、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否认观念思维在联结形成中的作用,限制了意识的作用,与早期的联想主义区分开来,为行为主义者否定意识作用提供了依据。他也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行为主义的前驱。”2。三条基本学习定律 如上所述,桑代克的试误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我们日常的学习就是在老师设置的各种情境中产生理想的联结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了更好的运用试误论,我们在学习中还需要遵守以下三条学习定律。(1)练习律 练习律是指只有反复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就是学习离不开反复的练习。练习律又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应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使用(练习),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失用律是指一个
12、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减弱这个联结的力量或使之遗忘。例如,在学习英语词汇时,有同学反映记过了又会忘掉,感觉总是记不牢,根据练习律,我们就应该经常复习所学过的单词,不断加深印象,同时经常翻阅英文报纸杂志,增加与这个单词“见面”的次数,或者做些相关的词汇游戏,这些都可以强化联结的力量,久而久之就记牢了。但反过来,如果背过一次就放在一旁,以为万事大吉,那么过段时间后,单词就会忘掉,这其实就是联结的力量被逐渐减弱甚至遗忘。事实上,练习律在桑代克的整个理论体系中起着微小的作用,但它却对二十世纪早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桑代克早期并没有明确表示实践练习和重复可以促进学习(这些想法一直是传
13、统教育的基础),但是他对于练习律的强调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不断反复练习的学习方法,而这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最盛行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即使现在,我们仍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响。然而值得讽刺的是,桑代克在其后期的研究中也提到,简单的重复和练习并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许多实验表明,练习并不会无条件地增强刺激-反应联结的力量。例如:他让一些大学生蒙住眼睛画一条 3 英尺长的线条,允许被尝试上千次。若按照练习律,被试者的准确性应该比实验开始时提高一些。但结果表明,被试者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的尝试并无任何进步。可见,不知道结果的练习,不可能有助于学习。就好像如果我们只是不断重复一个英文的句子,但是却从未经过
14、真正的思考,这样的学习也是无效的。这似乎也验证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 一般说来,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练习律就被消融于效果律中去了。(2)效果律 只靠单纯练习,并不能充分导致进步,要有把练习和练习的结果以及反馈联结起来,才能进步。这也就涉及到试误论的第二个定律:效果律。桑代克在实验中注意到,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除了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外,食物也是必需的。因此桑代克提出了效果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重现。反之,凡是在一定
15、的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再现。”这也就是当一个行为出现后,如果得到好的效果或结果(如:受到表扬、得到食物等奖赏性反应),这个行为日后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多次反复就会形成习惯或特定的行为方式。反之,如果一个偶然出现的行为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如:受到批评、挨打等惩罚性反应),日后该行为的出现频率将减少,甚至不再出现。如果猫逃出迷箱后得到的是痛打一顿的惩罚,而不是一盘食物的奖励的话,猫就不会再试图逃出迷箱了。这也就是说当建立了联结时,导致满意后果(奖励)的联结会得到加强,而带来烦恼效果(惩罚)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效果律
16、可以很好地解释古人为什么会“守株待兔”;为什么我们回答问题挨了批评,或者看到其他同学挨了批评,日后主动回答问题的表现就会减少;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越是取得成功,劲头就越足这样一些现象。用桑代克的话说就是:“满意或不舒适的程度越高,刺激-反应联结就越加强或越减弱”。满意的结果被称为正强化律,烦恼的效果被称为负强化律。两种结果都可以控制行为,只是对行为发展的方向起着不同的作用。正强化律,即令人满意的结果会导致行为向正面的好的结果发展,而负强化律会导致结果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但是,桑代克在 1932年出版的学习的基础(Fundamentals of Learning)一书中认为奖励和惩罚都是正向的,它们是
17、一同起作用的。下面的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实验中,主试缓慢地向被试念一连串单词(约 100个),这些单词都是被试所熟悉的东西,如桌子、椅子、窗户等。主试告诉被试,每个单词都有一个对应的号码,这要被试来猜。主试念一个单词,被试猜一个号码。主试对被试讲出的号码大多不给予反馈,只是偶尔说“对的”(强化)或“不对”(惩罚)。在念完所有单词后,立即进行保持测验,以了解被试刚刚猜测的每个单词对应号码的保持率。这显然是一项枯燥乏味而又容易出错的学习任务。结果表明,没有得到任何反馈的单词号码,保持率为;得到强化(即主试说“对的”)的保持率为;受到惩罚(即主试说“不对”)的保持率为左右。这说明,强化和惩罚都
18、有可能提高保持率。也就是说,受惩罚的反应并没有减弱,而是加强了。(3)准备律 准备律是指当个体在有准备反应状态下进行反应时,则可产生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又会促使个体继续反应,进而使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得到加强。反之,当个体在无准备反应状态下进行反应时,则可产生反感,进而削弱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我们还以上面提到的迷箱实验为例。桑代克在他的实验中观察到,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如果猫吃得很饱,把它放进迷箱后,它很可能不会显示出任何学习逃出迷箱的行为,而是蜷缩在那里睡觉。因为它没有出去的动力。所以,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换言之,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同他是否己作
