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经典小说职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汪曾祺的经典小说职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汪曾祺的经典小说职业 汪曾祺在新时期的文坛异军突起,以传神的文字,胜利连接起传统中国文学的气脉,下面是学习啦我整理的汪曾祺的经典小说 职业,以供大家阅读。 汪曾祺的经典小说:职业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叫卖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高校生、中学生、小学生、小教堂的牧师,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她把“有”字切成了“一——尤”,破空而来,传
2、得很远(她的声音能传半条街)。“旧衣烂衫……找来卖……”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从今人的叫卖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恒久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板桥也许是一个镇吧,想来还不小。不过它之出名可能主因为出一种叫化风丹的东西。化风丹也许是一种药吧?这药是治什么病的?我无端地觉得这也许是治小儿惊风的。昆明这地方一年能销多少化风丹?我似乎只望见这人走来走去,叫卖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当然会有人买的,否则他叫卖干什么。这
3、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 黄昏以后,直至深夜,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蚤药!” 壁虱即臭虫。昆明的跳蚤也是真多。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 “玉麦粑粑——!” 她们都是苗家装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
4、衬着簇新的绿叶。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昆明人叫玉米为包谷,苗人叫玉麦),下一点盐,蒸熟(蒸出后粑粑上还明显地保留着拍制时的手指印痕),包在玉米的嫩皮坦克,味道芳香芳香的。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态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放的是糖精,不是糖。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
5、命名曰“西洋糕”。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迷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下肚没多少东西。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马锅头,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叫卖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假
6、如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特别简洁。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备、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作了糕点铺的小店员。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特别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留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叫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
7、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蹓,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据说这是明建文帝被逼死的地方),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洁白洁白。它总不好好走路。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总是騕騕 的。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遗忘叫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叫卖得很好听,有腔有调。若是谱出来,就是: 5 5 6—— 5 3 2 —— 椒盐 饼子 西洋 糕 放了学的孩子(他们背着书包)
8、也觉得他叫卖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 5 5 6—— 5 3 2 —— 捏着 鼻子 吹洋 号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叫卖,孩子们在他身后摹仿: “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望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偏僻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
9、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日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外婆也许炖了肉)。他妈已经先去了。伅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这孩子长得不难看,大眼睛,样子挺聪慧),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簇新。他高兴奋兴,大摇大摆地走着。突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他没有望见我,我去看一个挚友,正在倚门站着),突然大声地、清清晰楚地叫卖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记:这是三十多年前在昆明写过的一篇旧作,原稿已失去。前年和
10、去年都改写过,这一次是第三次重写了。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九日记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化。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起先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1、。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探讨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_”中参加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起先创作。80年头以后写了很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家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细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汲取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12、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化,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爱做学问,但同那些高校者不同的是,他多半沉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宠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见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
13、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丽场景。汪曾祺靠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觉,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化钻研。他一生所经验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_”、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惊慌,使读者形成了憧憬安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
14、、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当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乏累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盼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喊,
15、在于他帮助人们发觉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谛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需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见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闲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信任“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
16、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建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袱、挤压之外,好像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观赏你自己啊! 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hell
17、ip;…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似乎倾听一位性情亲善、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好玩味。如葡萄月令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获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蚰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牢固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望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
18、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就被黏住了。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似乎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探讨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顺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意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终谈
19、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代表作:人间草木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翠文谈、大淖记事、受戒、异秉等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