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疾病课件.ppt
《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疾病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疾病课件.ppt(1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疾病第1页,此课件共136页哦内容:内容:营养与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营养与高血压 营养与代谢性疾病:营养与糖尿病;营养与肥胖 营养与恶性肿瘤 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营养学基础“慢性退行性疾病(chronic degenerative disease)”、“生活方式相关疾病(lifestyle-related disease)”、可避免的因素(preventable factor)第2页,此课件共136页哦第一节第一节 营养与营养与心脑血管疾病 一、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一、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概述:概述: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在中等及大动脉血管的内膜和中层形成脂肪斑块。是心血管疾
2、病中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是目前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一类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是引起死亡的首位原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膳食结构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渐升高态势。这类疾病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目前认为除与遗传、年龄、缺乏体力活动、抽烟等因素有关外,膳食因素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合理营养及适当的饮食控制对此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作用。第3页,此课件共136页哦(一)血浆中的脂类和脂蛋白(一)血浆中的脂类和脂蛋白血浆中的脂类+载脂蛋白称为血浆脂蛋白。血浆中的脂类包括:胆固醇、胆固醇酯、甘油三酯、磷脂和
3、游离脂肪酸。脂蛋白分类:1、电泳法:分为:-脂蛋白、前-脂蛋白、-脂蛋白和乳糜微粒。第4页,此课件共136页哦2、超速离心法:分为:(1)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主要运输外源性脂类,尤其是外源性甘油三酯进入血循环。(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相当于电泳法中的前-脂蛋白。主要运输外周的胆固醇至肝脏进行代谢和排泄。(3)低密度脂蛋白(LDL):相当于电泳法中的-脂蛋白。主要含内源性胆固醇。(4)高密度脂蛋白(HDL):相当于电泳法中的-脂蛋白。主要运输外源性的胆固醇至肝脏进行代谢和排泄。第5页,此课件共136页哦(二)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和高脂蛋白血症高
4、脂血症是指血浆脂质超过正常高限。血浆脂质主要有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二者必须与载脂蛋白结合构成脂蛋白,才能在血中运输,因此高脂血症实际上就是高脂蛋白血症。WHO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六型:型又称为高乳糜微粒血症,a型称为高-脂蛋白血症,b型又称高前-脂蛋白血症,型又称阔带型,型又称高血脂症,型又称高乳糜微粒和高前-脂蛋白血症。我国以II型和型多见。第6页,此课件共136页哦(三)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三)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膳食脂肪摄入总量,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正相关。1、饱和脂肪酸对血脂的影响:(1)总的来说,使血胆固醇升高,主要是LDL-C 升高;
5、(2)不同的饱和脂肪酸对血脂的影响不一:目前认为,18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几乎不升高血胆固醇,具有升高血清胆固醇(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作用的饱和脂肪酸主要有三种:棕榈酸(C16:0)、豆蔻酸(C14:0)和月桂酸(C12:0);短链脂肪酸(C6:0C10:0)和硬脂酸(C18:0)对血胆固醇影响很小。第7页,此课件共136页哦(3)对甘油三酯的影响不一致。特别是饱和脂肪酸被碳水化物替代时更为复杂,因碳水化物可升高甘油三酯。2、单不饱和脂肪酸对血脂的影响:单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总胆固醇和LDL,主要是LDL-胆固醇,不降低HDL-胆固醇或降低很少,而亚油酸除降低LDL-胆固醇外,还降低HD
6、L-胆固醇。此外,与食用多不饱和脂肪酸相比,食用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膳食可降低对氧化作用的敏感性。第8页,此课件共136页哦例如,希腊大部分地区的膳食属于“地中海膳食”结构,其突出特点是橄榄油作为最主要的脂肪来源,而橄榄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高达80%以上,该地区人群脂肪的热比虽然高达35%40%,但心脏病及其他慢性病的发病率非常低,心脏病的发病率仅为美国的1/10。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脂肪 占总能量36的高MUFA(单不饱和脂肪酸)膳食以及脂肪占29总能量的低SFA膳食,与普通膳食比较时,使血 浆TC和LDLC分别下降55.5和7。饱合脂肪酸(SFA)和不饱合脂肪酸(USFA)第9页,此
