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训练(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挚爱亲情(含解析)10241.pdf
《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训练(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挚爱亲情(含解析)1024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训练(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挚爱亲情(含解析)10241.pdf(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21 一、【2021黄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2729 题。(11 分)半个父亲疼 葛亚夫 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脆弱。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老了的父亲,失去标识度和分辨率,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一顶光头佛光普照,哪怕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辨得出来者何人。小时,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以被父亲摁在地上摩擦结束。这俗套的
2、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参我一本。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眼疾手快,但大长腿没能跟上,被铁钩抽到,烙出一道血印。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看见,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癣疾煎熬的。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一盏抽搐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牙一咬
3、,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是泪,痛得不能自已。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会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的父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生活里,我们都有彼此的影像。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磨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造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
4、头看他,他酣睡得像个孩子一样。或许,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龇牙咧嘴地问我摔得痛吗。孩子一手扶着我,一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选自安庆日报2020 年 11 月 25 日)27.梳理全文,完成下表。(3 分)情节 父亲为我敷药 父亲烫癣 “半个父亲疼”的含义 “”“”“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28.按要求赏析下列词句。(4 分)2/21 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赏析加点词)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29.说说文末“
5、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这句话该如何理解。(4 分)27.(3 分)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 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 “我”背父亲上楼、下楼(每空 1 分)【解析】此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考生要通读全文,按顺序理清文章叙述了哪几件事。要能结合相关情节体现出“半个父亲疼”的含义。“父亲为我敷药”痛在父亲心里,找出体现父亲承受一半疼痛的语句。“父亲烫癣”痛在“我”心里,找出体现“我”随一半疼痛的语句。处情节在第段,“我”背父亲在医院看病上、下楼。28.(2 分)示例:“稳健”与“颤抖”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生动表现了父亲因打伤儿子而慌乱、心疼的样子,体现了他对儿子既严厉又心疼的复杂
6、情感。(共 2 分。指出“稳健”和“颤抖”相矛盾 1 分,表述作用 1 分)(2 分)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癣”比作“藤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癣症的严重,为下文父亲治癣的情节做铺垫。(共 2 分。指出比喻修辞手法 1 分,说明作用 1 分)【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要求赏析词语。要分析词语的词性、意义,看这个词要表现的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稳健”是形容词,“颤抖”是动词,都是在修饰“父亲”的表现,要由表及里,感知父亲内心的慌张、心疼,体会父亲对儿子复杂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要求赏析修辞。看句子的表达,从“癣就如同藤蔓”可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上更生动形象,体现父亲癣
7、病的严重。还要分析其在情节上的铺垫作用。29.(4 分)示例:三十年前,“我”是个调皮的孩子,父亲管教“我”、心疼“我”;三十年后,“我”成为一位父亲,而父亲像个孩子,“我”心疼他,照顾他;父子之间年龄、身份发生了变化,但相互关爱的深情未变。(共 4 分。答出年龄变化、角色变化、行为变化和深情未变四个方面内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解答的时候,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结合全文所体现的父子间的深情上来理解。“互换”,即三十年前父亲管“我”,三十年后的今天,“我”管父亲。从中分析出父子间的互相的关爱。二、【2021张家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父亲的车 父亲是位爱车之人。那年,我五六岁
