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统计学第6章:时间数列分析(PPT).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自考统计学第6章:时间数列分析(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统计学第6章:时间数列分析(PPT).ppt(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计学原理课程代码:00974第六章 时间数列分析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描述方法一、时间数列的意义概念:对某一现象的观测值按时间顺序排列,就构成时间数列,也称动态数列。构成要素:时间、观测值作用:从动态上描述现象发展的状态、趋势和速度;探索某些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对某些现象进行预测;进行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对比分析。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时期长短的可比性总体范围的可比性指标内容的可比性计算方法的可比性 二、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1、发展水平由总量指标构成的时间数列中各项数值。其中,第一个时间所对应的数值称为最初水平;最后一个时间所对应的数值称为最末水平;其余的指标数值称为中间水平。在两个不同时间发展水平作动
2、态对比,作为比较基础时期的数值称为基期水平,作为分析时期的数值称为计算期水平(或报告期水平、比较期水平)。2、平均发展水平含义:也称序时平均数。是对数列内各数值的平均,反映各个不同时期的平均水平。计算:时期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采用简单平均法,见例1时点数列:分为逐日(或连续)时点数列、时点间隔相等数列和时点间隔不相等数列三种,其中:(1)连续时点数列:即逐日(即每天)记录数值的时点数列,方法与时期数列相同,采用简单平均法,见例2;(2)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见例3(3)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见例4例1: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简单平均法例2:连续的时点数列例3: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首尾折半法n指标值
3、个数n 1时间长度例4: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总结:平均发展水平计算总结:平均发展水平计算计算公式例:某公司2008年职工人数资料日期 1月1日 3月31日 5月1日 11月1日 12月31日人数 3020 3260 2950 3200 3270 试计算该公司2008年职工平均人数答案解:经过对表格内数据的分析,确定该时间数列为间断不相等的时点数列。故采用“加权平均法”。得知数值之间间隔分别为:3,1,6,2应用教材(P136)中公式得:(3020+3260)/23+(3260+2950)/2 1+(2950+3200)/2 6+(3200+3270)/2 2/(3+1+6+2)=3120(人)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统计学 时间 数列 分析 PPT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