7、课件共136页哦法国里昂膳食研究表明,含MUFA丰富的地中海式膳食,可以使各种冠心病降低50、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心性卒死减少80。MUFA可使II型 糖尿病人的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降低,因而有助于降低LDL对氧化修饰的敏感性。最近美国 膳食推荐量建议,MUFA应增加到1315。第10页,此课件共136页哦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血脂的影响: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N-6系列PUFA:LDL-C降低,HDL-C降低;N-3系列PUFA:甘油三酯降低,LDL-C降低,HDL-C升高。用亚油酸替代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可使血清中TC、LDLC水平显著降低,但是 同时可使HDLC水平降低。临床研
8、究表明:低SFA、高PUFA(1620.7总能量)的膳食使 血浆胆固醇降低17.620.0(与基础水平相比),更重要的是胆固醇的降低与心血管疾病 发病率降低(降低1634)有关。第11页,此课件共136页哦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过高的缺点:(1)易发生脂质过氧化,增加某些慢性病的危险性。体外试验发现PUFA增加LDL氧化,可能会增加心 血管疾病的危险性。(2)N-3系列PUFA过多可能抑制免疫功能。目前认为,总脂肪不应超过30能量,其中PUFA10。一些学者认为PUFA不应当超过7能量。第12页,此课件共136页哦4、反式脂肪酸对血脂的影响:反式脂肪酸是近年来对膳食脂肪酸的一个新的关注点。
9、反式脂肪酸是在油由液态转化为固态的氢化过程中产生的。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逐渐增加,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反式脂肪酸可升高血LDL-胆固醇,可能还降低HDL-胆固醇,此外,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报告反式脂肪酸及血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但也有不同的报道。总之,目前对反式脂肪酸的安全性提出了问题,多数人认为应将反式脂肪酸列为升高胆固醇的行列。但对此尚需进一步研究。美国 FDA规定:从1993年起,在食物标签上标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含量,从2006年1月起,在Nutrition Facts Panel上标明反是脂肪酸的含量。第13页,此课件共136页哦5、膳食胆固醇对
10、血脂的影响:一般认为,增加膳食胆固醇摄入可使血胆固醇浓度升高,从而使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摄入高胆固醇膳食是引起血清TC升高的主要因素(可能仅次于饱和脂肪酸),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但是膳食胆固醇诱发高TC血症的敏感性在不同的种族和人群中有差异。6、磷脂:实验证明:黄豆卵磷脂对降低血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效果。第14页,此课件共136页哦(四)膳食热能、碳水化物与动脉粥样硬化(四)膳食热能、碳水化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热能摄入过多肥胖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高胰岛素血症促进肝脏更快地合成甘油三酯。碳水化物摄入过多,一方面可引起肥胖;另一方面可直接诱发高脂血症,尤其是型高脂血症,
11、VLDL升高,TG升高。(五)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五)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未完全清楚。有些动物试验显示:动物蛋白升高血胆固醇的作用比植物蛋白明显;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食用动物性蛋白质高的地区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食用动物性蛋白质低的地区;植物蛋白,尤其是大豆蛋白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第15页,此课件共136页哦(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止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维生素E亦可降低LDL-胆固醇,升高HDL-胆固醇。维生素C也是抗氧化剂,可捕获自由基,防止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过氧化以及参与胆固醇代谢、降低
12、血胆固醇作用。此外,维生素B6、B12、叶酸缺乏可使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增加,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第16页,此课件共136页哦钙、镁、铬、钾、硒等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钾能阻止过高食盐引起的血压升高,对轻型高血压具有降压作用;钙有利尿作用有利于血压降低;镁可使外周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但钠摄入过多可使血压升高,促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第17页,此课件共136页哦(七)其它因素1、酒:大量饮酒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建议不要饮酒,反对过度饮酒。如饮酒,应限量。男性酒精摄入量不超过总能量的5%,女性不超过总能量的2.5%。孕妇、儿童和青少年不应饮酒。目前认为:经常饮酒(
