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书法作品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森书法作品欣赏.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林森书法作品欣赏 林森(1868年2月17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长仁,号子超,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子。福建林森县(今闽侯县)人,近代闻名政治家。下面是学习啦我为你整理的林森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林森书法作品观赏 林森书法作品图片1 林森书法作品图片2 林森书法作品图片3 林森书法作品图片4 林森先生主要事迹 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
2、则。他就是林森,一个该被历史记住的人。 林森(1868-1943),1868年2月11日,诞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尚干乡凤港村。林森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的人生历程,以及他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参议长,又连任12年国家元首的经验,是很值得后人探讨的。林森虽身居一国之尊,但一直不以贵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许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肃然起敬。他出身寒微,在教会学校里接受了长达14年的西式教化。因对民族危亡有切肤之痛,很快踏上了共和革命的道路,且成为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对辛亥革命贡献卓著。辛亥革命成功后,他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上了首任参院议长,参加了创建
3、共和的诸多关键决策,与孙中山和袁世凯都共过事。袁世凯篡权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又辗转奔波,致力于再造共和,并在此过程中历经宦海浮沉,数起数落。在抗战时期,林森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不遗余力宣扬团结抗日。 林森的经验丰富、困难而坎坷,而综观其一生,对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过不少的好事。除了爱国之志终生不渝外,为官清正廉洁、不慕名利、重视教化、自律甚严等,也是他的优点。尤其他崇扬民主和法制的精神更值得称道,在任参院议长时,他对孙中山和袁世凯这两名"大总统"的确定都有过推翻的记录。尤其是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曾使目空一切、趾高气扬的袁世凯不得不在解除佩刀后才被允许进入参议院,此举尤令人敬佩
4、。蒋介石上台后,林森仍未改书生本色,以国民党监察委员的身份,数度参加弹劾蒋介石的行动,使蒋大为恼火。 作为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与主动合作者,林森对孙始终是仰慕有加的。特殊是在孙逝世后,他致力于为孙建立陵寝,树碑立传,并领先提出尊称孙中山为"国父"的动议,无疑对弘扬孙中山的革命业绩和精神遗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林森为官处世,不喜张扬,做事低调,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讲究"无为而治"。但由于这种风格,也使林森倍受冷落,在他任"国府主席"时,国民党内许多人都不重视
5、林森这位"一国之尊",甚至仅仅把他看作"国府看印的"。胡适针对此情形曾有过一段评价:"林子超先生把国府主席做到了'虚位',以至于虚到有的人尽然已经'目中无主席了。"但他并不是"无所作为",该做的事他一直是义不容辞的。林森去世时间较早,在抗战未结束即因突遇车祸而不幸身故;而且他身后无子女,唯一的养子在30年头即死去,因此有关他的资料较少,也不易查找。 林森成为国民政府主席,在当时的国民党内,是众望所归。 在大革命时期,由于林森参与了"西山会议派",反对国共合作,因而被国民党
