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固定化酶 (2)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固定化酶 (2)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固定化酶 (2)课件.ppt(1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固定化酶第1页,此课件共127页哦酶催化反应动力学也称酶促反应动力学(kinetics of enzyme-catalyzed reactions),是研究酶促反应速度以及影响此速度的各种因素的科学。在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酶的作用机制时,需要酶促反应动力学提供相关的实验证据;为了找到最最有有利利的的反反应应条条件件从而提提高高酶酶催催化化反反应应的的效效率率以及了了解解酶在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和某些药物的作作用用机机制制等,也需要我们掌握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相关规律。因此,对于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相当的实践价值。第2页,此课件共127页哦酶促反应动力学以
2、化学动力学为基础,通过对酶促反应速度的测定来讨论诸如底底物物浓浓度度、抑抑制制剂剂、温度、温度、pH和激活剂等因素和激活剂等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酶的动力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重重 要要第3页,此课件共127页哦温度、pH及激活剂都会对酶促反应速度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酶促反应不但需要最适温度和最适pH,还要选择合适的激活剂。而且在研究酶促反应速度以及测定酶的活力时,都应选择相关酶的最适反应条件。第4页,此课件共127页哦3.1酶催化反应速度如果我们以产物生成量(或底物减少量)来对反应时间作图,便可以得到如图3-1所示的曲线图。第5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图3-1 酶促反应的速度曲线该曲线的斜率
3、表示单位时间内产物生成量的变化,因此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就是相应横坐标上时间点的反应速度。从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出在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斜率几乎不变,然而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曲线逐渐变平坦,相应的斜率也渐渐减小,反应速度逐渐降低,显然这时测得的反应速度不能代表真实的酶活力。第6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引起酶促反应速度随反应时间延长而降低的原因很多,如底物浓度的降低、产物浓度增加从而加速了逆反应的进行、产物对酶的抑制或激活作用以及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引起酶本身部分分子失活等等。因此在测定酶活力时,应测定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从而避免上述各种复杂因素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由于反应初速度与酶量呈线性关系,因因此此可
4、可以以用用测测定定反反应应初初速速度度的的方方法法来来测测定定相相关关制制剂中酶的含量。剂中酶的含量。第7页,此课件共127页哦酶活力测定时需注意:1 选择反应的最适温度,根据不同的底物和缓冲液选择反应的最适pH。2 速度要快,取反应的初速度3 底物浓度要足够大(一般在10Km以上)使酶被底物饱和,以充分反应待测酶的活力第8页,此课件共127页哦测定酶活力的基本原理酶蛋白的含量很低,很难直接测定其蛋白质的含量,且常与其他各种蛋白质混合存在,将其提纯耗时费力。故不能直接用重量或体积等指标来衡量。测定产物增加量测定产物增加量测定底物减少量测定底物减少量第9页,此课件共127页哦测定酶活力常用的方法
5、:分光光度法(spectrophotometry)利用底物和产物再紫外或可见光部分的光吸收的不同,选择某一适当的波长,测定反应过程中反应进行的情况荧光法(fluorometry)根据酶促反应的底物或产物的荧光性质的差别来进行酶活力的测定同位素法(isotope method)放射性同位素的底物在经酶作用后所得到的产物,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分离,从而只需测定产物的脉冲数即可换算出酶的活力单位电化学方法(electrochemical method)其他方法:如旋光法、量气法、量热法和层析法等第10页,此课件共127页哦3.2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中间络合物学说中
6、间络合物学说中间络合物学说也称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最早是由Henri和Wurtz两位科学家提出的。在1903年,Henri在用蔗糖酶水解蔗糖实验研究化学反应中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时发现,当酶浓度不变时,可以测出一系列不同底物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度,以该反应速度对底物浓度作图,可得到如图3-2所示的曲线。第11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图3-2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第12页,此课件共127页哦从该曲线图可以看出,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呈正比关系,反应表现为一级反应。然而随着底物浓度的不断增加,反应速度不再按正比升高,此时反应表现为混合级反应。当底物浓度达到相当高时,底