13、适量)可降低冠心病的危险性,可能由于:(1)酒精可使HDL升高;(2)改善机体血糖代谢,有助于防止血凝块生成。第18页,此课件共136页哦2、茶:动物试验证明:饮茶可降低胆固醇在动脉壁的沉积,抑制血小板凝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抗血栓形成等。3、大蒜和洋葱:可使LDL-C降低,HDL-升高。4、香姑和木耳:降低血胆固醇。第19页,此课件共136页哦(八)营养防治原则(八)营养防治原则总的原则:控制总热能和总脂肪摄入,限制饱和脂肪和总的原则:控制总热能和总脂肪摄入,限制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充足的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适量的矿物质胆固醇,充足的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适量的矿物质和抗氧化营养素。和
14、抗氧化营养素。、控制总热能摄入,保持理想体重、控制总热能摄入,保持理想体重、限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限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脂肪热比25%,降低饱和脂肪酸摄入,适当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使P:M:S=1:1:1。60岁以上,饱和脂肪酸(SFA)摄入量不宜超过10%,以68%为宜(AI)。每天胆固醇摄入量应少于300mg。高脂血症患者不超过200毫克/天。第20页,此课件共136页哦、多吃植物性蛋白质,少吃甜食大豆蛋白可降血脂;应适当限制单、双糖的摄入,少吃甜食及含糖饮料。、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饮食宜清淡、少盐,少饮酒WHO: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应超过6
15、g。、适当多吃保护性食品保护性食品:大蒜、洋葱、香姑、木耳等;。第21页,此课件共136页哦二、营养与高血压二、营养与高血压概况:“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高血压发病原因复杂:遗传、精神紧张、营养因素(肥胖、高盐饮食、引酒等)第22页,此课件共136页哦(一)营养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1、盐:Na+、CI-2、钾盐:钾具有降血压作用,尤其对于高钠引起的高血压效果更明显。可能与钾能促进尿钠排泄、抑制肾素
16、释放、舒张血管、减少血栓素的产生等作用有关。3、钙:具有降低血压作用。现在已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足量的钙摄入有益于高血压的控制。4、镁:使血压下降,可能与镁能舒张血管有关。第23页,此课件共136页哦5、肥胖 肥胖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的危险因素。6、脂类:N-系列的PUFA具有降低血压作用。7、蛋白质:研究较少。8、碳水化物:略9、酒精:饮酒与血压呈J型曲线关系,少量饮酒(相当于1428克酒精)可舒张血管,使血压下降,但每天超过42克酒精可使血压显著升高。第24页,此课件共136页哦(二)原发性高血压的营养防治1、控制体重:可使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率降低2840%。2、改善膳食结构:限制钠盐、增加钾、
17、钙的摄入,适当控制脂肪摄入(总能量的25%),且SFA:MUFA:PUFA=1:1:1,增加优质蛋白质。3、限制饮酒(每日不超过25克酒精)。第25页,此课件共136页哦第二节第二节 营养代谢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一、营养与糖尿病一、营养与糖尿病概况:概况: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碳水化物、脂肪和蛋白质等代谢紊乱的一种疾病。患者以高血糖为共同主要标志,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所谓的“三多一少”为主要临床症状,且容易并发心、肾、脑、眼等部位的血管病变,从而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残疾、死亡。第26页,此课件共136页哦(一)糖尿病
18、的流行病学1、患病率:随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患病率逐渐增加,发达国家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患病率明显增加。中国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 000多万,另有近2 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一类农村明显高于四类农村。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第27页,此课件共136页哦2、糖尿病的危险因素(1)饮食因素:能量摄入多而消耗少,脂
19、肪摄入过多,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摄入过少等;(2)、生理病理因素:年龄、妊娠、感染、高血压、肥胖等。多数II型糖尿病人伴有肥胖。(3)、社会环境因素;(4)、遗传因素: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 。第28页,此课件共136页哦(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分类(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分类1、诊断标准、诊断标准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1997年公布的标准:(1)糖尿病危险人群(老人、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等)或有糖尿病症状者,空腹血糖7.0mmol/L,或任意一次血糖值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结果可疑,应作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