8、,一天下午,正在家属院和小伙伴们撒欢儿,父亲突然出现了,他神秘兮兮地把我叫过去:“跟爸爸去看一样好东西!”他眼中的兴奋瞬间感染了我。我马上蹦跳着跟在他的身后。一走出家属院,我便惊叫起来,在我面前立着一个神气活现的“大家伙”一辆黑色两轮摩托车。在 30多年前,这可是稀罕物。父亲笑着,悄悄对我说:“爸带你骑两圈,怎么样?”“好耶!”兴高采烈的我,被父亲抱上了车。只见他熟练地发动,踩踏板,随着一阵“嘟嘟”的轰鸣,我“风驰电掣”起来,威风极了。风卷起了路上的黄叶,也扬起了父亲外套的衣襟。摩托车上的父亲衣袂飘飘、神采飞扬,帅极了!父亲带着我,在家属院门口那条四五百米的小路上,来回骑了两圈,之后便急忙抱我
9、下来,一溜烟去还车了。车是单位的,被他好说歹说借出来的。3/21 这个“秘密”当天晚上还是到了母亲耳朵里,她狠狠地批评父亲:“你哪里会骑摩托?还敢带上孩子!她那么小,出了事怎么办?”父亲此后再也没有骑过摩托车。记忆中,他骑着一辆 28 英寸带横杠的男式自行车做了很多事:给家里换煤气罐,帮外婆买面、买米,周末载一家三口上公园最重要的用途,当然是每天接送我上下学。我上初中不久,父亲的自行车被偷了。那时候丢一辆自行车,可是件了不得的事,亲友们纷纷来问询。父亲笑言道:“车被人借走了,还不打算还,算啦,借他骑着吧!”众人听了大笑。自行车被偷后,父亲便没有再买。没过多久,父亲有了另一辆车:三轮大板车。这种
10、车可载人,可载物,但是特别沉,不好操作,手和脚都得用力,就算一个年轻汉子,骑不了多久也会满身大汗。而中年父亲开始蹬着它载客了。做了快 20 年国企职工,他和母亲双双下岗,以此谋生。起步价一元:城区小,花两元就能跑遍。父亲就这样一单一单地接,一元一元地赚,每天一身臭汗。就在那时,父亲和他的三轮车又让我“威风”了一次 那年,家乡的英金河发大水。我每天上学得经过的西大桥,上下桥处汪起了两池水,最深处可没过一个成年人的胸部。那几年,小轿车刚开始多起来,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亲眼看见,小轿车呼啸着冲进水中,然后在最深处哑然熄火。于是,西大桥前后,都有好几辆抛锚的小轿车。人如果要走过桥的话,“湿身”更
11、是必然的。不巧的是,那几天正赶上期末考试,我既不能迟到,更不能“湿身”。父亲说:“好办!咱有三轮车怕啥?”于是,我和几位小伙伴便成了他的“乘客”。水塘中三轮车稳稳当当,水深处虽然能没过大板,可我们只要把腿抬高,便不会弄湿。父亲骑三轮车载着我们,浩浩荡荡地过了桥,又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抛锚的小轿车,威风凛凛地过了水塘。完美!我心底陡然升腾起一股豪迈来。那次考试我拿了第一名。后来,父亲和母亲用三轮车做起了小买卖,靠做小买卖的收入,供我读完初中、高中,上了大学。我上大学那几年,也是我家乡变化最快的几年:英金河上架起了新桥,河两岸幢幢高楼平地起,街面上出租车换下了三轮车 我研究生毕业来到上海,工作几年后
12、,生活安定下来。父亲和母亲退休后,相继过来同住。父亲快到 65 岁的时候,我换上了像样的公寓,搬进了新社区。面对着新环境,父亲又喜滋滋地筹划起来。一天,他悄悄同我商量:“我想买辆新车,买菜用。”“好啊!买电瓶车?”“当然好!”在我的力主下,我们在车行选了最好的一辆电瓶车,从外观上看,像极了摩托车。取车那天,父亲开心极了,硬是拉我下楼,载我在小区里“兜风”。微风吹起了他的衣襟,车上的他依然衣袂飘飘、神采飞扬;只不过,跟 30 年前相比,青丝已换作白发。父亲的这 30 年啊,正是国家发展步子最大的时期。下岗、下海,他都赶上了;最难、最苦的活,他也都干过。他就是和国家一起奋斗过来,又日渐富足、自信起
13、来的一代人。所以,每往前一步,他都觉得更好;每一次更好,他在心里都深深感恩。有一句话,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挂在嘴上:“这就不错!”父亲没有驾照,我想,他这辈子都不会拥有自己的大黑摩托了,但在他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幸福和满足。_。(来源:解放日报选文有改动)18.文章以“车”为线索,凸显了时代的变迁。请根据故事情节填写恰当内容 _骑自行车服务大家,乐观面对被偷_骑电瓶车,载我兜风 4/21 19.赏析下列句子。(1)父亲骑三轮车载着我们,浩浩荡荡地过了桥,又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抛锚的小轿车,威风凛凛地过了水塘。(2)下列两个句子,填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横线处作为全文结尾句,你认为哪一句更精妙?说说你的
14、理由。句一:他手握车把,牢牢地,稳稳地。句二:他牢牢地稳稳地手握车把。20.第段划线句是议论抒情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18.借来摩托车,带我骑两圈 骑三轮大板车,赚钱养家(拉客赚钱或做买卖谋生),载我过桥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理清脉络层次。通读全文可知第段为总起段,引起下文的叙述。题干中“骑自行车服务大家,乐观面对被偷”为第段的内容,所以第一个填空处为至段的内容,这一部分写了父亲用借来的摩托车带“我”兜风;题干中“骑电瓶车,载我兜风”为 至 段的内容,所以第二个填空则为至 段的内容,这一部分写了父亲用三轮大板车维持一家人
15、的生计,河水漫涨时用三轮车载着我们平平安安过桥。根据以上内容概括即可。19.(1)示例一:“浩浩荡荡”“威风凛凛”“众目睽睽”这几个词语,写出了我们坐在父亲板车上越过水塘时洋洋得意得心情,蕴含了“我”无比骄傲、自豪的情感。示例二:“载”“过”“穿”三个动词的使用,写出了父亲车技高超,动作熟练的特征,蕴含了“我”无比骄傲、自豪的情感。(2)示例一:句一更精妙。句一把“牢牢地”“稳稳地”放在“他手握车把”后面,单独成句,更能强调父亲内心的坚定与满足、生活的淡定和从容(更强调父亲生活乐观、从容),意味深长,更适合作为文章结尾。示例二:句一更精妙。句二“他牢牢地稳稳地手握车把”这个语句,语意未尽,似乎
16、话末说完,不适合作为文章结尾。(其它回答,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解答此题要先确定赏析角度再结合语境分析。(1)由“载”“过”“穿过”“穿”等一系列动词可知句子为动作描写,同时动作分别用“浩浩荡荡”“威风凛凛”“众目睽睽”四字词语修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驾车的娴熟、车技令人佩服,体现了我们在父亲用三轮车载着我们平平安安穿过河水漫涨的大桥时的得意和畅快的心情,表达了“我”以此为荣和对父亲的钦佩。(2)通过比较句式可知,句一“他手握车把,牢牢地,稳稳地”为倒装句,将“他牢牢地稳稳地手握车把”中的状语提到后面独立成句,是突出父亲当时骑车的状态,从而将父亲骑上新电瓶车的欣慰、幸福和满
