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艺体生百日冲刺专题13文言文阅读之实词与虚词44925.pdf





《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艺体生百日冲刺专题13文言文阅读之实词与虚词4492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艺体生百日冲刺专题13文言文阅读之实词与虚词44925.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三篇古诗文阅读专题 1文言文阅读之实词与虚词【考点精讲】【考点精释】考点说明:2020 年在“古诗文阅读”部分所列“理解”的 5 个考点和“分析综合”的 3 个考点,主要针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规定如下: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情分析:对于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少有单独的题型,一般综合在文本的整体阅读、文句的翻译等题型中,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立足于对文本的扎实复习,以提升自己的文言阅读的能力。备考建议:1题型稳中有变。翻译题,自 2009 年一直
2、沿用至今,没有变化。2014 年起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试题有了微调,删去 2013 年及以前的信息筛选题,增设了断句题,而且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2014 年及以前均设有一道考查文言实词的单选题,至 2015 年后替换为一道文化知识题,仍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2016 年与 2015 年各题题型及其针对的考点保持一致。2017 年全国新课标卷、第 10 题仍旧是断句题。2017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出现了实词考查单选题,说明这个考点依然要重点复习。2020 年应该继续保持稳定。2“内”“外”兼顾,以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为主。选文是课本外的,但答案却能在课本内找到。断句题、翻译题,甚至分析综合
3、题,皆体现出这一特点。【典例导引】(2019 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
4、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2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
5、,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文
6、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项。“吴廷尉”“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7、A 项。“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 项。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故选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
8、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 项的解说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农家”不是影响最深远的,故选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3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
9、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
10、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答案】(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
11、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2)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点睛】参考译文: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
12、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4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
13、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
14、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不听。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
15、【知识梳理】1理解实词的含义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015 年至 2017 年,全国新课标卷没有单独设题考查此考点,但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从阅读到理解再到答题,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它,特别是翻译,更是与此密切相关。2016 年全国新课标卷翻译题第 1 小题“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只有理解句中“锡”是通假字,通“赐”,“虔”意为“恭敬”,才有可能准确通畅地翻译整个句子。2016 年全国新课标卷翻译题第 2 小题“吏部请如雍言,不报”,不少考生容易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将“不报”翻译为“没有报告”,其实句中的“报”意为“回复”,“不报”应译为“(朝廷)没有回复批准”。2
16、017 年全国新课标卷翻译题第 1 小题,“循”意为“遵守”,2017 年全国新课标卷翻译题第 2 小题,“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出现蝗灾”(或“发生蝗灾”),2018 年全国新课标卷翻译题第 1 小题,“申饬”意为“指示”。2019 年的(1)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2)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考生若没有准确理解这些词义,正确翻译就很难做到。5考试大纲中规定了考生要掌握的 120 个文言实词(见下表)。一定要在牢牢掌握这 120 个实词的基础上,领悟理解实词含义的一般方法,以求收到闻一知十的奇效。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
17、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翻译文言句子往往将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设置为得分点,其中重点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同义复词)一词多义:据境断义文言实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在词典中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而这些义项,又可以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而文中的实词,确切的含义只有一个。阅读时,应根据该词的特定语境来断定其特定的含义。(1)参照上下文意根据上下文意,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
18、、怎么说等语言环境。不但要看该词的含义在句中能否讲通,而且要看其与全段乃至全篇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否协调,前后语境是否一致。如: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句说的是孔子路过泰山脚下,听到有妇人哭于墓前,一家三代被老虎吃掉,却又不肯离开这“无苛政”之地,于是便发出感叹,且用命令语气教育自己的学生应该记住这句话,故“识”在此处的含义应是“记住”。句说的是苏轼月夜泛舟游石钟山的切身体会,游到兴起便笑着问儿子苏迈:“你明白吗?”故“识”在此处应当作“明白”“懂得”来理解。(2)依据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看它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和什么词语搭配,构成什
19、么语法关系。如: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史记)按语法结构,句中“莫之能一”,用现代汉语语序排列是“莫能一之”,“一”前面有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副词和能愿动词“能”修饰,说明“一”在句中不是数词而是动词,是“统一”的意思,“之”是它的宾语。句中“号令一出太后”,实际是“号令一出(于)太后”,“出”是动词,“一”6用在动词前便是作为副词来修饰动词“出”,是“完全,一概”之义。(3)利用互文辨义所谓互文,是指两个相同的语言结构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互文句子中位置相对应的词,含义往往相近、相同或互为补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文的这一特点来推断
20、词义。如: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五蠧)句中前后两句为互文,“去”与“息”位置相对应,含义亦相同,“去”的含义为“抛弃”,那么“息”也应作“抛弃”理解。(4)了解历史渊源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如“百姓”一词,在周秦时是“贵族”的总称,平民无姓氏,平民只能称为“黎民”。古今异义词:明词义演变规律文言文中出现的某个词语,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某个词语完全一致,但在古代与在现代的意义与用法有差异或者不相同,叫做古今异义词。特别是现代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很可能是两个单音节词。当这部分词出现在高考翻译题中时,部分考生往往容易犯望文生义、以今释古的错误。因此,在运用“据境断义”法的同时
21、,有必要掌握词义的演变规律。(1)词义扩大如“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个中国。“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2)词义缩小如“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臭”在古代泛指气味,如“乳臭未干”“铜臭”;现在形容气味难闻。(3)词义转移如“兵”,古代多指兵器,如“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现在一般指士兵。“涕”,古代指眼泪、鼻涕,如“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现在一般指鼻涕。(4)词义弱化如“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
22、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仇恨,怨恨”的意思。(6)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无贬义;现在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7)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偏义复词:扣语境,细揣摩7古汉语中有少量的双音节词,偏义复词是其中特殊的一类。这类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而在特定的语境中,其词义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不了解这类词的特点,就会产生误解。为避免误解,要紧扣语境加
23、以揣摩。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只有“异”的意义,“同”为衬字。再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出入”只有“入”的意义,“出”为衬字。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在形式上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
24、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只有“寒”的意义,“暑”为衬字;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2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文中”规定了考查的方向: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意义和用法”规定了考查内容:“意义”指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翻译,“用法”指文言虚词的词性及语法功能。高考中,文言虚词已经多年没有单独设题考查,主要是在断句和翻译题中渗透了对虚词的考查。虚词的考查范围主要是18 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除了这18 个常见文言
25、虚词外,高考也还有对其他文言虚词、兼词和复音虚词等进行考查的情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最根本的是要辨识语境,因为虚词的意义并不固定,用法也很灵活,只有结合语境,才能准确把握。除了辨识语境,考场中,还要掌握以下方法以帮助判断:(1)语法分析法同一个虚词,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之”,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词“这样”,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之”;如果处在主谓之间,则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年高 语文 备考 艺体生 百日 冲刺 专题 13 文言文 阅读 实词 虚词 4492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