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讲义[1].pdf
《《暖通空调》讲义[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暖通空调》讲义[1].pdf(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暖通空调教学计划 总学时:56(14 周*4 学时/周)序号 章 节 学 时 备 注 1 第 1 章 绪论 2 2 第 2 章 热负荷、冷负荷与湿负荷的计算 4 3 第 3 章 全水系统 8 4 第 4 章 蒸汽系统 2 自学为主 5 第 5 章 辐射采暖与辐射供冷 2 自学为主 6 第 6 章 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 10 7 第 7 章 冷剂式空调系统 2 8 第 8 章 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通风 6 9 第 9 章 悬浮颗粒与有害气体净化 6 除尘器 10 第 10 章 室内气流分布 2 11 第 11 章 民用建筑火灾烟气的控制 2 自学 12 第 12 章 特殊建筑环境的控制技术
2、 2 自学 13 第 13 章 冷热源、管路系统及消声减振 2 14 建筑节能 2 2 暖通空调讲义 本课程学习要求 第1章 绪论(2 学时)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的含义 人工环境技术 采暖(Heating):向建筑物供给热量,保持室内一定温度。通风(Ventilating):利用室外空气(新风)置换室内空气,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通风功能举例 P1.其中,除去室内多余热湿量受室外空气状态的限制。空气调节(Air conditioning):用技术手段对特定空间室内参数进行调节与控制,并提供足够量的新鲜空气。室内参数包括建筑热湿环境和空气品质等方面。暖通空调:HVAC(Heating,Ventil
3、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工作原理 介绍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采暖通风空调系统。P2。提供冷量热量和风量,控制室内状态和空气品质。冷负荷、湿负荷、热负荷:概念 工作原理:通过采暖通风空调系统控制进出房间的热量、湿量和空气量,在所希望维持的特定空间室内状态范围内实现热量、湿量和风量的动态平衡。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分类 按教材介绍 4采暖通风与空调技术的发展概况 第 2 章 热负荷、冷负荷与湿负荷计算(4 学时)房间热负荷、冷负荷与湿负荷的概念:P9 3 注:1)对建筑而言,热负荷主要在冬季过程,冷负荷主要在夏季过程,湿负荷不取决于季节,只取
4、决于过程。2)上述负荷是暖通空调设计依据。其计算以室外气象参数和室内空气参数为依据。1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 1)室外空气计算参数:按采暖通风空调设计规范(GBJ19-87)规定。同规范(GBT19-87)中的“暖通空调设计计算室外气象参数”,按全年有少数时间不保证室内温湿度标准而制定。主要有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湿球温度 用于计算夏季新风冷负荷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年均温度和逐时温度 用于计算围护结构的非稳态传热量 冬季空调室外空气计算温度、相对湿度 用于计算围护结构的热负荷和新风热负荷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和冬季通风设计温度 用于计算通风量和通风冷负荷 2)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取决于舒适性、地区、节