17、足感突出出来,表现了父亲淡泊宁静而又坚强自信的生活态度,从而突出了中心。而句二“他牢牢地稳稳地手握车把”放在最后,让人觉得还有下文,作者却未表达,从而心生疑问。做结尾不恰当,所以句一更精妙。由以上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0.情感:表达了对父亲及父亲那一代人努力奋斗、乐观面对困难的赞美之情,对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自豪之情。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像父亲那样,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挑生活重担,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情感并感悟。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理解主题。由“他就是和国家一起奋斗过来,又日渐富足、自信起来的一代人”“每往前一步,他都觉得更好;每一次更好
18、,他在心里都深深感恩”等内容可知,文章表达了对父辈艰苦创业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由衷感叹。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仍然要像父辈那样敢于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用自己的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本题结合划线句及主题言之成理即可。5/21 三、【2021永州】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从 1950 到 1959 年,我 8 岁到 17 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 10 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
19、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
20、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1959 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
21、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1960 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
22、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采采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1966 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
23、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6/21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地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责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9.结合上下文,写出第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20.第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1.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母亲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
24、,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意外 第二次:痛苦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22.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23.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本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19.不幸:“我”自认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或“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万幸:学校就在北京市内,“我”每天晚上可以回家吃饭和睡觉。(或“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解析】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本题所说的“不幸”可依据“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
25、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来概括;“万幸”可依据“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来概括作答。20.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写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内容上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解析】考查句段的表达作用。文章句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结构上看,这句话用在文章的开头,在总领全文内容的同时,引出了下文非同寻常的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的叙写;内容上,交代了对那 10 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21.举家外迁,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房。悲凉 【解析】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概括能力。文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中 语文 分类 训练 记叙文 阅读 叙事 散文 挚爱 亲情 解析 1024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