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磨课手记教学感想778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磨课手记教学感想7782.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磨课手记教学感想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出现简短浅显的文言文,直至六年级下册,每册都安排了文言文的学习。司马光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全文篇幅短小,共 30 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是学生们熟知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语文要素中指向阅读的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由于从教 20 多年我从没有接触过文言文教学,学生也是首次学习文言文,备课时,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文言文特有的“古”味儿?如何能够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诵读文言文,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文言文其实并不难学?是否可
2、以通过方法的梳理初步教一些理解内容的方法?在犹豫与困惑中,我拿出了第一稿教案。教学目标拟订为:1.认识本课生字词,会写“司”“庭”“登”“跌”“众”“弃”“持”。2.能注意恰当的停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3.初步掌握学习理解小古文的方法,并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4.体会司马光的美好品质:机智冷静,助人为乐。教学中,我以“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自己读懂这篇文言文”引发学生思考,原本期待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总结出“借助注释”“参考故事”“观察插图”等一系列方法,自主读懂课文,但是教学现场却让我发现了现实与设想的距离。学生在说出借助注释理解字词后,便没有了新的方法。经过我再三鼓励
3、,有两个孩子站起来怯怯地说:可以查找资料,可以查百度。在后续的自主学习中,学生除了用上了“借助注释”读懂难理解的词语外,压根儿把另两个方法丢在一旁,没有去运用。这节课上得累且滞,让我发现自己离学生很远很远。听完课,市教研员徐艳老师与我一起问诊课堂。她认为,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应是方法,而是基于学情的目标定位。对于从未接触过文言文的三年级学生,第一次学习就让他们梳理学习方法,是不合适的。徐老师建议我把准定位,清晰目标,以字词理解为抓手,帮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我调整了备课思路,重新制订了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词,会写“司”“庭”“登”“跌”“众”“弃”“持”。2.能注意恰当的停顿,正确、流利地朗读
4、课文。能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理解故事内容,读懂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4.体会司马光的美好品质:机智冷静,助人为乐。然而有个疑问还是萦绕在心头:只抓字词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吗?我准备尝试一下。第二次教学,教学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学生自始至终对课文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他们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走进了故事情境;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体会了情况的危急,感受到落水孩子的危险和其他小伙伴的惊慌;还通过一连串动作描写,体会到了司马光的临危不惧、机智果断。教学在学生兴味盎然的诵读中结束,他们还意犹未尽。对比两次教学,我逐渐清晰了起步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需要关注的三个注意点:1.文言文教学的定
5、位要准。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旨在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因此,基于学情和年段要求,司马光的教学定位应该是“激趣”。导入阶段,我首先介绍了司马光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曾著有通贯古今的史书资治通鉴,他的生平事迹被收录在宋史中。然而,同时被收入宋史的还有他 7 岁时做的一件事。听到这里,学生不由自主地打开课文,兴致勃勃地开始读课文。精读学习阶段,我抛开第一次教学时的方法牵引,而是始终带着学生读故事、想画面,聊着聊着,学生不知不觉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的诵读环节,为了让学生主动读、乐意读,我延续导课阶段的“伏笔”,再次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正是因为司马光在危急中表
6、现出的机智勇敢,他 7 岁时做的这件事被收入到宋史中。现在我们打开宋史司马光传,就能看到这个故事。此时,课件出示竖排无标点文字(图 1)。学生发现了古今文在排版、标点上的差异,纷纷主动举手要读原文。因为理解了课文内容,所以他们都准确掌握了停顿。接着,竖排无标点的文字页面上被“泼”上了墨点,正好盖住了一些重点字词(图 2)。我故作为难地问学生:“书页弄脏了,你们还能读吗?”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点燃,自信地举手背诵,课堂上诵读声琅琅。课后,我随机问了几个孩子:“你们觉得文言文难吗?你们害怕文言文吗?”学生都一脸的意外,都表示:文言文这么有意思,喜欢学,怎会怕?2.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要清。文言文的教
7、学目标应清晰,不宜繁复庞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基于年段要求、单元语文要素和学生学情,删繁就简,制定清晰、适切的教学目标。司马光一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指向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默读理解课文内容;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我在第二次教学中,就采取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策略,让学生经历从读到诵的过程,理解故事、感知人物形象。我首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尤其关注了后鼻音的字“瓮”“迸”、多音字“没”的读音。其次,我通过示范读、领读,让学生在跟读中正确把握句子的停顿,为学生之后的理解做好铺垫。例如:“群儿/戏于庭”“足跌/没水中”“光/持石/击瓮/破之”。到了精读阶段,朗读设计分为以下
8、几个层次:(1)读出情境。让学生通过读感知故事发生的环境是庭院,孩子们在嬉戏玩耍;体会“一儿登瓮”危险的降临以及“足跌没水中”落水孩子的危在旦夕。(2)读出情感。通过体会“众皆弃去”一句描写留白的想象,感受小伙伴们内心的慌乱、惊恐、无助。(3)读出形象。通过抓住“光持石击瓮破之”中的连贯动作,感受司马光的镇静机智。3.文言文教学要落实字词的理解。文言文之所以难读难懂,主要在于古今汉语字义的发展与变化。我想起徐艳老师的建议:“以字词理解为抓手,帮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教学中,我抓住重点字,从字形到字义,再由字到句,突破了理解的难点。例如读到“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我问学生:“你眼前看到了什么紧
9、急情况?”学生回答“我看到一个孩子爬到瓮上,掉进了瓮中”,显然并没有感受到情况的危急。我首先抓住“跌”,让学生观察字形后说说是否知道孩子怎么会掉进瓮中。学生恍然大悟:“跌,左边是足字旁,右边是个失,孩子一失足,就掉进去了!”我相机又抓住“登”,问:“平时咱们一般用登组词都会组”“登高!登山!”学生七嘴八舌回答道。“是啊,登一般是说站得很高。你们看,这瓮比一个孩子还高,里面又盛满了水,孩子失足掉进去会有什么危险?”学生面色严峻:“无法逃生,会淹死的。”此时,情况之危急不言而喻。在教学“众皆弃去”时,我首先创设情境,随机询问学生:“明明在一起玩游戏,现在要出人命了,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学生立即进入情境,有的说:“太可怕了!这怎么办啊?”有的说:“我可能浑身发抖,吓得直哭。”我适时渲染:“是啊,我非常理解你们的害怕、惊慌。大家这种手足无措、无助哭泣,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 众皆弃去。”这时课件出示“弃”古体字,我讲解:“这是弃的古体字,上半部代表婴儿,下面的部分是两只手,整个字的意思是把孩子丢掉。此时,孩子们要么惊恐哭泣,要么想帮却没法子,他们只能丢下同伴,这就是”学生沉重地回答:“众皆弃去。”学生既借字形理解了“弃”的意思,又体会了小伙伴们的内心感受。通过教学司马光,我对文言文起步教学有了充分认识:把准定位、清晰目标、紧扣字词,就能让文言文教学有法、有效,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