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3724.pdf
《开题报告372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3724.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8 页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告书 院系:会计学院 学生姓名 汪文婷 班级 A0813 指导教师姓名 戴传刚 论文题目 管理层股权激励下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基于金发科技股权案例的研究 一、题目来源、选题的实际(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题目来源:自选。理由: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开始出现并日渐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及自身兴趣,决定选择本题为毕业论文题目。理论意义:从管理层股权激励的角度去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对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会计实务的变革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丰富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本文从管理层股
2、权激励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已经宣告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持股比例、管理层薪酬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这对完善管理层的激励制度,促进各项法规准则的完善都具有相当大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就现实意义而言,研究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方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完善我国经理人市场,避免企业高级人才流动,提高上市公司股东财富和投资者回报率,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第 2 页 共 8 页 二、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问题源自于企
3、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对于两者之间的研究主要见端于西方学者的文献。19 世纪,英国率先开始实行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管理层奖励报酬,之后,整个欧洲、美国、日本也相继采用这种办法,由此引发了管理层为获取自身最大报酬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从公司管理层薪酬激励的角度研究盈余管理的问题始于 Healy(1985)的一篇经典文献,Healy发现在有奖金等激励计划的公司,尤其是在盈余管理与基于盈余的薪酬合约中有关那些报告净收益低于盈余下限和高于盈余上限的上市公司,其经营者都趋于采用降低收益的应计项目,而对于报告净收益处于两者之间的公司,管理层则趋于采用增加收益的应计项目。Perry和 wi11iam(199
4、4)采用 JONE模型对主观应计项目进行检验,发现在管理层收购(MBO)之前,为了降低收购成本,公司可能报告较高的负的非预期应计项目。Warfield等(1995)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能够提高盈余信息的含量以及价值的相关性,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Ba1Sam(1998)以日本的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了盈余结构如何影响 CEO的现金薪酬,最后发现会计盈余中的可操控性应计项目与经理的薪酬显著相关,而且这种相关性随着公司境况的不同而不同。股权激励是导致盈余管理的动因,Ilan Guttman和 Ohad Kadan(2003)通过建立模型发现,在这个信号博弈模型中存在
5、一个混同均衡并且产生了一个内生不连续的收益报告。通过不同类型报告的组合,有信息优势的经理操纵对外公布的收益,经理进行盈余操纵的收益减少了操纵的成本。在实证研究方面,Park(2004)针对公司高管出售股权的研究发现,如果管理层计划在后续期间出售公司股票,那么就可能会通过调整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达到较高的会计盈余的目的,同时在管理层操纵盈余出售股权之后,市场股价会有一段回落的过程,并且之前较高的操纵性应计项目对交易后的股价表现有增量解释力。Tzioumis(2008)认为当 CEO持有公司股票时,公司的代理成本会减少,并且以 1994一2004年期间美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公司在
6、CEO的薪酬中引入股票期权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公司对管理者实施股权激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对管理者进行激励,减少代理成本。以上研究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结论基本都是一致的,都表明管理报酬契约都有可能诱使一些公司的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增加其奖金报酬、增强其职位保障,获取自身收益最大化。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并不深入,近年来,随着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我国对高管人员的激励问题也做了大量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与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是否具有敏感性,关于研究管理层薪酬与管理层的利润操控行为等问题的文献则比较少,系统性的定量研究相对比较缺乏。陈健岐(2000)认为,
7、当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时,管理层便会进行盈余管理,时期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陈致平(2001)综合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将盈余管理的动机分为终极动因和中介动因,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动因是获取私人利益,即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报酬最大化动机。姚捷(2001)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对自身利益或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追求。邹小梵、陈雪洁(2002)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迫于相第 3 页 共 8 页 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准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的水准。陆宇建(2002)通过对盈余管理盈余的
8、分布进行考察,研究了我国 A 股上市公司基于配股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了我国上市公司为了避免亏损或为了获得配股股权而通过盈余管理将净资产收益率(ROE)维持在略高于 6%-10%的区间上的证据,并通过进一步分析总资产收益率(ROA)的分布,发现其与 ROE的分布存在显著地系统性差异,这表明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很可能操纵了净资产收益率。宋兆刚(2006)利用新的管理层股权激励测度方法,重新检验了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的相关度非常低,但管理层股权激励水平与企业业绩的正相关关系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其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分析了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决定因素。王克敏等
9、(2007)选取 2001-2004年期间我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线下项目模型和扩展的 Jones模型来计量盈余管理,运用 LISTER模型分析了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也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报酬是诱发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王兵、卢锐和徐正刚(2007)选取 2001-2004年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改进的 DD 模型来衡量盈余管理,分别从管理层持股、高管年度报酬、在职消费以及采用主成分分析获得综合薪酬指标等多个角度,考差了薪酬激励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等指标都与公司盈余质量呈负相关,且薪酬水平越高
10、,盈余质量就越低。孔岐忠、肖淑芳(2007)从博弈论和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我国 2006年 1 月-2007年 3 月期间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公布前的财务报告进行操控的迹象比较明显,而对股权激励计划公布后的财务报告的操纵迹象不是很明显;另外,上市公司管理层还采取时间选择性披露来进行盈余管理,具体表现为“压缩弹簧”、“躲避子弹”两种方式。陈千里(2008)基于代理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盈余操纵和国有股减持对股权激励合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过高的股权激励不仅会带来内部人侵占国有资产、大股东损害小股东的利益的后果,而且可能会导致抑制盈余操纵活动的市场监管措施失效。总体看来,我国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11、下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很少,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激励制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大都是从公司经理层奖金这一角度出发,这是因为奖金的发放都是以公司的业绩为基础的。但是在国内,目前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信息的披露还不是很充分,从公司的财务报表中还无法获取其基本薪酬、业绩奖金等全面的结构性信息。第 4 页 共 8 页 三、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主要内容:2006年 1月 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后,股权激励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理论上讲,股权激励制度可以约束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股东对其进行监督的成本,实现委托代理双方之间长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开题 报告 372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