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分离纯化与培养.ppt
《接种分离纯化与培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种分离纯化与培养.ppt(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接种分离纯化与培养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60页遗传(遗传(heredity):上一代生物将自身的一整套遗传基因稳定地传上一代生物将自身的一整套遗传基因稳定地传递给下一代的特性递给下一代的特性。变异(变异(variation):):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发生遗传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发生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稳定,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稳定,具有可遗传性具有可遗传性。遗传与变异遗传与变异遗传保证了微生物种的相对稳定性、种的存在和延续,遗传保证了微生物种的相对稳定性、种的存在和延续,而变异则推动了种的进化和发展。而变异则推动了种的进化和发展。现在学习
2、的是第2页,共60页遗传型和表型遗传型和表型遗传型(遗传型(genotype)表型表型(phenotype)某一生物体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某一生物体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总和基因的总和,又称为基因型。又称为基因型。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特性的总和。表型的实现是由生物体的表型的实现是由生物体的遗传型遗传型和和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共同作共同作用的结果。用的结果。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60页一、微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1.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除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
3、A外,其余均为DNA。2.除少数病毒的DNA为单链外,绝大多数微生物的DNA是双链的双螺旋结构。DNA存在于染色体与质粒上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60页 (一)染色体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主要携带者,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组蛋白组成。不论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它们的大部分DNA都集中在细胞核或核区(核质体)中。但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有核膜包裹,形态固定的真核,核内DNA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见的核染色体;而原核细胞只有无核膜包裹的呈松散状态存在的核区,其中的DNA呈环状双链结构,不能与任何蛋白质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60页 相结合。不论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核还是原核微生物细胞的
4、核区都是该微生物遗传信息的大本营和信息库,因此被称为核基因组、核染色体组或简称基因组。再从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来看,不同的微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差别很大,真核微生物常有较多的染色体,如酵母菌属中有的种有17条之多,而原核微生物中常只有一条裸露的环状DNA大分子核酸,即一条染色体。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60页 基因是生物体内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基本单元,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基因的实质是一条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分子片段。染色体是由众多基因所构成的。每个基因大体在1 0001 500bp的范围,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7105。有关基
5、因的概念和种类是遗传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迅速的热点之一。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60页二、质粒(二、质粒(Plasmid)1)质粒为质粒为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2)例如:例如:耐药因子、细菌素及性菌毛基本均耐药因子、细菌素及性菌毛基本均编码在质粒上。编码在质粒上。3)质粒能进行独立复制,失去质粒的细菌仍质粒能进行独立复制,失去质粒的细菌仍能正常存活。能正常存活。4)质粒可通过接合(质粒可通过接合(conjugation)或转化作)或转化作用(用(t
6、ransformation)等将有关性状传递给)等将有关性状传递给另一细菌。另一细菌。5)人工改造的质粒可作为基因工程载体。)人工改造的质粒可作为基因工程载体。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60页二、突变二、突变突变指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基因突突变指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基因突变(又称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变(又称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基因突变(genemutation):是指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涉及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置换、缺失或插入,因其发生的范围很小,所以又称点突变(pointmutation)。染色体畸变
7、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aberration):是指染色体较大范围内结构的变化,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以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化。1.突变突变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60页同种碱基的置换同种碱基的置换不同种碱基的置换不同种碱基的置换只涉及只涉及1对对碱基被另碱基被另1对碱基所对碱基所置换置换1个或少数几个碱基对的插入或个或少数几个碱基对的插入或缺失,使该部位后面遗传密码缺失,使该部位后面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并进一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突变。步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突变。遗传物质在染色体水平发遗传物质在染色体水平发生较大范围的变化生较大范围的变化DNA分分子
