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艺体生百日冲刺专题18诗歌鉴赏之语言鉴赏45036.pdf
《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艺体生百日冲刺专题18诗歌鉴赏之语言鉴赏4503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艺体生百日冲刺专题18诗歌鉴赏之语言鉴赏45036.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三篇古诗文阅读专题 6 诗歌鉴赏之语言鉴赏【考点精讲】【考点精释】考点说明:2020 年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情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是诗歌鉴赏类题目中必考内容,一般设计在客观题或单独的主观题中,在复习中一定借鉴高考题,作为训练材料,注意答题技巧,掌握答题方法,以达到复习的效果。备考建议: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联想、想象、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抓关键字词,一是品
2、析语言风格。【典例导引】(2017 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
3、考官来完成。【答案】BE2【解析】B项,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而不是“奋勇争先、一往无前”。E项,这是作者自谦衰病。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京都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
4、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弱,精力不够,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2018 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
5、清晰。【答案】B【解析】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涉及鉴赏形象、语言、技巧、感情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而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所以这类题,应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去作答。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 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知识梳理】3(一)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炼字,多指诗词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
6、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1动词动词,如果用得精准,便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效果,诗歌中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答题示例1 _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诗意赏析中唐时代,政治腐败,官贪吏污。而邹明府却为官清廉克己,大抵作者对其是充满敬意的,这首诗即是写给卸任的邹明府去灵武游历时的送别诗。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
7、都没有长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颔联是说,为偿还所欠之债,只好把佩剑卖了。这一联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随之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清廉克己的志向。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游历路途的艰险;大风吹来,衣服挡不住寒意,说明他衣衫简朴至于贫寒。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诗中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
8、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题: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1审题。题目要求很明确,就是赏析两个字:藏、透。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所欠之债,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车载书而归。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就居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与什么客人来往。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衣衫简朴,不拘小节;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43将“藏”“透”二字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分析,分析这两字对塑造诗人自我形
9、象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项作答,说好处,谈效果。参考答案:“藏”字,使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难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2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语义双关现象及活用的情况。答题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劳停驿注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
10、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诗意赏析本诗表达了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诗的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第三联中“荒”“瘦”二字传神: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
11、强的感染力。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题: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1审题。题干的要求有二,一是指明分析的对象是“荒”“瘦”二字,二是“分析”这“二字的妙处”。2认真再读“荒”“瘦”二字所在的句子,看到的是孤落几户人家,炊烟几缕,荒凉冷落;田地瘠薄,瘦如刀削。民生凋敝、百姓困苦,不言自明。3诗人细致的观察、描摹,正体现了他对山民的怜悯与关切。4组织语言,精练作答。5参考答案: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
12、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3数量词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答题示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州郢树烟。诗意赏析此诗是柳宗元送别堂弟柳宗一而作,为伤别并自伤之作,既表现了兄
13、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首联写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颔联集中地表现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颈联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尾联则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
14、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题:赏析本诗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1审题。题干要求单一明确:赏析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2颔联中数量词有四: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一身:孤独、困厄;六千里:路途遥远;万死:生存艰难,可死之遇多;十二年:困苦时间长。在漫长的时间、广袤的空间中,一己的孤单与痛苦之甚之深,便极醒目地凸显出来。3联系背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数量词在本诗中蕴含的深刻含义。4对每一个数量词运用的妙处按一定顺序分别作答。参考答案:“一身”概括了诗人孤苦伶仃的凄惨现状,“万死”运用夸张的手法
