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劝学教案范文集锦10篇.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集锦10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劝学教案范文集锦10篇.pdf(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56 页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集锦 10 篇 劝学教案 篇 1 一、教材内容分析p 孙权劝学一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主要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记事简练。二、教学目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才能: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才能。2、过程和方法:能在纯熟朗读的根底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 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p 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步学生分析p 、概括问题的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开展的道理。第 2 页 共 56 页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p 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难点:联络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三、学习者特征分析p 学生合作交流才能强,能自主学习并查阅相关资料。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探究引导策略:讨论式学习;老师启发引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气氛 五、教学环境及资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资准备:人教版八年级语
3、文第二十二课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准备 一导入。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比照阅读、课外拓展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才能,构建新的学习形式。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第 3 页 共 56 页 提示: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适时恳求老师点拨与补充。设计意图: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学生“开卷有益”的道理。资准备:读书破万卷,下
4、笔如有神。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到用时方恨少。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好老师再补充。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历和教训的。三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议一议: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四帮助学生通读全文并理解文意。教学流程图 第 4 页 共 56 页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5、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劝学、就学、议论、结友)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完毕时,老师引导学生进展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通过测试题和作业来作评价和反应。八、帮助与总结 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完毕时,老师引导学生进展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网上的讨论发言,老师给予引导与总评,并且对课堂延伸局部提出的几个问题的探究情况作评价和反应。劝学教案 篇 2 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根底知识 2、才能目的:以诵读培养语感,进步学生阅读文言文
6、的才能 第 5 页 共 56 页 3、德育目的: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化道理。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才能。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p ,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展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p 不过是到达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进步阅读鉴赏文言文的才能很有帮助。针对这样
7、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才能升华。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开展学生才能、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第 6 页 共 56 页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浸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根底知识的学习。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诵读要屡次进展,开场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根底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p 、考虑,要求领悟文章的根本内容,到达纯熟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
8、背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擅长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消费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展,但最后一定要连接地背诵全文。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第 7 页 共 56 页 劝学教案 篇 3 文本解读:劝学节选自战国后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作品荀子劝学。是一篇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勉励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为理论
9、根底,旁征博引,娓娓说理。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粗浅贴切的比喻中,运用比喻手法灵敏自然,生动鲜明。运用鲜明的比照手法,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教学设想: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拟以诵读为主要活动,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落实课文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才能。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掌握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文本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才能。2、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课文所阐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才能;学习本文的比喻
10、论证的方法。第 8 页 共 56 页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今天很偶尔发现了一个有蕴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残缺的,大家可尝试将它补充完好。(投影残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贫穷、烦恼与孤独。如工作、学习、奉献等。)大家补充的都很有道理。对于同学们来说呢?关于学习的名言举不胜举,大家可以说说(指名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荀子关于学习的谆谆教导。它的题目是:劝学。(激发兴趣,启发谈话,调动学生的知识储藏,导入新课,使学生消费急于阅读的欲望。)二、美文品读。1.老师示范朗读,扫清难点字音。提问学生题目的含义。明确:劝学中的劝是劝勉之意,说明本文是一篇论说文,
11、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顿地坚持学习。2.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用笔画出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根据你对荀子的理解考虑文章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同桌间交流)(板书:性恶论 学不可以已)3.背诵第 4 段,同桌互相检查。提问:这段主要论证的内容是?明确: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第 9 页 共 56 页 4.齐声朗读第 4 段,读后将开场学习小组学习活动。各小组任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第 4 段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各小组汇总难点字词句,老师讲解。三、问题探究。学生齐读,老师点拨,考虑问题:这一段阐述关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用什么方法阐述的?明确:比喻。问:用了几个比喻?分几层阐述?各是阐述哪个
12、方面的?明确:十个比喻。分三层阐述,阐述了(积累、坚持、专心)?每一层的比喻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比照关系。板书:正反比照设喻 积 第一层:积累-写积与不积到达的不同的效果,积从正面论证,不积从反面论证,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见识广博 第二层:坚持-写舍与不舍到达的不同的效果,先从反面论证,舍会怎样,再正面阐述,不舍又会如何。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坚持才会有所成就 第 三层:专心-写专与躁分别到达的不同的效果。蚯蚓的专是从正面阐述,螃蟹的躁是从反面阐述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专心一意才会有收获。第 10 页 共 56 页 提问:三层都采用了比照设喻的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明确:使中心论点
13、更生动鲜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联络现实来小结:去年我校高考状元是洪汉寺,考取华中科技大学。他学习方法是什么呢?据他的班主任说:把平时做错题目整理在一本很厚的本子上,及时抽时间认真考虑这些错题,找出原因,总结经历,举一反三地考虑类似的题目。这种学习方法他坚持了三年,状元就是这样炼成了。之所以能成为状元是因为他做到了荀子所提倡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不断反思,积累,坚持 四、积累与进步。我们很多同学喜欢在课外搜集名人名言,诗词对联之类的,如今,我们就这积累、坚持、专心各举出一句名言警句或者对联来。(学生答,老师私下也作准备,以防学生答不上来)(老师准备)积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辞小土,方
14、能成其大。坚持: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专心:人生有三只兔子不可追,少年时,课堂外的嬉戏玩耍,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荒废的人生;青年时,校园外的功名利禄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虚荣的人生;中年第 11 页 共 56 页 时,社会上的灯红酒绿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堕落的人生。这也告诉我们要专心:少年时,专心于读书,青年时,专心于学业,中年时专心于家庭事业。如今我们分角色背诵一下第四段:男生读正面设喻的句子,女生读反面设喻的句子。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因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所以,就是不能停。这样,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采用正面设喻,反复
15、设喻,正反比照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五、作业:背诵第 3 段。板书设计:劝学 观点:学不可以已 性恶论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论证方法 积累 坚持 专心 设喻 比照(反衬)劝学教案 篇 4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第 12 页 共 56 页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
16、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颖兴奋,大家聊得特别快乐。这时候第 13 页 共 56 页 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
17、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如今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方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络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刚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p
18、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 1362 年的历史。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第 14 页 共 56 页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承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局部,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
19、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三、品味语言 1、考虑: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展对话,讨论孙权终究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第 15 页 共 56 页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到达奉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认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邪”
20、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络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卿言多劳,孰假设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心保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第 16 页 共 56 页“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非常惊奇
21、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假设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7、考虑: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说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兴趣蕴含其中。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大惊结友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五、总结 第 17 页 共 56 页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
22、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如今多用在别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目光来对待。表示不要用老目光对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2当堂交流评点。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
23、,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奉劝她。联络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奉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 字以上 劝学教案 篇 5 内容预览:第 18 页 共 56 页 孙权劝学教案 学习目的: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进步自学才能。学习重点、难点: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 理解作品:、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24、。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第 19 页 共 56 页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C 卿言多务,孰假设孤?反问句。否认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慨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慨句,带有自豪的语气。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疑难词语探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老师适当提示、指导。理解以下句子的含义。a 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b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
25、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c 刮目相待:用新的目光来对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对待。3、议一议: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第 20 页 共 56 页 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说明的?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二、导学过程、小组展示 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劝学 教案 范文 集锦 1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