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pdf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pdf(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这局部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熟悉,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熟悉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详细的测量和估量活动,帮忙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熟悉,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一、数学日记导入 师:教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调皮最近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日早晨我从 2 厘米长的 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 2 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赶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 7 厘米
2、高的课桌上仔细的早读。师:教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学生说出单位消失了错误。师:那谁能告知我 1 厘米有多长?1 米有多长?师:调皮日记中消失的单位究竟该怎么改呢?今日我们连续来熟悉新的长度单位。二、熟悉分米 1、初步熟悉 PPT 出示铅笔盒。师:铅笔盒是同学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学习工具,你们知道它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多长吗?教师给大家预备了和这个铅笔盒一样大小的纸片,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长边和短边的长?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量的准不准。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 20 厘米,宽大约是 10 厘米。指出像 10 厘米、20 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 厘米是 1
3、分米,20 厘米是 2 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根据 10 厘米是 1 分米,在直尺上找出 1 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提问:从直尺上看,1 分米是几厘米?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 分米正好是 10 厘米,也就是说,1 分米等于 10 厘米。(板书)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 1 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在于同学沟通。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 1 分米的线段。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相互检查一下,再看看 1 分米的线段 有多长。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
4、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同桌相互说一说。组织全班沟通,进一步感受 1 分米的实际长度。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番在直尺上数一数,看 1 米有几分米。三、熟悉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冰河同学沟通。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要精确表示它的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提示:直尺上 1 厘米中间 1 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板书)这是我们今日要熟悉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请大家观看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 1 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后,组织沟通,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 1 毫米。2、数一数 让学生用笔尖指
5、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 1 厘米有多少个小格。提问:1 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 1 毫米的物品,说明他们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数出 10 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同学相互比划 1 毫米的长。提问: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四、稳固提升 1、改正调皮的数学小日记 2、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同桌相互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3、想想做做其次题 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
6、完成测量和填空,并沟通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觉。出示平行四边形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应。提问:通过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觉?4、想想做做第三题 完成测量后,让学生说说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接近几分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5、想想做做第四题 让学生分别估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说一说估量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估量数学书的宽要用厘米作单位,而估量讲台的宽度要用分米做单位。让学生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理米数吗?比 18 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再问:讲台的宽正好是正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比拟:估量时,一般不需要得到非常精确的结果
7、,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比拟精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6、阅读“你知道吗”,并进展沟通。五、沟通反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在授课的过程中,发觉学生对这一局部内容承受的较快,讲解的页较为流程,学生的反响也很积极。我通过数学小日记的方式进展导入,即建立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泼课堂气氛。在新授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索去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评价的局部,我特别注意评价的时效性,赐予学生准时确定的评价,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即使学生答复不出来我也
8、会赐予肯定的引导。在练习环节发觉局部学生将厘米和毫米两个单位混淆,在巡察指导时分别进展了个别指导。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设计 2 课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单元第 2 页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设计 及工作单位 洛南县石坡镇桑坪小学李萍 教材分析 测量分米、毫米的熟悉是人教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通过一系列与数学有关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观看发觉、体验实践、独立思索、动手操作与沟通合作,让学生在生动详细的数学活动中学习学问,进展学生应用意识,搜集处理信息的力量,以及思维的制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得到进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
9、进展合作沟通 学情分析 本节课让学生经受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把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局部学问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进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操作、猜想,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育学生的分析、综合、比拟、抽象、概括力量,结合详细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 时培育学生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熟悉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
10、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力量。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沟通等活动,进一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重点和难点 1.熟悉分米和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2.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提问:你们都学过那些长度单位?学生:米和厘米 2、关于米和厘米你们都了解那些学问呢?3、你能用手比划 1 米、1 厘米大约有多长?二、探究新知:除了这些长度单位,你们还知道其它长度单位吗?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新的长度单位。(一)分米的熟悉:1、初步感受 1 分米的长度:(1)教师拿出提前预备好的长度为 1 分米的吸管。请大家估量一下这根塑料
11、管有多长?(2)那么大家估量的究竟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齐动手来验证一下。2、体验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1)通过我们刚刚的活动,你们发觉了什么?我们测量的是同样长的塑料管,它既可以表示为 10 厘米,也可以表示为 1 分米,那么就请大家想一想:10 厘米和 1 分米有什么关系呢?板书:板书:1 分米10 厘米 (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那么谁能推算出“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呢?板书:1 米=10 分米 (3)体验分米在生活中的作用:(二)毫米的熟悉:(1)体验毫米的作用: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师:经过大家的总结才知道,我们可以使用这
12、么的方法对长度单位进展讨论。现在我们就利用自己刚刚学到的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合作一起来讨论关于毫米的学问好不好。(2)用硬币体验一毫米的长度:(3)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 (4)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都是用毫米作单位?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日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熟悉了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挨次排一排吗?2、再次用手比划 4 个长度单位的长度。四、稳固练习:1、同座之间互量从手腕到中指的指尖有多长?2、课本第四页“做一做”的习题。3、完成嬉戏:请四名学生戴好师提前做好的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从小到大的挨
13、次排列,再说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设计 3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表象,熟悉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 的阅历,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看、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展估测、实际测量比拟、验证的