7、物浓度对反应速度影响逐渐变小,最后反应速度几乎与底物浓度无关,这时反应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反应表现为零级反应。第13页,此课件共127页哦根据这一实验结果,Henri和Wurtz提出了酶促化学反应的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该学说认为:当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时,酶(E)首先需要和底物(S)结合生成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即中间复合物(ES),然后再生成产物(P),同时释放出酶。该学说可以用下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表示:S+E ES P+E第14页,此课件共127页哦我们根据中间络合物学说很容易解释图3-2所示的实验曲线,在酶浓度恒定这一前提条件下,当底物浓度很小时酶还未被底物所饱和,这时反应速度取决
8、于底物浓度并与之成正比。随着底物浓度不断增大,根据质量作用定律,中间复合物ES生成也不断增多,而反应速度取决于ES的浓度,故反应速度也随之增高但此时二者不再成正比关系。第15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当底物浓度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时,溶液中的酶已经全部被底物所饱和,此时溶液中再也没有多余的酶,虽增加底物浓度也不会有更多的中间复合物ES生成,因此酶促反应速度变得与底物浓度无关,而且反应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当我们以底物浓度S对反应速度v作图时,就形成一条双曲线。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只只有有酶酶促促催催化化反反应应才才会会有有这这种种饱饱和和现现象象,而与此相反,非催化反应则不会出现这种饱和现象
9、。第16页,此课件共127页哦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米氏方程)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两位科学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酶促反应的中间络合物学说,推导出一个数学方程式,用来表示底物浓度与酶反应速度之间的量化关系,通常把这个数学方程式称为米氏方程:其中Km称为米氏常数 第17页,此课件共127页哦米氏常数的含义Km值就代表着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第18页,此课件共127页哦米氏常数的应用价值Km是酶的一个特征性常数:也就是说Km的大小只与酶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Km值还可以用于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Km值最小的底物往往被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或天
10、然底物。Km可以作为酶和底物结合紧密程度的个度量指标,用来表示酶与底物结合的亲和力大小。已知某个酶的Km值,就可以计算出在某一底物浓度条件下,其反应速度相当于Vmax的百分比。Km值还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具体条件下某一代谢反应的方向和途径,只有Km值小的酶促反应才会在竞争中占优势。第19页,此课件共127页哦3.3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由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凡可使酶蛋白变性而引起酶活力丧失的作用都称为失活作用(inactivation)。如果由于酶必需基团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但酶并未发生变性,而引起酶活力降低或丧失的作用则称为抑制作用(inhibition)。导致酶发
11、生抑制作用的物质称为抑制剂(inhibitor)。第20页,此课件共127页哦由于抑制作用与变性作用从本质而言是不同的,因此与变性剂对酶的变性作用无选择性不同的是,抑制剂对酶的抑制作用是有选择性的,即一种抑制剂只能使某一种酶或对某一类酶产生抑制作用。第21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对酶抑制作用的探讨是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酶的催化机制以及阐明机体代谢途径的基本手段,也可以为医药产业中设计新药物和农业生产中设计新农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这个角度而言,对酶抑制作用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突出的实践价值。第22页,此课件共127页哦3.3.1抑制作用的类型抑制作用的类型根据抑制剂与酶的作用
12、方式的区别以及抑制作用是否可逆,我们可以将抑制作用分为两大类,即:不可逆的抑制作用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可逆的抑制作用。可逆的抑制作用。第23页,此课件共127页哦3.3.1.1 不可逆的抑制作用不可逆的抑制作用由于抑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而引起酶活力降低或丧失,因此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去除抑制剂而使酶复活,这种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我们称之为不可逆抑制。此时被抑制的酶分子受到抑制剂对其不同程度的化学修饰,因此不可逆抑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酶的修饰抑制。第24页,此课件共127页哦不可逆抑制剂 通常把不可逆抑制剂分为两种类型,即非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和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第25页,此课件
