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18古诗二首9086.pdf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18古诗二首908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18古诗二首9086.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编排了古诗二首 雾在哪里 雪孩子三篇课文。古诗二首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雾在哪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雾的变化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使整个想象充满童趣。雪孩子则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激发学生在想象中续编故事,感受雪孩子美好的心灵。语文园地七安排的写话练习,以猫和小老鼠为话题,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进一步落实“想象”要素。除此之外,本单元还第一次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作为起步阶段的默读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试着做到不出声地读。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教学要点
2、 字词识写 认识 47 个生字,读准 1 个多音字,会写 25 个字,会写 22 个词语。联系生活,学习与自然风光有关的 4 组词语。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独体字;复习巩固易错字和易混淆的字。语言积累 通过句子的对比朗读与抄写,感受语言表达的具体生动。背诵古诗夜宿山寺 敕勒歌;积累并运用描写天气的 8 个四字词语。背诵民谣数九歌,阅读绕口令分不清是鸭还是霞,感受绕口令的情趣。阅读理解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试着做到不出声。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大致理解古诗意思;能发挥想象说话,体会雾的淘气;在想象中续编故事,感受雪孩子的勇敢善良;学习拟人句,体会句子的有趣。口头表达 朗读诗句,想象画面,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能根据课文内容、提供的词语、生活经验等,描述、想象当时的情景。书面表达 能观察图画,以“猫与小老鼠”为话题,展开想象,创编故事。实践活动 展示交流改正错别字的方法,查字典比赛、易错易混字大比拼。18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等 12 个生字,会写“危、敢”等 8 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教学重难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2
4、.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夜宿山寺 课时目标 1.认识“宿、寺”等 6 个生字,会写“危、敢、惊”3 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夜宿山寺。3.能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齐诵诗句。(课件出示诗句,学生齐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2.导入新课:课件中的诗的作者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3.理解诗题。(1)指名读诗题,强调“宿、寺”
5、为平舌音。全班齐读。(2)猜测:通过题目,你知道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和地点吗?(时间:夜晚。地点:山中寺庙。)(3)识字:出示生字“寺”,引导: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课件出示路牌、寺庙等图片)理解“宿”:住,过夜,夜里睡觉。用“宿”组词:住宿、留宿、宿舍、寄宿。(4)教师介绍:李白在外游玩,晚上借宿在寺庙里。夜深人静,他登上山顶寺庙的高楼,写下了这首诗。(5)再次指导读好诗题。【设计意图】诗题往往藏着很多信息,本环节从理解诗题入手,不仅引发了学生们的阅读期待,而且对阅读中“抓题眼”的方法有了初步认知。板块二 初读古诗,随文识字 1.自读要求。(1)第一次读:自读古诗,圈画出诗中的 6 个生字,读
6、准字音。(2)第二次读:同桌互读古诗,一人读,一人听,听字音是否读正确,诗句是否读通顺,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3)第三次读:同桌合作读,一人读前 2 个字,一人读后面 3 个字,试着读出节奏。2.展示读,指名读,强调易错字音。(1)辰:翘舌音、前鼻音。带有“辰”这个部件的字,大多都带有“en”的音,如“晨、震”。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2)惊:后鼻音,形声字。根据部首理解字义;扩词:吃惊、惊吓、惊慌。3.教师范读,读出五言诗的节奏与韵律。4.学生再次练习朗读,读出恰当的停顿。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设计意图】
7、本环节通过学生自读、互读等,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主动性。在识字环节,利用规律归类识字,强化认识形声字的特点。板块三 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1.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山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画面感受“楼之高,人之小,天之近”。2.学习第 1、2 句。(1)随文识记“危”。我们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个字?(出示各种带有“危”字的标识牌、警示语等图片)学生读一读,了解“危”现在大多指“危险”的意思。出示“危”的小篆字形:上面为“人”,中间是“山崖”,下面呈腿骨节形,整个字形代表着人站在山崖上,“危”本义表示“高”。“危楼”即“高楼”。借助小篆字形记忆“危”,并指导书写:危,斜刀
8、头居上居中,“厂”横画在横中线上方,不要写成横钩,里边笔画横折钩的钩尖抵在竖中线上。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展评。(2)理解“高百尺”。(板书)朗读诗句,全班交流:哪些诗句让你感受到了山中寺庙的楼之高?引发质疑:1 米等于 3 尺,这座楼真的有 33 米、差不多 11 层楼那么高吗?讨论小结:“百尺”是虚指,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楼很高。诗句拓展:结合李白其他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白发三千丈”来理解“高百尺”。指导朗读:请看着画面,读出寺庙高耸入云的感觉。(强调“危”和“高”)(3)理解“摘星辰”。(板书)理解:“星辰”的“辰”是日、月、星的总称。(课件出示夜晚的天空)想象画
9、面:假如此刻你也站在这高楼上,放眼远眺,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情境描述:诗人站在“危楼”之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李白的想象是多么奇妙。表演读:谁能带着动作读读这句?指名表演读,教师指导:强调读“高、可”时声音响亮些,突出楼的高耸入云和摘星辰的轻而易举。3.学习第 3、4 句。(1)继续体会“楼之高”。(出示不敢语、恐惊天人)提问: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看到美妙的景色,诗人本该诗兴大发,大声吟诵,为何却“不敢高声语”?从这两句诗中,你又体会出什么?随文识记“恐”“惊”。引导发现:这两个字偏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课件出示“心”的篆体,加深理解心字底与竖心旁都跟人的心情有关。
10、理解:恐惊担心惊动。天上人天上的神仙。小结:这句诗更加说明楼很高,似乎与天相连。(板书:不敢语、恐惊天人)比较诗中出现的两个“高”所表达的情感。“危楼高百尺”中的“高”形象地描绘了寺庙高楼的高耸入云,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寺庙高楼的高度;“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进一步说明楼高与天近。(2)指导朗读。模仿诗人此时的神态,抓住“不敢、恐惊”,轻声朗读,语调要轻、要低,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4.指导方法,背诵古诗。(1)教师说诗意,学生读相应的诗句。(2)借助板书背诵:“高百尺、摘星辰、不敢语、惊天人”写出了山寺“危楼”的高,抓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二 年级 上册 语文 18 古诗 908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