20、e test,OGTT)。成人空腹服75g葡萄糖,餐后2小时血糖值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2)OGTT:餐后2小时血糖值在7.811.1mmol/L为糖耐量降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3)单独空腹血糖值在6.17.0mmol/L为空腹耐糖不良。第29页,此课件共136页哦2、分类: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分型标准:(1)I 型糖尿病 胰岛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自身免疫性 急性发病;缓慢发病 特发性 I 型糖尿病,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10%,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其他任何年龄。第30页,此课
21、件共136页哦 病 因分析:是由于胰岛细胞受到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破坏,自身不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起病时血清中可存在多种自身抗体。I 型糖尿病发病时糖尿病症状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即有酮症倾向,需依靠外源胰岛素存活,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威胁生命。在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胰岛 细胞功能改善,细胞数量也有所增加,临床症状好转,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这就是所谓的蜜月期,可持续数月。过后,病情进展,仍然要靠外援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和遏制酮体生成。第31页,此课件共136页哦2 2、II II 型糖尿病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性缺乏或胰岛素分泌受损为主。II 型糖尿病,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2、,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 90%(我国占95%),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起病缓慢、隐匿,部分病人是在健康检查或 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多,或少,或正常,而分泌高 峰后移。胰岛素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在发病中占重要地位。第32页,此课件共136页哦3、其它型糖尿病 细胞功能基因缺陷 胰岛素作用的基因异常 胰腺外分泌疾病 内分泌疫病 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的糖尿病 感染: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等 非常见的免疫介导的糖尿病 并有糖尿病的其它遗传综合征 第33页,此课件共136页哦(三)营养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1、能量 能量摄入过多肥胖产生胰岛素抵抗。2、碳水化物关于“血糖指
23、数”,多称为“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血糖生成指数最初是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营养学教授David Jenkins)提出的,他在治疗糖尿病病人时发现:含等量碳水化物的不同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不同,从而对传统的“食品交换份法”的理论提出了挑战,经过大量实验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许多淀粉食物都能够快速消化吸收,并不是普遍认为的缓慢消化吸收。第34页,此课件共136页哦第二,大多数含糖食品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迅速升高血糖,所引起的血糖反应甚至低于普通食品。第三,一样的食物不同的加工方法可有不同的血糖反应。在1998年,血糖生成指数的概念才得到了FAO/WHO专家
24、委员会的承认。第35页,此课件共136页哦血糖生成指数(GI)=摄入含50克碳水化物试验食物后2小时内血糖应答曲线下得面积/摄入等量葡萄糖(50克)后2小时内血糖应答曲线下面积 100 注意事项:(1)选择1015名健康志愿者,第一天晚餐后禁食,第二天早晨给每人准备好一份烹调好得食物,必须使碳水合物的含量为50克。(2)测定空腹、餐后5分、15分、30分、45分、60分、90分、120分的血糖值,实验期间禁食且不能运动。第36页,此课件共136页哦根据GI不同,将食物分为:高GI食物:GI70中GI食物:GI在5669之间低GI食物:GI55第37页,此课件共136页哦3、脂肪 摄入过多脂肪肥
25、胖胰岛素抵抗或糖尿病4、蛋白质 尚未确定与糖尿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5、矿物质和维生素 除对糖尿病有保护作用以外,其他研究不多。第38页,此课件共136页哦(四)糖尿病的营养防治1、营养治疗目标 总目标是帮助患者制定营养计划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而达到并保持较好的代谢控制,减少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增进一般健康状况。2、营养治疗的原则(1)能量:合理控制总能量摄入,以维持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2)碳水化物:适当控制碳水化物的摄入,以占总热能的50%60%为宜,一般成年患者碳水化物的摄入量为200350克/天。开始时应严格控制碳水化物的摄入(200克/天),以后随着病情改善,可适当增加摄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营养 健康 疾病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