5、能等,参照采暖通风空调设计规范(GBJ19-87)规定。2 冬季建筑热负荷 基本耗热量(式 2-3)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度 朝向 构成 附加耗热量 风力 外门开户 门窗缝隙渗入冷空气的耗热量(式 2-4)高度 3 夏季建筑围护结构的冷负荷 含义: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形成的冷负荷 计算方法:谐波反应法,冷负荷系数法等 外墙 (式 2-5)围护结构 屋面(顶)4 外玻璃窗 瞬变抟热(式 2-9)日射得热(式 2-13)内围护结构 2学时 4室内热源散热引起的冷负荷 对流成分:瞬时冷负荷 显热 辐射成分:滞后冷负荷(1)散热 潜热:瞬时冷负荷(2)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以成年男子散热量为基础 显热散热冷
6、负荷 潜热散热冷负荷*CLQ:人体显热散热负荷系统的查表方法,附录2-23 在室内的总小时数:如剧院8:0012:00 旅馆客房 12:00 次日 10:00 等 分别为 4 小时,10 小时 每个人进入室内后的小时数:从计算时刻开始(即空调开始时刻起,有时了也需要推移一个时间间隔)到计算时刻为止的在室内时间。5 新风负荷 夏季空调新风冷负荷Qc,o=Mo(ho-hR)(式 2-25)冬季空调新风热负荷Qh,o=MoCp(to-tR)(式 2-26)*前者与焓差有关,降温与减湿是同一冷却过程中的两方面。后者只与温差有关,因为加热与加湿是独立的两个过程。6空调室内冷负荷与制冷系统冷负荷 任一时刻
7、,房间得热量房间瞬时冷负荷(房间瞬时冷负荷之和的最大值即“室内冷负荷”)室内冷负荷+新风冷负荷+其它热源形成得冷负荷=制冷系统冷负荷 讲解教材图 2-1 练习:将教材例2-1 中“西安”改为“北京”,其余不变,再进行计算。5 第 3 章 全水系统(8 学时)1 全水系统及其末端装置(2 学时)2 热水采暖系统(3.5 学时)3 全水风机盘管系统(0.5 学时)1全水系统及其末端装置 供热时,水热媒 供冷时,水冷冻水或冷媒 1)概述 组成:冷(热)源,输送管道、供冷(热)设备(末端装置)热水采暖系统:即供热的全水系统 全水空调系统:以全水风机盘管系统多见,既可用于夏季供冷,又可用于冬季供热。若仅
8、用于冬季供热,比热水采暖系统造价高。2)全水系统的末端装置 散热器 暖风机 风机盘管 a)散热器 热工性能:传热系数 辐射散热器(以辐射为主,有对成分)散热器种类 对流散热器(主要是对流)柱型 铸铁散热器 翼型 新型钢制散热器 6 钢制散热器 光排管 铝合金散热器 塑料散热器 散热器的选择、布置:从传热系数、工作压力、外形结构等方面选择。沿外墙或外窗布置 散热器的选择计算:已知采暖设计热负荷 Q,查列等型散热器的传热系数 k,则接(式 3-2)计算所需传热面积 A。散热器接管方式 P37 图 3-6 b)暖风机 由通风机、电动机和空气换热器组成,室内使用。其余略讲。C)风机盘管 风机盘管机组(
9、Fan coil unit)简称“风机盘管”(FCU)组成:通风机(带电动机)、盘管(换热器)结构形式:立式、卧式、壁挂式、立柱式、卡式 安装方式:明装、暗装及半明装。命名:风机盘管机组JBIT4283-91 规定 FP-进水方式 左:Z 安装方式 右:Y 结构型式 高档风量/100 或名义风量,风量单位 m3/h 基本数据:风量系列 12 种:250250m3/h 制冷量:1.4 13.3kW 供热量:2.1 19.95kW 噪声:约 40dB(A)风侧阻力:1040Pa 风侧阻力:200 400Pa 功率:30 300W 7 出风静压:60Pa 水压能力(最大工作压力):1.02.1Mpa