8、中子中1对对或少数或少数几对碱几对碱基的突基的突变变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60页 2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也称点突变,指的是染色体局部点位内的变化,涉及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增加、减少或替换。(1)碱基置换 在DNA链上的碱基序列中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代替的现象称为置换。碱基置换分为两种类型:一类称为转换,是指DNA链中嘌呤与嘌呤(A与G)之间或嘧啶与嘧啶(T与C)之间发生互换;另一类为颠换,是指DAN链中一个嘌呤被一个嘧啶或一个嘧啶被一个嘌呤所替换。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60页 (2)移码突变 在DNA序列中由于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而使其后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移动,进而引起
9、转录和翻译错误的突变叫移码突变(图6-4)。由移码突变所产生的突变株,称为移码突变株。移码突变只属于DNA分子的微小损伤,其结果只涉及有关基因中突变点后面的遗传密码阅读框架发生错误。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60页 3.突变型的类型 表型是指具有一定遗传型的生物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生长发育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基因突变的类型很多,从筛选菌株的实用目的出发,按突变体表型特征的不同,可把突变分成以下几种类型。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60页 (1)形态突变型 形态突变型是指由突变引起的个体形态或菌落形态的变异。如细菌的鞭毛、芽孢或荚膜的有无,霉菌或放线菌的孢子有无或颜色变化,菌
10、落的大小,菌落表面的光滑、粗糙,以及噬菌斑的大小或清晰度等的突变。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60页 (2)营养缺陷型 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因而无法再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只能在补充了相应生长因子的补充培养基上或在含有天然营养物质的完全培养基上才能生长的变异类型,称为营养缺陷型。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和工业微生物育种等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应用。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60页 (3)抗性突变型 指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对某种化学药物、致死物理因素或噬菌体具有抗性的变异类型。根据其抵抗的对象可分为抗药性突变型、抗
11、紫外线突变型或抗噬菌体突变型等。它们十分常见且极易分离,一般只需要在含抑制生长浓度的某药物、相应的物理因素或在相应噬菌体平板上涂上大量的敏感细胞群体,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即可获得。抗性突变型在遗传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十分有用,它常作为选择性标记菌株。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60页 (4)致死突变型 致死突变型是指由于基因突变而造成菌体死亡的突变类型。通常可分为显性致死和隐性致死,杂合状态的显性致死和纯合状态的隐性致死都会导致个体的死亡。在单倍体生物中两种类型都会引起个体的死亡。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60页 (5)条件致死突变型 突变后的菌体在某种条件下可以正常地生长、繁殖并呈现其固有的表型,而在另
12、一种条件下则发生死亡,这种突变型称为条件致死突变型。温度敏感突变型是最典型的条件致死突变型。有些菌体发生突变后对温度变得敏感了,在较窄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存活,超出此温度范围则死亡。其原因是突变使某些重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以致会在某特定温度下具有的功能,而在另一温度下则无此功能。如有些大肠杆菌突变菌株能在37 下生长,但不能在42 下生长;噬菌体T4的几个突变株在25 下有感染力,而在37 下则失去感染力。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60页 (6)产量突变型 通过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在代谢产物产量上明显有别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称为产量突变型。若产量显著高于原始菌株的称为正变株;而把产量显著低于原始
13、菌株的称为负变株。筛选高产正变株的工作对生产实践极为重要,但由于产量高低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因此在育种实践上,只有把诱变育种与重组育种和遗传工程育种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60页4.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的特点自发性自发性菌种衰退的根本原因不对应性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突变的原因无关系稀有性稀有性自发突变几率低(10-610-10)突变率:突变率:每一个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每一个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某一单位群体在每一世代中产生突变株的数目)(某一单位群体在每一世代中产生突变株的数目)独立性独立性某基因的突变率不受它种基
14、因突变率的影响可诱变性可诱变性自发突变的频率可因诱变剂的影响而提高(10-310-6)稳定性稳定性基因突变后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逆性可逆性野生型菌株某一性状可发生正向突变,也可发生反向的回复突变。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60页基因重组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将两个不同性状个体的基因通过一定的方式转移到一起,并发生重新组合,产生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或遗传重组。重组重组:遗传物质在分子水平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交换;杂交杂交:在细胞水平细胞水平上遗传物质的交换.杂交必然包含着重组,但重组不仅限于杂交这一形式。4、基因重组、基因重