19、好准备有关。概括起来准备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例如当我们准备好学习某种知识的时候,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就会令我们感觉 5 很兴奋或很适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同样,当我们穿好衣服,收拾好一切准备逛街的时候,如果这时突然有什么事情不能出发的话,我们就会感觉很扫兴;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桑代克在试误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三条学习定律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他后来的研究中,他把准备律和练习律看成是
20、效果律的副律,强调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机体的行为后果,同时他对于效果律更强调奖赏而不强调惩罚。3。五项学习原则 在经过了多次对人类和动物的实验后,桑代克在三条定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另外的五项学习原则。(1)多重反应的原则 对同一情境先后可能发生多种反应,当一种反应不能适应外在情境时,学习者就会触发、产生另外一种新的反应,直到某一反应最终导致满意为止。这也就是说学习个体企图通过试误来解决问题,猫逃脱迷箱的实验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里不再赘述。(2)心向和态度的原则 心向或从事活动的意向对于反应的始发是重要的,学习者的态度在决定他的行动和成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3)反映的选择性原则 学习者对情境中的
21、某些因素的反应具有选择性的倾向,这种反应的选择与学习的分辨能力有关。例如,确认一个图形是正方形而不是长方形只要确认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而不需要考虑它的颜色和摆放角度等问题。在这个例子中,形状是优先考虑的因素,而其它因素都是不相关的。(4)同化或类比的原则 学习者对于各种类似的情境有发生同一反应的倾向,即学习者能从已有经验中抽出或辨别出与新情境相同的因素,做出类似的反应。例如一个小学生利用他在学校学到的减法算出花六元钱买件文具将有四元钱的剩余。事实上,这个小学生就是运用了同化或类比的原则。原因是他是通过对比现在情境和在学校学到的情境的相似性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他是将在学校学到的进行了转移。这
22、一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们在全新的情境中是怎样反应的,也就是我们是怎样转移或归纳反应的。答案是当面临全新的环境时,我们通常会找出与这种环境有相似之处的我们更熟悉的情境,然后再做出相应的反应。(5)联想与交替的原则 如果有甲、乙两个刺激经常共同或先后出现,并且受到了学习者的注意,那么,以后刺激甲出现,也可引起由刺激乙所激起的那一种反应。例如,桑代克通过训练猫站立生动地解释了这个原则。起初,猫站立是因为实验者的手里举着一条鱼。后来鱼的数量逐渐减少,直到后来,即使没有鱼,猫也站得笔直。站立和鱼是两个先后出现的刺激,由于受到了猫的注意,以至后来即使没有鱼,猫也会将二者联系起来。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
23、对桑代克及其主要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借用大量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概念来建立他的联想主义心理学说,其结论大多是建立在心理实验的基础上的,这使他的理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另外,他的学习理论是以“联结”一词贯穿始终的,所以他自称为“联结主义者”。其联结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讲观念之间的联想或联结。除此之外,他所提出的学习规律 6 在提法上也与早期联想主义心理学者有所不同。尽管他的很多见解引起人们的争论和反驳,但是他的学习理论在心理学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一些观点,特别是他的效果律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一个主题,至今仍有人为验证效果律和强化的作用,
24、而埋头进行细致的实验研究工作。虽然在桑代克之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学习理论和模式,但他对动物和人类学习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在心理学史上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当然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其理论内容并不是尽头,我们还应充分利用其合理部分来指导我们的学习。二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1。巴甫洛夫的古典制约 提起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18491936)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曾在小学课本里学过关于他的课文。他是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出生于俄国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小时候在当地的神学院接受教育。他本计划将来在教堂里工作,但当时受到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达尔文理论的巨大影响以至于放弃了在宗教上接受的教育。巴甫洛夫之后
25、到圣彼得堡大学专修动物生理学,毕业后到德国深造两年,随后回到圣彼得堡大学开始在实验室里工作。他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关于消化的研究上,并以消化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了 1904年的诺贝尔奖。巴甫洛夫不仅是伟大的生理学家,还是非常了不起的心理学家。与其他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相反,作为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巴甫洛夫十分反对并鄙视当时的心理学,认为“心灵”、“意识”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得的东西,并不属于自然科学。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的开枪将他击毙。然而,这样一个如此鄙视心理学的人,却在心理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 黑龙江 大学 外语教学 研究 212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