14、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能在详细的情境中估量并测量物品的长度。教学难点:帮忙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三、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1.谁能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熟悉的长度单位。板书:米(m)厘米(cm)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比划这样的一庹长。1厘米呢?对,这么一小段。3.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 米=100 厘米,并板书。4.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学问。填上适宜的单位名称:一幢楼房高 50();一棵大树高 9();一支铅笔长 15();文具盒宽大约 1();文具盒长大约 2()。是米还是厘米呢?指名答复。米和厘米之
15、间存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dm)。(二)研讨探究 1.熟悉分米 (1)量一量:1 分米、2 分米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10 厘米就是 1 分米,20 厘米就是 2 分米。然后完成练习。(2)数一数:在直尺上看一看 1 分米有多长?请同学们认真观看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演示刻度:010 刻度 111 刻度 212 小结: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头,只要满 10 厘米那就是 1 分米。1 分米=10 厘米,并板书。毫米、分米的熟悉教学案例与评析 2 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适宜的长度单
16、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2.熟悉长度单位米,熟悉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 米的实际长度表象。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 1 米=100 厘米。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育学生动手实践的力量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建立 1 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教学难点:理解 1 米=100 厘米。(调整为:建立 1 米的正确认知)教师预备:1 支 7cm 长铅笔、12 把米尺、学生尺、1 根长绳、1 根 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学生预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2.用厘米尺测量教师手中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投影上演示,
17、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留意:把尺的刻度 0 对准铅笔的左端。)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留意事项,又 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根底。教后思索: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学问的稳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到达“教构造用构造”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构造根本上都是:情境导入熟悉工具(米尺或厘米尺)熟悉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 1 米(或 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 1 米(或 1 厘米)的实际观念。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 量)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
18、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熟悉米。教后思索:这个环节原准备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转变后虽然节省了 2 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缺乏够深刻。依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竞赛或是两个学生竞赛,应当可以更高效一些。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教师手中的尺子测量便利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 1 米。那么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熟悉米 用米量”。(板书:熟悉米 用米量)四、探究新知 1、估量 1 米的实际长度。师:教师的身高是 1
19、米 65 厘米,你能估量一下,从地面到教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 1 米高呢?(学生依据已有阅历进展估量,并贴上标签)。教后思索: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缘由应当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缺乏,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头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教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生疏的,1 米 65 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 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教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无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假如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生:用尺子量。)师:用哪把尺子
20、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生:不是,应当用米尺。)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熟悉一下“米尺”。设计意图:从估测教师的身高中的 1 米入手,学生确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估一估 1 米究竟有多长,既培育了学生的观看力量、估测意识,也为建立 1 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根底。教后思索:整个环节孩子们的确挺活泼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局部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局部孩子无法完全参加进来,进而转移留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索,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依据自己的身高估测 1 米的高度,然后
21、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精确测量,明确 1 米的高度,最终查找身边的 1 米(如 1 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根本上和我原有设计一样,是先估测,再熟悉米尺,最终精确测量,再联系生活查找 1 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 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当效果会好些。设计二:在熟悉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精确量出自己身高中 1 米的位置,建构 1 米的认知表象,最终查找身边的 1 米(如 1 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确实有助于较好的建立 1 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力量的
22、培育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育起来。2、熟悉米尺。出示米尺。(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 1 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 1 米。用它来量比拟长的物体就简单多了。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一样和不同的地方?(数字一样,都是从 0 开头,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一样,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 1 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 9 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略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 个刻度)100 刻度就是 100 厘米就是 1 米。依据学生答复,板书:1 米=100 厘米。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比照、思
23、索学生自主发觉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教后思索: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比照观看,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 尺根本上都有了较清晰的熟悉。3、用米尺量。(1)提问:究竟教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 1 米高呢,谁来帮教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 1 米的位置贴上标签。)小结:量物体的时候,肯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头,用卷尺或米尺的 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 1 米高呢?先看一下教师身上的 1 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 1 米究竟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 1 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 1
24、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量一下,自己的一庹比 1 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4)沟通。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 1 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 米的实际长度)(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 1 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沟通。(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 1 米有多长,建立 1 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 长度的方法.教后思索:整个设计应当和“估量 1 米是多少”局部融合起来,可以采纳前面提到的“
25、设计一”或“设计二”。五、活动稳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嬉戏:教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渐渐的拉开,其他同学仔细观看拉开的绸带,假如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 1 米了,就马上喊“停”(学生活动)。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 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究竟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 1 米究竟有多长?再剪一根 1 米长的丝带贴上去,比照。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 1 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比照。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嬉戏进一步感知 1 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 1米的实际观念。六、方法应用。1.提问:你能估量出 1 米长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毫米 分米 认识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