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鉴赏_关于李白的诗5篇.docx
《李白诗歌鉴赏_关于李白的诗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诗歌鉴赏_关于李白的诗5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李白诗歌鉴赏_关于李白的诗5篇 李白越中览古【内容】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赏析】: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巡游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李白诗歌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李白望天门山 【年头】:唐 【作者】:李白望天门山 【内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波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特别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
2、见天门山壮丽景色。历来的很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概。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原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像:“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奇妙力气
3、,而天门山也好像静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其次句“碧波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假如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或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概。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波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
4、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行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许“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原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假如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也许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楚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
5、感受就特别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簇新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好像正迎面对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披荆斩棘,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好像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宏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日最终望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宏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假如要正题,诗题应当叫“舟行望天门山”。 李白客中作 【年头】:唐 【作者】:
6、李白客中作 【内容】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子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赏析】: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懊丧的外乡异地凄楚心情,而带有一种使人痴迷的感情色调了。闻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如同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但使主子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
7、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作”这样一个好像是示意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殊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惦念家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心情,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挚友面前尽情欢醉的心情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李白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明显应为开元年间亦即入京前的作品。这时社会呈现着财阜物美的旺盛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激昂,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
8、,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是无处不美的。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特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李白夜下征虏亭 【年头】:唐 【作者】:李白夜下征虏亭 【内容】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赏析】: 据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此亭居山临江,风景佳丽。李白于上元二年(761)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扬州),即兴写下此诗。 诗的语言如话,意境如画。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视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特别轮廓分明。 “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唐人风俗,少女妆饰脸蛋。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
9、。”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象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耀烁,迷迷茫茫,象多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诗人酷爱祖国山河的美妙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小诗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李白擅长从动的状态中捕获形象,聚精积萃,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特有神态,以极简炼的线条,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白 诗歌 鉴赏 关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