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学法指导3333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视学生学法指导33339.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重 视 学 生 学 法 指 导 引 导 学 生 学 会 学 习 “教是为了不教。”如何使学生从容自如地应对纷至沓来地各种知识、信息,如何去适应未来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学能力,无疑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发出的呼唤和挑战。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特别提醒教育工作者:“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学校教育的重心,应由“教”转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领域中需要的都是“复合型人才”,诸如“口才”与“肚才”兼备,生产能力与管理能力兼备,中文与外文兼备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将来能靠
2、自己的自学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丰富和完善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要教会学生自学,掌握自学的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在联系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实际运用中学会学习。怎样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呢?一、养成听课习惯,让学生学会听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分为听、思、记三个层次。听要从会听开始,到听会,这里面还是有一个过程的。听了之后要思,思是思维活动,要深刻理解,抓住实质,还必须经过学的独立思考,要促使学生养成善思、勤思、深思的良好习惯。记是为听和思服务,是听课中重要一环。经常教低年级的老师知道有一小部分孩子听课的习
3、惯较差,上课我行我素。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时牛头不对马嘴的乱说,有时却会呆若木鸡地看着你,一脸无辜的表情告诉老师,他不知道你要让他起来干什么。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加强引导,首先让数学课变得丰富多彩,从课的形式上深深吸引孩子的目光,慢慢引导他们学会倾听与思考,因为倾听这是学法的基础。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倾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中高年级学生可以指导他们进行预习,带着问题听课,效果是最好的。将自已急需解决的疑团化解在教师的讲解之中,问题解决了不能说就不听课了,要
4、继续跟着老师思考新的问题,要从教师的讲解中产生新的疑问,形成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解,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在头脑中产生的良好听课习惯,达到这种境界可以说真正学会了听课。二、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看 数学教材是教师的教学之本,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它通过准确的图例、富有启发性的叙述和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推导过程,来蕴藏数学知识的发展思路和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学习思路,使二者实现有机的统一。读书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基本途径,学生学会了自觉看书,就能够离开教师的辅导独立获取课内外跟丰富的知识,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样,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又让学
5、生在阅读中发展智能。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精心设计“导读”思考题,使学生读有目标。要求学生做到“心、口、眼、手”四到。“心到”即认真思考,用心领会;“口到”即讲讲、议议;“眼到”即认真看书,仔细观察;“手到”即动笔钩画圈点或动手操作。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应提出以下三个“导读”思考题:除数是小数能不能直接试商?为什么?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必须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边读、边看、边想、边议、边写,并仿照例题进行尝试练习,最后初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三、重视操作培养,让学生学会做 教
6、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很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实践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显而易见,让儿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就是满足儿童这种精神需要的一种好方法,同时也符合儿童认识的发展要经历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心理过程,较好的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操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积极思考,把动手、动脑、动口、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外部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智力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如教学这样一道题:一台压路机前轮直径1 米,轮宽1.2 米,工作时每
7、分钟滚动15 周,这台压路机工作台1 分钟前进多少米?工作1 分钟前轮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由于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淡薄,对压路机和它的运动的情形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对上题的题意理解不清,作业出错多,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他们动手操作,用圆柱形的易拉罐亲自滚一滚,弄清求工作1 分钟前进的米数实际就是求前轮15 个底面的周长是多少,而求前轮压过的路面的面积,实际就是求15 个长方形的面积,即求15 个侧面积的和是多少。这样通过操作,帮助学生从纷繁的现象中清晰揭示事物的本质,把实际问题有效地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解题也得心应手。四、调动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想 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不仅要有“乐于
8、思考”的习惯,还要有着“善于思考”的科学方法和能力。学生“乐于思考”问题要靠教师的激发和调动,而“善于思考”问题就是要有科学的思考方法。会科学地思考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它是一个人智力素质的具体表现。科学地思考问题不仅与人的知识水平的高低有关,而且还与思考问题的方法紧密相连。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思考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使智力素质得到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个令人头痛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很重视教会学生善于分析、综合数量关系,把对已知和未知的数量进行分析,综合作为解答应用题思维训练的关键。而教学中,常用的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有两种:分析法和综合法。为了让学生掌握
9、好分析这一基本的思考方法,我设计了一个“想”的程序图。每当讲应用题时,就用小黑板出示程序图,让学生按照程序图的顺序去想,去做。程序图如下:这是一道求()的应用题。要求(),必须知道()。根据题意列出()()=()的数量关系式,算式是:()例如:一家工厂制造240 台机器,原计划每天制造20 台,实际8天就完成了任务,每天比原计划多制造多少台?读题之后,学生就按照程序想,这是一道求(相差数)的应用题,要求(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制造多少台),必须知道(实际每天制造多少台和原计划每天制造多少台),然后根据题意列出“实际每天制造台数原计划每天台数=相差台数”这一关系式,算式是:240 820=10(
10、台)。而以前曾有不少学生把此题误解为:240 20 8=80(台)。从中反映出学生:一没有仔细读题;二没有理清已知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自从有了这个思维模式后,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清晰,方法正确。因此可见,有了正确思考方法,遇到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五、加强表述训练,让学生学会说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说的方法,创造说的机会。让他们说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题意、说过程、说思路、说算理。如果
11、学生能做到“说理清楚、语言规范”,说明他们对所学知识已经理解了、掌握了。例如: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应用题,其解答的关键是找出题材中相等和数量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以下三个问题思考:1、题中一定的数量是什么?2、根据这个一定的数量推出两种相关联定量成什么比例关系?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推出相等的数量关系。以12 册教材31 面的例1 为例,要求学生根据对上面三个问题的思考,依次说出:汽车行驶速度一定,那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分析推理的过程,真正做到“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实践证明,通过有序的语言训练,由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其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以上我从听、看、做、想、说五个方面对如何引领学生学会学习谈了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和做法。总之,学习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是路标,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是至宝。只要我们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