6、中心开除党籍。1927年6月11日,南京国民党中心党部宣布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的口号,林森与张继、谢持、邹鲁等也复原了党籍。 1928年2月,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接着又选为国民党中心监察委员,成为国民党中心和政府的重要人物。但是这时的林森,全身心地投入到安葬事筹委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埋头致力于修建南京中山陵。林森对中山陵的建设非常专心,倾注了满腔热忱,从葬事的筹备,陵园的勘定,到工程图纸的审定,工程招标乃至工匠的确定,他都亲自一一过问,仔细筹划,亲自落实。在当时大小军阀之间为了利益而进行混战之际,林森则好像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他在从事着好像与斗
7、争状态、烽火岁月不相称的事情。 1931年3月2日,立法院长胡汉民被蒋介石囚禁后,林森被选为立法院长,成为国民党中心的要员。在此之前,林森为避开政治旋涡,飘然出国,到海外进行为期8个月的视察活动。因此他是在海外旅途中被选为立法院长的。他这次出国任务是视察党务、慰问侨胞、捐献等三项任务,走遍五大洲,历时8个月,于1931年10月中旬满载而归。 在这次海外旅行中,林森有3个月是在瑞士避暑度假的。当时他托付人在瑞士日内瓦租房,时间3个月,而且还规定了价钱,按他的要求要在当地租到房子是很不简单的。这位挚友经过多方打听,最终在日内瓦近郊外租到一个仅有两小间的农舍。林森来看后却特别满足,他与陈耀垣一起整理
8、房子,洗涤衣物,烧饭做菜。由于那里只有西式餐具,而没有中国餐具,菜烧好了,却找不着筷子。挚友建议去驻国际联盟的中国代表团那里,借一些中国餐具来,却被林森阻挡了。他说:"这次顺道到瑞士度假,完全是一种私人行动,和公务无关,不要惊扰到公家机构,用具不妨将就一点。"于是他们就自己用木头削成木条备作筷子之用。有时挚友来访,没有床睡,就和林森挤在一张床上。其次天早晨,客人醒来之时,林森已经烧好了稀饭,等着与他共进早餐。这段海外之行的小插曲足以说明林森公私分明、生性淡泊、安于清贫的品行。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原来应当团结抗倭。但是1931年11月国民
9、党四大召开之际,国民党内又起先了相互指责,相互拆台的局面。以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为代表的三派势力相互之间又起先了权力斗争,相持不下。胡汉民和汪精卫为了搞倒蒋介石,短暂联合起来,共同应付蒋介石。在这种状况下,蒋介石"以退为进",宣布下野。 在群龙无首的状况下,令各方面都能接受而又具有崇高威望的林森于1931年12月15日被推选为国府代主席。月底,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议决国民政府主席为国家元首,但不负实际政治责任。12月28日林森就正式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 据当事人陈铭枢回忆,当蒋介石下野时,曾意"将以国府主席一职畀于右任",但陈向蒋举荐了林森:当蒋确定下野
10、时,曾约我到他的书斋密谈。他向我提出建议国府主席一职畀于右任。我并未察觉他早已属意于于,以为只是间或论及,固说:"于先生当然好,但还有一位更好的人,你为什么没有想到呢?此人既有清望,又没有各方面的政治背景,完全符合粤方所提出的主席标准-年高德劭。"蒋急问:"是谁?"我答:"林子超"。他听了恍然若有所悟似地说:"林一向爱悠闲,不知道他情愿不情愿?"我说:"可以劝驾。"蒋马上写了一封亲笔函致林,交我面递。林因事出意外,起先尚有顾虑,经过劝告,他答应了。 事实上当时有望成为主席的还有蔡元培先生。但蔡元
11、培属于学者型的人士,资格比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议长的林森稍逊一筹;而于右任因为是蒋青睐的人选,而被粤方所拒绝。因此,最终就只有林森莫属了,而且从公德还是私德来看,林森都是当之无愧的。 林森平生明哲保身,生活力奉简约,朴实至极,他曾为革命到海外募集到大批捐款,却没有为自己添置一件足以防寒的冬衣,以致在自己的长衫下摆上缝上衬布以保暖。他青年丧妻,却终身不续娶,无亲生子女,没有什么家产,更无三妻四妾,更无国民党内有些权贵那样奢侈淫逸的作风,这在当时的官场中是非常难能珍贵的品质。林森对于自己负有责任特别醒悟,他在就职通电中讲:"森受命彷徨,不敢自逸,黾勉受命,暂度危机。值此国难灼肤,外交束手,懔失足于冰渊,谋全国之团结,急不行待,时不我与,森惴惴自将暂勉效职。"可见他深知自己所处位置的艰辛,于是表示要如履薄冰地效力。事实也的确如此,服侍国民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林森真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奋力苦撑危局。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