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放射)科(医疗管理)5486.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医学影像(放射)科(医疗管理)548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放射)科(医疗管理)5486.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医学影像(放射)科(医疗管理)自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K Roentgen)于 1895 年发现 X线,被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放 射诊断,并建立放射科,至今已有 100 多年历史。特别是近 20 年来,由于新科技特别是电 子学和微电子学、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发展,而相继出现了数字显影(DSA),计算机 X线断 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的先进医疗设备,使以往单一的 X线诊断技术逐步向现 代化多种医学成像技术发展。基于先进影像设备的发展并以影像诊断为基础而建立的介入放 射学,使以往的单纯 X线诊断技术向临床介入诊断治疗发展。由此,以影像学作为临床诊断 治疗的医学影像科应运而生。医
2、学影像(放射)科的功能是应用放射医学的理论、先进的影像设备条件和相应的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各种 X 线影像学检查,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对各种疾病作出准确的定位,定性诊 断;通过介入性放射检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党和政府对医疗事业和放射专业建设十分重视,近年来在省、地(市)级医院中得到设备更 新和人员配置上的改善,但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的原因,众多医院特别是县基层医院放射科 的设备,特别是先进的成像设备尚难以装备,甚至连常规 X线设备也较陈旧简陋,人员编制 不足,缺少高级专业人员,要真正形成医学影像科还需努力创造条件加以解决。正由于各级 医院放射科的组织、设备、人员结构和科技力量尚不平衡和健全,面
3、对科技高速发展的新形 势,为了促进医学影像(放射)科的发展,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提高诊断和治疗质量水平,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实施科室的规范化管理是必要的。一、医学影像(放射)科的管理 (一)科室的组织体系 1.随着放射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检查内容的扩展,医学影像(放射)科必须实施整体管理,统 一管理各种影像设备和诊疗业务内容,即:传统X线、CT、MR、介入,均在科主任统一领导 和管理下进行工作。2.不同业务技术可分成三个组,即:诊断组;技术组;医辅组。做到医、技、辅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诊断组由各级诊断人员组成;技术组由各级技术和物理机械人员组成;医辅组由护士、登记 和影像资料保管人员组成。
4、3.在科主任统一管理下诊疗组和技术组人员对各影像内容(传统X线、CT、MR、介入)实施“相对固定,定期轮转”,以利于专业技术的全面掌握和人才培养,达到影像学的“一专多 能”的目标。诊断组和技术组人员实施轮转的条件:轮转 CT必须有二年以上的传统 X线实 践;轮转 MR必须有 2 年以上的 CT实践;轮转介入治疗必须在2年以上的传统 X 线诊断实 践基础上,事先经过介入知识培训。(二)科室任务 1.承担门诊、住院的常规 X线、造影特殊检查及 CT、MR检查;开展介入放射诊疗工作,满 足临床请检要求并确保检查和诊疗的准确性。2.承担保健、体验和抢救的放射检查任务。3.承担院内外临床诊断会诊和接受下
5、级医院要求的技术检查和会诊。4.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开发新技术、新检查项目。5.承担临床放射学的教学和进修、实习人员的带教培训工作,指导下级医院的业务开展和提 高。6.开展新的影像技术和诊断的方法学研究及设备的技术革新。7.引进国内外的最先进技术,配合临床进行专项研究。(三)科室人员职责 1.诊断人员 (1)根据临床请检要求从事透视、造影、CT、MR检查和介入治疗操作,规范地书写诊断报 告,定期进行诊断符合率的查对。(2)及时报告急症放射检查诊断,承担特殊造影和放射检查中的抢救工作。(3)遵守各种检查操作规程,正确操作机器,并负有对机器的维护保养责任,接受专机负 责人员对使用操作上的指导和监督。(
6、4)进行放射诊断专业的带教培训工作及参加科研工作。2.技术人员 (1)根据临床请检进行常规和特殊摄影,配合诊断人员进行特殊造影、CT、MR检查和介入 治疗的机器操作,确保摄影质量。配合诊断人员共同完成应急抢救工作。(2)负有对机器正常运转所需的经常性保养及辅导和监督非专机操作人员使用机器的责任。(3)负责放射技术专业带教、培训工作,进行科研和技术革新。(4)物理机械人员负有全面机器设备的安装、故障检修、定期维护保养和稳定性检测工作;并负有全面对机器使用指导和监督之责任。3.医辅人员 (1)护士 在科主任领导下配合医师进行各项检查(造影、CT、MR、介入)和灭菌操作技术,做好敷 料、器械消毒和检
7、查造影前的准备工作。在医师指导下做好病人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及抢救工作。负责所用器械、药品、物品的请领、管理工作。(2)登记和保管员 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门诊、住院患者各项检查的登记、预约、划价、编号、索引和住院记 帐工作。负责向患者说明检查前的准备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做好检查前准备。负责各种摄片报告的登记、报送、归档工作。负责全科医疗、工作室的统计工作,按月制成报表。负责影像片的归档保管工作,严格执行影像片借阅制度。(四)急症和床房摄影管理 1.凡属急诊室请检或住院抢救或手术中必要的放射检查,均列为急症任务,应立即进行放射 检查;会同临床医师及时作出临时初步诊断,最终结论以书面报告为准。