15、组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60页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类型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类型 4种形式:种形式:1)转化)转化 2)转导)转导 3)接合)接合 4)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融合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60页四、菌种的选育一、菌种的自然选育二、诱变育种三、原生质体融合四、基因工程育种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60页一、菌种的自然选育利用自发突变进行的育种工作 1.从生产中选育从生产中选育 2.定向培育优良品种定向培育优良品种 一般指用特定因素长期处理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地对它们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积累并选择相应的自发突变株的目的。例:卡介苗(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的减毒活菌苗)特点:选育时间长,工作量大,
16、无方向性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60页二、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60页诱变育种中的几个原则诱变育种中的几个原则 指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群体细胞,促进其突变率显著提指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群体细胞,促进其突变率显著提高,然后设法从中选取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高,然后设法从中选取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2个主要环节:个主要环节:诱变(随机)诱变(随机)选用合适的诱变剂和诱变剂量处理大量均匀、分选用合适的诱变剂和诱变剂量处理大量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以引起绝大多数细胞致死的同散的微生物细胞,以引起绝大多数细胞致死的同时,使存活个体中的突变频率大大
17、提高。时,使存活个体中的突变频率大大提高。筛选(定向)筛选(定向)设计有效的筛选方法,将少量正变株中的优良菌株设计有效的筛选方法,将少量正变株中的优良菌株挑选出来。挑选出来。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60页1.出发菌株(出发菌株(original strain)出发菌株出发菌株指用于诱变育种的起始菌株。指用于诱变育种的起始菌株。具有有利性状(如高产、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粗放、具有有利性状(如高产、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粗放、标记明显等);标记明显等);对诱变剂敏感对诱变剂敏感野生型菌株;野生型菌株;从生产中选育的自发突变菌株;从生产中选育的自发突变菌株;诱变获得的高产菌株诱变获得的高产菌株出发菌株
18、的选择标准:出发菌株的选择标准:出发菌株的来源:出发菌株的来源: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60页2.菌悬液的制备菌悬液的制备(1)选用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选用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均匀、分散)(均匀、分散)目的:目的:使每个细胞能均匀接触诱变剂;使每个细胞能均匀接触诱变剂;减少表型延迟现象(诱变后性状的分离及退化现象)减少表型延迟现象(诱变后性状的分离及退化现象)(2)同步培养同步培养(生理状态一致)(生理状态一致)(3)菌龄:对诱变剂最敏感时期菌龄:对诱变剂最敏感时期 营养细胞:对数期营养细胞:对数期 孢子或芽孢:萌发前期孢子或芽孢:萌发前期(4)(4)菌悬液的制备方法菌悬液的制备方法 物理诱变:
19、生理盐水配制物理诱变:生理盐水配制 化学诱变:缓冲液配制化学诱变:缓冲液配制(5)菌悬液的浓度菌悬液的浓度 酵母菌,霉菌的孢子:酵母菌,霉菌的孢子:10106 6个个/mL/mL 细菌,放线菌孢子:细菌,放线菌孢子:10108 8个个/mL/mL 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60页3.诱变剂的选择及处理方法诱变剂的选择及处理方法(1)诱变剂的选择(诱变剂的选择(高效,简便高效,简便)物理诱变剂:物理诱变剂:频度低、大损伤,难修复,且操作简便;频度低、大损伤,难修复,且操作简便;化学诱变剂:化学诱变剂:频度高,点突变,易回复突变,操作麻烦。频度高,点突变,易回复突变,操作麻烦。(NTG超诱变剂)超诱
20、变剂)UV是最常用的一种诱变剂是最常用的一种诱变剂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60页(2)剂量的选择剂量的选择 突变率随剂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到达一定程度后,再提高剂突变率随剂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到达一定程度后,再提高剂量量,反而会使突变率下降。反而会使突变率下降。正变较多出现在偏低剂量中,而负变较多出现在偏高剂量中。正变较多出现在偏低剂量中,而负变较多出现在偏高剂量中。在产量变异工作中,常采用相对杀菌率为在产量变异工作中,常采用相对杀菌率为7075%,甚至甚至3070%的剂量的剂量。UV的剂量:固定UV功率和照射距离,以照射时间长短来确定剂量多少。最适剂量:最适剂量:在提高突变率的基础上,既能扩大变
21、异幅度,在提高突变率的基础上,既能扩大变异幅度,又能使变异向正突变范围移动的剂量。又能使变异向正突变范围移动的剂量。常以杀菌率来表示相对剂量(剂量-存活率曲线)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60页(3)诱变处理方法诱变处理方法单因素处理或多因素的复合处理:单因素处理或多因素的复合处理:同一诱变剂的重复使用;同一诱变剂的重复使用;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先后使用;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先后使用;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同时使用.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60页4.中间培养(中间培养(CM,培养过夜),培养过夜)目的:目的:克服表型延迟克服表型延迟表型延迟表型延迟(phenotypiclag):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接种 分离 纯化 培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