10、 此外,显热制冷量、水流量等。名义工况及其性能:名义工况 P42 i 显热 制冷量 o hi h0 全热制冷量 FCU 选择:型式。按夏季冷负荷来选择,校核冬季。对全热制冷量是和显热制冷量同时校核。设计工况为非名义时应进行工况换算。计算负荷应予以扩大后选型。2热水采暖系统 21 热水采暖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重力(自然)循环系统 图(P45)3-10 讲解 按系统中水的循环动力 机械循环系统 高温水系统:tw100,工业建筑多用 按供水温度 低温水系统:tw100,民用建筑多用 上供上回式:多用管材,另设放水阀 上供下回式:易排气,多用 按供回水方式 下供上回式:易排气。下供下回式:需设放气阀,多
11、用 注:“供”是对散热器等组成的采暖系统而言供应热媒,而并非对“热源”,具有“进”的含义。“回”是回流热媒,也具有“出”的含义。“上”是指各楼层散热器的最顶层处。“下”是指各楼层散热器的最底层处。8 垂直式图 3-13(a)按散热器的连接方式 水平式图 3-13(b)单管系统(进出水管依次串联)按连接散热器的管道数量 双管系统(进出水管独立)同程式:各环路管路总长度基本相等 按并联环路水的流程 水力易平衡 异程式:各环路管路总长度不同 水力不易平衡 22 热水采暖系统的作用压头 1)作用压头,热水采暖系统的循环动力,系统工作时用于克服流动阻力损失。2)简单重力循环热水采暖系统的作用压头 Pg=
12、gh(r-s)(以图 3-26 说明)供水密度 回水密度 冷却中心与加热中心高差 3)重力循环单管热水采暖系统的作用压头 图 3-27 Pg=gh1(1-s)+gh2(2-s)=gH1(1-2)+gH2(2-s)(注意记忆方法)引入:水的密度差与温度差的比例常数。rssstt 则上式 Pg=gH1(t2-t1)+gH2(ts-t2)=niiiittHg1)(1 式中:h为散热器间的垂直距离或第一层散热器与加热中心的垂直距离 H各层散热器到锅炉或加热中心的垂直距离 引入,热流量Q(W)及水流是Mp(/s)则 NiiigHQCMgP1 注:重力循环双管系统,水平式系统的重力作用压头(自学)4)机械
13、循环热水采暖系统的作用压头。9 P=Pp+Pg,r 散热器冷却产生的重力压头,Pa 水泵提供的循环作用压头,Pa 23 热水采暖系统的水力计算 三种情况:(1)已知流量和总作用压头确定各段管径 (2)已知流量和管径确定系统压头 (3)已知流量和允许阻力损失确定容量(新值)方法:(1)等温降水力计算方法 (2)不等温降水力计算方法(1)等温降水力计算方法:原理:水流过各垂直主管(或水平系统的水平支路)的温降相等。以异程式系统为例:a)最不利环路的阻力损失:)(1iiniiZLRH 局部阻力损失,Pa 管段长度,m 管段比摩阻,Pa b)计算富裕压头值和富裕度 阻力损失,Pa=(P-H)/P100
14、%10%作用压头(可资利用的),Pa 富裕度 c)绘出最不利环路干线的压力和阻力变化图 图 3-34 d)计算其它立管的阻力损失及并联管路的阻力损失不平衡率。(2)不等温降水力计算方法 10 原理:按并联管路阻力损失相等的原则分配流量。比等温降方法能消除或减轻水力失调。介绍 P66 图 3-37 计算例题 (3)全水风机盘管系统 1)水系统的型式 双管 三管:冷热水供水管分开,共用回水管 四管:垂直连接系统:图3-42(a)水平连接系统:图3-42(b)同程式 异程式 计算方法与热水采暖系统类似,供回水温差5左右。管内流速1m/s 以上。2)FC 系统的调节 水量调节:温控电动二、三通阀 风量
15、调节:高、中、低或无级变速 第 4 章 蒸汽系统(2 学时)1、蒸汽系统介绍 以图 4-1 为例,用汽(热)设备出口有:疏水器、凝结水箱、凝结水泵。目的是将回收的凝结水送回热力站或热源。蒸汽系统的特点:、运行压力和对应的温度较高。11 、相变放热,单位质量流量的热媒散热量大。且热媒平均温度为相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凝结水存在着“二次汽化”现象,和“跑、冒、滴、漏”问题。、过热蒸汽系统压力变化比温度变化快,因此,不能采用改变热媒温度的质调节,只能采用间歇调节。、蒸汽系统的热惰性较小,供汽热得快,停汽冷得快。2、蒸汽采暖系统 分类:供汽压力高低 高压蒸汽采暖系统 P(表压)0.07Mpa,工业用
