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收购2576773740.pdf
《管理层收购257677374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层收购2576773740.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管理层收购 一、MBO 的内涵 企业并购进入 80 年代以后出现了新的特征,即融资并购。凡涉及与股权转让有关的收购活动,常通过公司的大量举债,增强财务杠杆效应,向股东购买股票,完成收购交易.其中,管理层收购(有时又称为经理层融资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缩写为 MBO)异军突起,成为企业并购浪潮中的一种新型并购手段。MBO 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股权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管理层收购通常有如下几个特征:1、MBO 的目标公司一般有巨大的资产潜力
2、和管理效率空间。通过投资者对目标公司的重组,节约代理成本,提高公司效率,实现投资回报。2、MBO 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融资来实现的。因此,财务结构由优先债、次级债与股权三者构成。3、作为投资者的管理层,具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对公司的经营熟悉,有较强的运作资本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效率。4、MBO 一般是通过管理团队融资实现。从国际上通用的 MBO 来看,它的操作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筹集用于收购目标公司的大量现金。第二是实施收购计划,具体可分为购买股票和收购资产两种情况。如果是购买股票,是由投资小组买下该公司所有股票,并使其从交易所摘牌下市。如果是购买资产,则有投资小组组成一家由他们控
3、制的新公司,由这家新公司来购买目标公司的资产。第三是决定公司是否重新上市或是在非上市状态下进行经营。第四阶段是使该公司成为公众公司。MBO 之经济动机 1.代理成本降低。由于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必然产生代理成本,实行 MBO 后,管理层成为公司的所有者,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了。这是支持 MBO 最经典原因之一。貌似这一动机很充分,其实这与企业信托责任背道而驰。既然代理成本很高,那么经营者应当尽责尽力降低代理成本,或者企业的所有者直接换掉不称职的管理层。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中很多学者及管理层以此来支持 MBO 的动机,他们不过是打着 MBO 的幌子侵吞国有资产。2.母公司战略重组。一些多元化大
4、型企业由于子公司(或部门)效益并不好或者对母公司将退出某些行业而进行的战略转移,出售此业务以精减企业成本,而子公司的管理层对自己公司实行收购。这是起初实行 MBO 最原始的、最直接的动机。这对双方都是极其有利,管理层也达到了间接创业的方式,如劲霸电池的 MBO 收购就是最好的案例。在中国某些地方国资委也宣称为了国有资产的战略管理而让一些国企实行 MBO 的理由。案例一、劲霸电池 MBO 案 早在收购前,劲霸电池的业务非常突出,管理层也十分不错。公司唯一发展瓶颈是规模太小它仅仅是食品加工巨头克拉福特下属的一个事业部,而且与总公司的业务风马牛不相及。1987 年末,劲霸电池的总裁鲍伯坎德得知克拉福
5、特要将公司卖给柯达和吉列等战略性买主,为了掌握自己企业的命运,他向 KKR 等潜在金融买家咨询 MBO 的可能性。经过与众多买家长达 5 个月的角逐,KKR 在 1988 年 5 月得到了劲霸电池。当时的分析普遍认为劲霸的总值超不过 12 亿美元,但 KKR 出价 18 亿美元,至少高出竞争对手 5 亿美元。KKR 的收购方案也十分有利于劲霸电池的管理层。公司的 35 位高级管理人员共投入630 万美元购买股份(其中鲍伯坎德投入 100 万美元),而 KKR 给每一股股份分配五份股票期权,这样,管理层总共拥有公司 9.85%的股权。劲霸电池的管理层果然没有辜负 KKR 的期望。在收购完成后的第
6、一年,公司的现金流就提高了 50%,并以每年 17%的速度增长。如此高速增长的现金流让公司很快偿还了收购产生的债务。KKR 还果断支持了经理层扩张企业的愿望,把总裁坎德的资本投资权限从收购前的 25 万美元提高到 500 万美元的水平,并把管理下级经理报酬的权力完全交给了他。1991 年 5 月,劲霸电池发行 3450 万股票,IPO 的价格是 15 美元。上市之后,KKR 通过出售部分股份,成功收回了它投在公司的 3.5 亿美元资本金。1993 年和 1995 年,劲霸又进行了二次配售股票,并进行了两次分红。到 1996 年,KKR 在劲霸电池的投资收益达到13 亿美元,偿清了收购劲霸时借贷
7、的 6 亿美元债务。1996 年 9 月,KKR 通过换股把劲霸电池卖给了吉列公司,到 2000 年 9 月为止,KKR 及周围的投资商总共从劲霸电池的收购交易中得到了 23 亿美元现金和价值 15 亿美元股票。劲霸的管理层也赚了大钱,到 1996 年劲霸再出售时,当年的 35 名经理的持股价值翻了11 倍。劲霸的坎德早在 1994 年底就自动退休了,靠着丰厚的回报,到酿酒业去进行第二次创业了。3.管理层的创业动机与投资机构联合。一般来讲,管理层为了夺取公司所有层,通常他们会联合外部投资机构进行融资收购,比如国际上有名的 KKR。每个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公司,尤其是管理层这种心理更为强烈。老板
8、通常都不是仁慈的,他们凭什么愿意将企业拱手让人,除非他的产业战略转移。而且管理层完全可以自己出来创立新公司。国内的蒙牛老总牛根生就是从伊利出来创业成功的,国外从 BYK 中出来的创业 EFKA 助剂公司便是如此,并且取得行业的认可。案例二、助剂巨头的历史BYK、EFKA、CIBA 1970 年,有机颜料的统治地位已经非常明确,这时整个助剂行业发现原来的助剂不能很好稳定有机颜料。ICI 把酞菁系颜料,杜邦把喹吖啶酮颜料,CIBA 的偶氮缩合颜料,Clariant的苯并咪唑酮颜料,等等在 70 年代均已完成工业化进入市场。BYK 开始研发适应这些新生儿的新分散剂。接着 BYK 公司负责分散剂研发的
9、彼得先生首先完成了高分子量聚氨酯型分散剂,恰巧他们与 Altana(BYK 的母公司)的管理层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怒之下,连同 BYK 的全球市场总监(沃尔夫冈),欧洲销售经理(马里奥,意大利人),三人离开公司去了荷兰。用 3 年时间完成了建立荷兰 EFKA 助剂公司。出 EFKA 46,47,4009。同时BYK 推出 160,161,163,164。EFKA 的彼得在 1985 年开发完成聚丙烯酸酯类分散剂并取得专利,这个牌号是EFKA4400。最初它的表现是对颜料处理好但是不很降低黏度。但是正好当时的CIBA-GEIGY 推出著名的 DPP-BO 大红,号称有史以来最正的,最稳定的有机
10、大红。结果没有任何一个分散剂能够稳定它用于流行的丙烯酸氨基轿车面漆,除了 EFKA4400。为此BYK 放弃了对 EFKA 的诉讼,因为 EFKA 已经证明了它是一个有研发能力的公司,而不需要盗取任何技术。BYK 推出 PU 型的 166,167,来竞争,但是效果只能是近似于 4400。同时代的助剂公司有 Tego,他的大老板叫威尔尼,当时 TEGO 的力分散剂 710 是采用了与EFKA 技术一样的路线,EFKA 卖给 CIBA,本来一切太平。但是 2005 年 CIBA 全面整合 EFKA,导致 EFKA 公司人员解体。几乎所有地区经理离职。而且 CIBA 从法律上关闭了 EFKA 助剂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 收购 257677374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