8、2.床房摄影仅适用于:急诊室抢救;手术中必要的放射检查;危重而不能搬动的患者;骨科 牵引患者等。3.凡属危重病人及检查中可能出现意外的患者,临床医师必须到场监护,由放射诊断、技术 人员共同配合完成检查工作。(五)科室工作质量管理 1.影像(放射)科工作质量管理第一责任者是科主任。2.诊断工作质量管理内容:(1)诊断工作人员应通晓本专业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明确岗位责任,诊疗工作质量管 理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具体监管。(2)每天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带领对常规 X线、CT、MR、介入重点疑难病例进行综合读 片。(3)造影、CT、MR检查应按操作规程进行,注意放射防护、灭菌消毒,严防意外事故发生。(4
9、)24 小时内发出报告:书写报告字迹清楚,各项内容填写准确,影像所见描述简明确切,诊断结论应密切结合临床,务求客观和确切,符合规范要求,报告需经主治医师以上复签方 可发出。3.X线诊断报告书写规范要求 X线诊断报告是临床诊疗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记录和总结,它能对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提供 重要的参考价值。书写报告规范化对提高医疗质量和本专业管理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一张质量较好的 X 线片,能客观确切地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书写报告要求如实 地描写照片上的 X 线表现,并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提出比较客观的诊断意见,它对疾病的诊 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书写报告要字迹清楚,其顺序如下:一、姓名、性别
10、、年龄、病案号、病房及床号、X线号、检查及报告日期等,均应一一填写。二、检查项目及名称:(1)投照部位(左或右)、投照位置(正位或侧位),以及片序。如一号片全胸,后前位;又如第二号片在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等。片序是指同一病人总的张数连续编号,与封套一 致。(2)特殊检查要写检查的名称、造影剂的名称,剂量及造影方式均应写清楚。如静脉肾盂 造影检查应写明注入造影剂后分别摄片的时间,分层摄影需写明体层部位投照方式,各层面 的距离,便于复查时与同一层面摄片比较。三、报告描写部分要如实反映片上 X 线表现,要求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术语准确明了,阳 性 X线征象(尤其是特征性)描写尽可能详细,说明病灶发生
11、的部位、形状、大小(有时还 应用测量数字表明)、病灶的边缘、密度、病灶与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关系,具有鉴别诊断征 象虽阴性也需提及。曾在本院(五年内)或外院摄过片的应索取老片子,系统复习比较。四、结论或印象。对各种疾病的检查,应尽可能作出结论,以有利于临床治疗上参考,若有 困难时,应对 X 线表现作详细描述。同一张片上可能有两种以上的疾病时,应根据主次写明,不得遗漏。一般结论的语气可按下列方式书写:(1)X线征象及临床资料均符合某种疾病时,可以写出诊断意见,如某部位骨折、慢性胃 溃疡等。(2)有某病的 X 线征象,但不太典型,而临床资料比较明确,则可写符合某病。(3)X线征象较典型而临床资料不符合
12、,则可写有某病的 X线表现。(4)X线征象与临床资料均不太典型时,可写 X线表现提示某病可能。(5)无病理的 X 线表现,不论临床资料典型与否,均写无异常的X线表现。(6)X线表现不典型,加上临床资料不全,或尚需再作其它检查补充资料,这时可写出两 个或三个意见,把认为最可能的列在最前,而以后几个意见待一一排除。五、建议:有两个以上的诊断意见时,说明诊断尚未最后肯定,必须尽可能通过其它检查途 径再掌握必要的资料来确认,如临床体征、化验室检查乃至 X线其它项目的特殊检查,如肺 部块状影,性质待定,则可建议进一步作分层摄影、支气管造影、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肺穿 刺活检等。报告写完后,由医师签名后须经主
13、治医师审核、复签发出。4.介入放射治疗质量管理规定(要点)(1)介入放射治疗归属影像(放射)科统一管理,放射科科主任为管理责任者。(2)开展介入放射治疗必须具有相应的血管造影设备与配套器材,以及主要的抢救设施和 药品。(3)从事介入放射治疗者,必须由具有两年以上常规 X 线诊断经验并经三级甲等医院或省 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或放射质控中心介入放射治疗培训的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担任。(4)介入放射治疗室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消毒灭菌制度,介入放射治疗的主要器械 的消毒灭菌必须遵守医院内感染管理的要求。(5)严格选择介入放射治疗适应症,必须以病理诊断或典型影像诊断结合典型临床诊断为 治疗依据。对恶性肿
14、瘤介入放射治疗,应尽可能获得病理诊断。介入治疗术前要和家属谈话 并书写谈话记录,说明手术经过、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家属须签字。记录格式按 统一规范填写,务求内容完整、准确并经科主任审批。(六)患者诊疗安全管理 1.口服造影剂应设专柜存放,盛器必须消毒分用。2.应备有抢救药品及必要的急救器械(如氧气、吸引器等)。3.剂造影前必须作过敏试验,严格控制用量,遇有碘过敏时检查医师负有抢救责任(护士和 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4.严防检查不慎或机器故障而造成对患者的伤害。5.X线摄影或造影等检查时,注意对患者非照射部位的辐射防护,力求缩短照射时间而达到 检查的目的。(七)设备安
15、全管理 影像设备均为价格昂贵、高精尖大型设备,是进行医疗检查和稳定影像质量的基本条件,为 此,设备的安全管理尤显重要。1.确保机房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达标,符合机器要求,清洁防尘措施落实。2.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和机修岗位及机房岗位责任制,责任者负有维护保养机器之责任。3.严格遵守机器操作规程,使用中遇有异常应立即切断电源,切忌“带病工作”,并立即向 机修人员申报。4.机修人员遇有机器故障申报应立即进行抢修,待确认故障排除后,方可交付使用,并对抢 修情况作书面记录。5.机修人员全面负责本科机器设备的管理,定期检查机器接地的可靠性,以防电击。6.凡新安装或经大修后的机器设备应按确定的技术参数标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影像 放射 医疗 管理 5486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