16、低压蒸汽采暖系统 P(表压)0.07Mpa,多用 真空蒸汽采暖系统 P(绝对)0.1Mpa,少用 立管数量 单管 双管 凝结水回收方式 重力回水 机械回水 凝结水是否通大气 开式系统(通大气)闭式系统(不通大气)蒸汽干管位置 上供式,多用 中供式 下供式 低压蒸汽采暖系统介绍,图 4-2,重点是凝结水水管布置。散热器中空气比低压蒸汽重,聚集在中下部。设 计 要 点:(1)、散热器的蒸汽流量M(/h):rQM6.3(2)、蒸汽管路平均比摩阻:)2000(PR 。12 式中:沿程阻力损失占总阻力损失的百分数,取=60%P锅炉出口或用户入口为蒸汽表压力,Pa 2000散热器入口预留蒸汽压力,Pa 最
17、不利蒸汽管的总长度,m(3)、水平供汽管必须有足够的坡度,并尽可能使蒸汽和沿途凝结水同向流动,蒸汽干管坡度 i0.002,支管坡度 i0.010.02。重力回水凝结水管坡度 i0.005。(4)、蒸汽采暖系统的最大流速不超过表 4-3(教材 P81)(5)、重力回水凝结管管径的确定:表 P4-2 3、蒸汽在通风与空调系统中的应用(1)、用于空气加热(2)、用于空调热水的制取(汽水换热器)(3)、用蒸汽等温加湿空气 G 2 t1 t2 d1 d2 i1 i2 )()(84.12500121212qtddiddiiq 250026501212qiddii等温过程(4)、用于以热制冷的机组的热源(如
18、 LiBr 制冷机组)4、蒸汽采暖系统专用设备(自学)13 第 5 章 辐射采暖与辐射供冷(2 学时)51 辐射采暖(供冷)的定义与辐射板的分类(1)定义:依靠供热(冷)部件与围护结构内表面之间的辐射向房间供热(冷)的采暖(供冷)方式,称为辐射采暖(供冷)。供热(冷)部件称之为“辐射板”。(2)辐射板的分类 埋管式 整体式 风道式 贴附式:供热多用 单体式:供冷供热多用 悬挂式 吊棚式:供热、供冷均用 52 辐射采暖系统(1)辐射采暖的特点 各房间围护结构内表面(包括供热部件表面)平均温度高于室内空气温度 ts,mtr,人体舒适度增加。沿房间高度方向温度均匀性提高(图 5-8)热媒:热水(多用
19、)、蒸汽、空气和电。(2)热水辐射采暖系统 采暖辐射板的加热管:图 5-9、5-14(3)设计计算 a 辐射板的表面温度,参照俄罗斯标准:对地面采暖辐射板 托儿所、幼儿园 24 14 住宅 24 厂房 26 人员长期停留场所 26 人员短期停留场所 30 卫生间 31 对顶面采暖辐射板 层高 2.52.8 m 时 28 2.93.0 m 时 30 3.13.4 m 时 33 3.56m 时 36 对墙面采暖辐射 离地面高度 1m 95 13.5 m 45 3.5 不规定 b地面辐射板供热量 对于铝塑管采暖辐射板,可查附录 5-3、5-4。c热水辐射采暖系统的管路系统设计要点 上供式 单管 下供
20、式 双管 水流速不应小于 0.25m/s。53 辐射供冷 多用:顶面式辐射板“冷却吊顶”或“冷却顶板”。特点:降低室内垂直温度梯度。舒适感提高;但表面温度应高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故无除湿能力。常与新风系统结合应用。结构型式:P106 图 5-20 一体式、单元式、镶嵌式 水系统:供水温度 16左右,供回水温差 2,与新风水系统分别布置,介绍图 5-23。15 第 6 章 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10 学时)一、全空气系统(6 学时)11 分类:定风量系统(CAV-constant Air Volume)按送风量是否恒定 变风量系统(VAV-variable Air Volume)直流式系统或全