13、共127页哦非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 主要包括以下六大类:a)有机磷化合物b)有机汞、有机砷化合物:抑制含巯基的酶。c)重金属盐:能使酶蛋白变性而失活。d)烷化剂:与酶必需基团中的巯基、氨基、羧基、咪唑基和硫醚基等结合,从而抑制酶活性。e)硫化物、氰化物和CO:这类物质能通过与酶中金属离子形成较为稳定络合物的形式,来抑制酶的活性。f)青霉素(Penicillin):青霉素可通过与糖肽转肽酶活性部位丝氨酸羟基共价结合的方式,使糖肽转肽酶失活,导致细菌细胞壁合成受阻,从而损害细菌生长。第26页,此课件共127页哦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 可以分为Ks型和Kat型两大类。a)Ks型不可逆抑制剂:具有与底物相类
14、似的结构b)Kat型不可逆抑制剂:该类抑制剂不但具有与天然底物相类似的结构,而且抑制剂本身也是酶的底物,这类不可逆抑制剂的特点是专一性极高,因此也被称为自杀性底物(suicide substrate)。第27页,此课件共127页哦3.3.1.2 可逆的抑制作用可逆的抑制作用由于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的形式结合而引起酶活力降低或丧失,但是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的,我们称之为可逆抑制(reversible inhibition)。第28页,此课件共127页哦根据可逆抑制剂与底物的关系,我们将可逆抑制作用分为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是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
15、性抑制。第29页,此课件共127页哦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是最常见的一种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剂(I)与底物(S)竞争酶(E)的同一结合部位,因此抑制剂的存在直接影响底物与酶的正常结合。这是由于酶的活性部位不能同时既与底物结合又与抑制剂结合,所以在底物和抑制剂之间会产生竞争,从而形成一定的平衡关系。第30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对于绝大多数竞争性抑制剂而言,其结构与底物结构十分类似,因此也能与酶的活性部位结合形成可逆的酶-抑制剂复合物EI,但酶-抑制剂复合物EI不能分解成产物P,导致相应的酶促反应速度下降。其抑制程度取决于底物和抑制剂的相对浓度,可以通
16、过增加底物浓度的方法来解除这种抑制作用。这类抑制最典型的例子是丙二酸和戊二酸竞争与琥珀酸脱氢酶结合,但不能催化脱氢反应。第31页,此课件共127页哦非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这类抑制作用的特点是底物(S)和抑制剂(I)可以同时与酶(E)结合,两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但是在酶与抑制剂结合后,还可以进一步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ESI;酶与底物结合后,也可以进一步与抑制剂结合形成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ESI。但是这种中间的三元复合物,即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ESI不能进一步分解产生产物,因此相应的酶促反应速度下降。第32页,此课件共
17、127页哦由于这类抑制剂与酶活性部位以外的基团相结合,因此其结构与底物结构并无相似之处,而且不能用增加底物浓度的方法来解除这种抑制作用,故称非竞争性抑制。这类抑制最典型的例子是亮氨酸是精氨酸酶的一种非竞争性抑制剂。还有某些重金属离子如Ag+、Cu2+、Hg2+、Pb2+等对酶的抑制作用也属于这一类。第33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 inhibition):这类抑制作用的特点是只有在酶(E)与底物(S)结合后,才能与抑制剂(I)结合,形成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ESI,与非竞争性抑制相似,这种中间的三元复合物,即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ESI不能进一步分解产生产物
18、,因此相应的酶促反应速度下降。第34页,此课件共127页哦这种抑制作用在单底物反应中比较少见,而常见于多底物反应中。目前已经证明,肼类化合物对胃蛋白酶的抑制作用、氰化物对芳香硫酸酯酶的抑制作用、L-Phe和L-同型精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对碱性磷酸酶的抑制作用都属于反竞争性抑制。第35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图3-3酶与底物或抑制剂结合的中间物第36页,此课件共127页哦第37页,此课件共127页哦3.3.2可逆抑制作用和不可逆抑制作用的鉴别可逆抑制作用和不可逆抑制作用的鉴别鉴别可逆抑制作用和不可逆抑制作用,除了用透析、超滤和凝胶过滤等物理方法能否除去抑制剂来判断外,还可采用化学动力学的方法来区分。第
19、38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图3-4 可逆抑制剂与不可逆抑制剂的区别(一)曲线1,无抑制剂;曲线2,不可逆抑制剂;曲线3,可逆抑制剂第39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在测定酶活力的系统中加入一定量的抑制剂,然后测定不同酶浓度条件下的酶促反应初速度,以酶促反应应初初速速度度对对酶酶浓浓度度作作图。在测定酶活力的系统中不加抑制剂时,以酶促反应初速度对酶浓度作图得到如图3-4曲线1所示的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当测定酶活力的系统中加入一定量的不可逆抑制剂时,由于抑制剂会使一定量的酶失活,因此只有加入的酶量大于不可逆抑制剂的量时,才表现出酶活力。第40页,此课件共127页哦以酶促反应初速度对酶浓度作图得到如图3-