15、,写出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从空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之遥,“十二年”从时间上高度概括6了诗人屡遭贬谪的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4叠词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其次在于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除此之外,叠词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答题示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注】香篝渐觉水沉销借熏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香篝熏笼。水
16、沉一种香料,即沉香。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诗意赏析该词是辛弃疾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年)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交代词人已经离开临安向东阳出发。接下来的两句,词人描写周遭的景象。身边的山脉层层叠叠地排列,路旁的花儿虽只是一些山间野花,但盛放得分外妖娆。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行人历历在目,这里的“人”指穿着戎装的战士们,因为衣着威风,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士兵们伴随着骏马的嘶鸣声前进着,飘扬的红旗已经越过小红桥。这三句写的是队列前进的情景。“愁边剩有相思句,
17、摇断吟鞭碧玉梢”,写诗人为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只顾聚精会神地思索,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形象地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题: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1审题。题干要求分析“表达技巧”,对象是“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根据语感,可知题干中还隐藏着没有明言的条件,就是分析“人历历,马萧萧”中的叠词。2从内容看,“人历历,马萧萧”写成队的人马行走,声形兼具,生动形象;从形式上看,极富韵律感,有音乐美。3“旌旗”是借代修辞手法的使用。4抓住了这些要点,就可组织语言作答。参考答案:运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历历”“萧萧
18、”运用叠词手法,生动描写出了人马行进的状态,增添了语言的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为后文抒发自己的高兴和喜悦心情作铺垫。5虚词这里的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运用恰当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7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答题示例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诗意赏析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
19、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山东淄博博山人。28 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50 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此诗当作于赵执信被革职之后。诗中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晚。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全诗非常讲究炼字,尤其是颔联中“常”“偏”两字
20、用得很妙。“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题: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1审题。题干要求简明,一是“简要赏析”,二是以“常”“偏”二字为赏析对象。2结合“常”“偏”所在的语境,认真琢磨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常带”即“经常带有”,只有常常注目凝望的人,才能常见。“偏明”,新月其光不甚,却偏偏把落叶的情形照得那么清晰,不是认真专注之人,怎能见到?没着意写人,但落寞、惆怅而又深思的诗人形象,确可呼之而出了。3这样的诗人,却说“不为秋悲”,是否旷达中有
21、无奈,悲苦中有自警,夜饮中有不平呢?4组织语言,精练作答。参考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了诗人的心绪与情感。解题指津1.选准关键词。有的试题并不明确指出要赏析的对象,怎么办?那就要求我们独具慧眼,选准关键词。82联系语境,品味妙处。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语法特点,及其使用的修辞手法;要根据题目要求,把选定的关键词放在具体的诗句中乃至全篇中去分析和品味.(二)鉴赏诗歌的“炼句”艺术经过作者反复锤炼的句子,一般是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形象的关键性句子。它是作者感情的喷
22、发口,能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解题指津1.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意思。2根据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3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4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作用包括:结构上的作用,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刻画人物和描写环境的作用,抒发情感的作用等。(三)鉴赏诗歌的“诗眼”诗眼往往是指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或某句的字词,表现为句中诗眼和全篇诗眼两种形式。所谓“句中诗眼”,是就诗歌某句而言的最精练传神而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它具有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丰富读者的想象力、翻新
23、诗句的含意、关乎诗意的准确性等作用。所谓“全篇诗眼”,是就诗歌全篇而言的具有统摄或贯穿全篇、揭示主旨等作用的字词。答题示例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望湘人贺铸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被惜余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苹洲畔。尽目临皋飞观。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注】余薰余香。剩眼因肢体消瘦腰中革带空出的孔眼。泪竹相传尧有二女,娥皇、女英为舜妃,舜死,二女洒泪于竹形成斑纹,称斑竹。云和乐器名。青翰棹舣指画舫。诗意赏析贺铸(10521
24、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长于卫州(治今河南卫辉)。北宋词人。宣和年间,词人隐居苏州,春季里目睹的种种景象,想起了亡故的恋人,为表达自己的怀人之思与物是人非之感,故作此词悼念逝者。“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三句写春日的清晨,黄莺鸣叫,春花绽放,微风吹过,香气弥漫,这本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可是词人正处在伤春怀人的心情当中,无法排解忧愁,便以酒来麻痹自己,将愁绪消解在醉魂之中,希望以沉睡来逃避现实。“被惜余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9三句,含蓄而细腻地刻画出词人怀念旧人的真诚心切。“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化用了“湘妃泪竹”和“屈原佩兰”
25、两个典故。暮春时节,湘妃竹的点点泪痕犹在;屈原所佩戴的兰花香草已经老旧了,天气已进入“浓暖”时分,说明春天即逝,行将入夏。“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鸾弦”在这里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交好,弦断能够再续,但佳人远去,已杳无踪迹,这萧萧琴声里的相思幽怨她不曾得知。相会遥遥无期,那悠悠弦鸣里寄寓着几多无奈和伤感。“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苹洲畔。尽目临皋飞观”,词人化用曹子建(曹植)洛神赋中的典故,把心上人比作步履轻盈、姿态曼妙的仙女,可惜佳人仙踪无迹,追回不得。“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词人叹惜伊人不解情,别期无定,令他终日相思萦怀,受尽千般煎熬。只能从双燕归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年高 语文 备考 艺体生 百日 冲刺 专题 18 诗歌 鉴赏 语言 4503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