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结构的解析.ppt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结构的解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结构的解析.ppt(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结构的解析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39页一、缘起学生数学学习中思维的自然结构可以理解为:学生为完成某学习任务,通过感知以及固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完成这一任务所需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空间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所自然形成的一种思维结构。学生数学学习中思维的加工结构可以理解为:完成这一任务的应然结构,即期望学生所形成的思维结构。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39页 在教学中,低年级小学生利用思维的自然结构确定的算法却遭到了教师的否定,往往被认为是错误的。事实上,学生的这种自然结构从构成要素来看,它与教师期望的加工结构(标准算法)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先后顺序不同罢了。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39
2、页案例1:?37个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39页本题的用意是:已知总量为已知总量为7,7,其中一个部分量为其中一个部分量为3 3,求另一个部分量是,求另一个部分量是多少。多少。教师期望学生用减法计算,列式为教师期望学生用减法计算,列式为:7-3=47-3=4而学生往往列出的算式为而学生往往列出的算式为:4+3=74+3=7学生把减法算式却写成了加法算式。学生把减法算式却写成了加法算式。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39页案例2:树上有一些鸟,飞走了树上有一些鸟,飞走了6 6只,还剩只,还剩9 9只,树上原来只,树上原来有多少只天鸟有多少只天鸟?本题的意思是知道了本题的意思是知道了“飞走飞走”和和“还剩还
3、剩”这两个这两个部分量,求总量是多少。部分量,求总量是多少。教师期望学生用加法教师期望学生用加法“6+9=15”6+9=15”计算,计算,可许多学生又偏偏列出减法算式可许多学生又偏偏列出减法算式“15-6=9”“15-6=9”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39页我们发现:当问及学生答案时,学生往往能够说出题目的正确答案。通过这两则案例的回顾,可见低龄儿童在数学学习中思维所容易形成的自然结构,往往与教师期望的加工结构不同。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39页 二、问题的提出1.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2.这个现象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儿童的某种认知规律?3.当学生这样列式计算时,教师到底应当判错还是判对呢?现
4、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39页三、小学生思维的结构解析我们可以认为: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感知;第二是加工;第三是输出。输出受到感知和加工的影响,那么其中问题一定与感知和加工这两个阶段有关。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39页以上两则案例的共同特点是:以上两则案例的共同特点是:学生写出来的算式中数的顺序与题目中阅读到信息的顺学生写出来的算式中数的顺序与题目中阅读到信息的顺序是一致的。序是一致的。在第一个问题中,学生感知到的信息首先是在第一个问题中,学生感知到的信息首先是“空篮子空篮子”,第二是,第二是“3个个”,第三是,第三是“7”个,它们的关系应该个,它们的关系应该是前二者的和等于第三者。
5、是前二者的和等于第三者。即通过感知,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思维结构是:即通过感知,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思维结构是:“口口+3=7”由于数字相对简单,学生可以轻易算出由于数字相对简单,学生可以轻易算出“口口”中是中是“4个个”,因此头脑中就不再进行其他加工活动了,因此头脑中就不再进行其他加工活动了,按照这个顺序直接就写出算式:按照这个顺序直接就写出算式:“4+3=7”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39页第二个问题也类似,学生按照阅读顺序感知到信息的顺序是“原有飞走还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第一个减去第二个等于第三个,相应的思维结构应是:“口6=9”按照这种顺序直接列出算式就是:“156=9”现在学习的是第11
6、页,共39页 我们知道:人的阅读顺序通常是“从左向右,从上向下”。因此,输入到头脑中的信息也是有顺序的。这些信息和相应的顺序就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思维结构。其实,头脑对信息的加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根据需要对这样的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头脑加工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感知到的这种自然的思维结构就会对输出产生更大的影响。根据这样的分析,两则案例中学生所列算式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39页如果我们把学生感知到的:“口+3=7”和“口6=9”称为思维的“自然结构”,那么,教师所期望的“73=口”和“6+9=口”就叫做思维的“加工结构”。正是这两种结构中顺序的
7、不一致才导致了产生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39页 小学低龄儿童认知过程中思维的自然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受到儿童当时固有的知识和经验空间的影响。儿童思维的自然结构往往与期望的加工结构是不同的,辨别其是否正确的主要依据应该是是否违背数学中的客观规律。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39页例如,对于“115 X 31”这样的两位数乘法。算法有:(教师)竖式标准算法(其依据的是乘法的意义或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把“31个115相加”变为“1个115和30个115相加”,先算出“1个115”的结果,再算出“30个115”相加的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39页(学生
8、的)算法:(与教师的算法不同,由于学生已经熟悉了乘法的意义:相同加数的和以及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竖式,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自然结构,即先算出“30个115”,相加的结果,然后与“1个115”,相加)(注意!在课堂上,这种算法遭到了教师的否定,被认为是错误的。)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39页(学生的)高位算法。学生利用自然结构所做出的结果往往会遭到教师的否定,被判定为“错误”。这样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能会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讨论这种自然结构正误的辨别标准的问题(以及铺地锦)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39页四、“错误”的合理性分析 这两种结构之间的差异往
9、往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前面案例中反映出这两种结构在“信息”内容方面其实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构成方式或者排列顺序上不一致。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重点放在自然结构与加工结构之间的对比和转换方面,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教师不仅要了解思维的加工结构,更应当了解学生可能形成的自然结构。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39页 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欲减却加,欲加又减”的现象,教师关于“对”与“错”一直也存在争议。认为“对”的主要理由是“这样列式的学生通常都能说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说明学生是明白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正确计算的”。认为“错”的主要理由是“学生没有分清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应当把已知数写在等号左侧
10、,把计算结果写在等号右侧”。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39页 事实上,一个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虽然是不同的,但在思考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把二者统一起来。比如在学习“方程”的时候,就是用字母代替未知数,把它看成和已知数同样的数参与到运算之中。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39页 如果利用方程的知识解决以上的两个问题,就是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根据题目叙述的自然顺序列出方程:“X+3=7”和“X6=9”这实际上与前面案例中学生所列算式的顺序是一样的,就是说方程通常是按照思维的自然结构的顺序列出的。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39页 另外,这种已知与未知的统一关系还经常体现于数学结论的推广方面。比如用任何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生 数学 学习 思维 结构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