21、新风系统:全新风 按所使用空气的来源 封闭式系统或再循环式系统:全回风 混合式系统或回风式系统:新风+回风 12 送风量和送风参数的确定 全空气系统的送风量即为空调房间的送风量 空调房间的热湿平衡模型 送风 1S 全热平衡:MS hS+QC=MShR Ms (显热平衡:MSCPts+QC,S=MSCPtR)hs 湿热平衡:MSdS+MW=MSdR ds ts hR,dR,tR 则送风量:)(,sRpcsRsRcttCsQddMwhhQsM 定义房间空气处理过程的热湿比:sRsRwCddhhMQ 设计过程中,已知 R、求 S 和 MS。方法是由和选定的送风温差 R(n)Qc Mw R 16 sR
22、ttts来确定 R(解释ts与 Ms的关系),用 h-d图表示夏季和冬季空调过程如何确定送风参数和送风量,13 空调系统新风量的确定 新风:室外新鲜空气(Fresh air)新风量多少的利弊分析。最小新风量的确定:(1)满足人群对空气品质的要求。(2)新定室内燃烧所耗空气和局部排风量。(3)保护房间正压。取 MAX(1)、(2)、(3)=Vmin,FA 在全空气系统中,还要使新风比(新风量/送风量)10%。14 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 (1)全新风系统(直流式系统)夏季过程为例。过程表示方法:冷却去湿 W L R R S R W =100%Qc Mw L(S)W L 全新风系统 h-d 图 (2
23、)再循环系统(封闭式系统)R 冷却去湿 R L R L AHU 17 再循环式系统 h-d 图(3)混合式系统(回风空调系统)机器露点:空气经冷却设备处理后的状态 风量平衡:(略)夏季工况 h-d 图:(即一次回风空调系统图,此处略教材 P115 图 6-5)(露点+再热或露点直接送风)Qc Mw 排风 M MR MR 新风 M H/C H CC H/C SF MS 过程能量平衡分析:QO=Qh+Qw+Qc(夏季)QH=QH1+QH2+QR+QW(冬季)新风负荷 室内冬季负荷 再热量 预热量 过程文字符号表示,h-d 图。再热式系统的冷热抵消现象,多消耗了冷热量。15 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 (2
24、 学时)18(1)室内温湿度调节 以采用表冷器的定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为例(具有“机器露点”,又称“露点调节”)调节风量 当室内负荷(余热量、余湿量)变化时,可以通过 调节送风量 调节送风参数 来控制室内温湿度;变风量在后续章节讨论。显冷负荷变化时,定露点调节加热量(ts 调节)而调节送风参数 湿负荷变化时,变露点调节(ds 调节)如采用表冷器的再热式空调系统,当室内冷负荷Q。c ,M。w不变时的调节:C W R S 100%S (L)设计工况,调节工况 MwQc MsMwd不变,pcsQct,则定露点,增加再热量。调节加热量的方法见 P122,图 6-14。又如,采用表冷器的再热式空调系统,当
25、室内冷负荷Q。c 不变,湿负荷M。w 减小时的调节。W C R S =100%S he 19 L hs L MwQc psccQh,不变 MsMwd,则机器露点 L 变为 L,必要时还需调节加热量(此处为“减小”)。调节机器露点需通过改变表器冷量实现,具体方法见 P123 图 6-17。(2)室外空气状态变化时的调节。室外空气(新风)状态及季节变化,对系统的空气处过程和设备容量需求产生影响。介绍单风道露点送风空气处理方案的分区(图 6-18)及其调节方案(表 6-2)1.6 定风量双风道空调系统(自学)1.7 变风量空调系统 原理:改变送风量,适应室内负荷变化,维持室内温度(或湿度)。送风量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暖通空调 暖通 空调 讲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