20、4曲线2所示的一条与曲线1平行的相交于横坐标正侧的直线,所以不可逆抑制剂的作用相当于把原点向右移动;当测定酶活力的系统中加入一定量的可逆抑制剂时,由于抑制剂的量是恒定的,因此以酶促反应初速度对酶浓度作图得到如图3-4曲线3所示的一条通过原点,但斜率较低于曲线1的直线。第41页,此课件共127页哦3.3.3可逆抑制作用动力学可逆抑制作用动力学对于可逆抑制剂与酶结合后产生的抑制作用,可以根据米氏学说基本原理加以推导,来定量说明可逆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下面着重讨论三种类型可逆抑制作用的化学动力学。第42页,此课件共127页哦3.3.3.1 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在竞争性抑制中,底物(S)或抑制
21、剂(I)与酶(E)的结合都是可逆的,因此存在着如下的化学平衡式:第43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在加入竞争性抑制剂后,Vmax不变,Km变大,KmKm,而且Km随抑制剂浓度I的增加而增加。抑制分数与抑制剂浓度I成正比,而与成反应物浓度S反比。双倒数作图所得直线相交于纵轴,这就是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第44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图3-5 竞争性抑制曲线第45页,此课件共127页哦3.3.3.2 非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在非竞争性抑制中,抑制剂(I)与酶(E)或酶-底物复合物(ES)以及底物(S)与酶-抑制剂复合物(EI)的结合都是可逆的,因此存在着如下的化学平衡式:第46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在加入
22、非竞争性抑制剂后,Km值不变,Vmax变小,而且Km=Km,Vmax随I的增加而减小。抑制分数与抑制剂浓度I成正比,而与底物浓度S无关,即I不变时,任何S的抑制分数是一个常数。双倒数作图所得直线相交于横轴,这是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第47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图3-6 非竞争性抑制曲线第48页,此课件共127页哦3.3.3.3 反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的特点是,酶(E)必须先与底物(S)结合,然后才与抑制剂(I)结合,即抑制剂(I)与酶-底物复合物(ES)的结合是可逆的,因此存在着如下的化学平衡式:第49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在加入反竞争性抑制剂后,Km及Vmax都变小,而且Km
23、Km,VmaxVmax,即表观Km及表观Vmax,都随I的增加而减小。抑制分数既与抑制剂浓度I成正比,也与底物浓度S成正比。双倒数作图为一组平行线,这是反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第50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图3-7 反竞争性抑制曲线第51页,此课件共127页哦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我们现将无抑制剂和有抑制剂等不同情况下的米氏方程和Vmax及Km的变化总结归纳在表3-1中。第52页,此课件共127页哦为了便于比较三种抑制类型的区别,我们可以用Dixon作图法求Ki,只要以抑制剂浓度I为横坐标,以酶促反应速度的倒数1/v为纵坐标,采用一个以上的底物浓度S,然后给出不同S时的直线,再由这些直线的交点即可
24、以得到Ki,如图3-8所示。第53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图3-8 Dixon作图法求Ki(S2S1)A.非竞争性抑制 B.竞争性抑制 C.反竞争性抑制第54页,此课件共127页哦3.4 其它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其它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其它各种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pH和激活剂等。第55页,此课件共127页哦3.4.1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和绝大多数化学反应一样,酶促化学反应速度也和温度密切相关。温度对酶促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当温度升高时,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反应速度加快,这种影响可以用反应的温度系数来衡量。第56页,此课件
25、共127页哦所谓反应的温度系数是指反应温度提高10,其反应速度与原来反应速度之比,通常用Q10来表示。对大多数酶而言,酶促化学反应的温度系数Q10多为2,即温度每升高10,酶促化学反应速度为原反应速度的2倍。其二是由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因此随着温度逐渐升高,酶蛋白会因逐渐变性而失活从而导致酶促化学反应速度下降。第57页,此课件共127页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某种酶促化学反应,然后将所测得的酶促反应速度相对于温度来作图,即可得到如图3-9所示的钟罩形曲线。从该曲线我们可以看出,在较低的温度范围内,酶促化学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在超过一定温度后,酶促化学反应速度不见上升反而下降,因此只有在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固定化酶 2课件 催化 反应 动力学 固定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