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案2021-06-.pdf





《夜书所见教案2021-0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书所见教案2021-06-.pdf(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案(精选 10 篇)夜书所见教案(一):一、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资料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的语文素养。二、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 9 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
2、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我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五、教学难点 经过诵读,悟出诗情。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2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
3、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明白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我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2.此刻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那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我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整理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我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
4、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能够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必须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忙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6.学习生字(促、深)(1)那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教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3 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
5、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 自由讲自我的识字方法。)(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6)开小火车读,齐读。7.师:生字能读好了,此刻教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8.师:此刻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头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
6、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4)第二行诗句那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境?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境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滘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7)经过你的朗读,教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十分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4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
7、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能够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我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此刻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3)读到那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生提出疑问,师生一齐解决。师也可提出疑问:在那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
8、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我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我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头,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能够根据情景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能够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谁来根据教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9、)(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境。(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5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此刻请同学们听教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此刻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
10、读)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教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此刻我们再来玩玩:(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 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11、3.课文学到那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我喜欢的背下来,还能够与大家一齐交流。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我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6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二):一、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1.回顾以前所认识的诗人,出示课题,提问:你明白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学生将自我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2.再读课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那里是什么意思(
12、写)(2)所见是什么意思(所看到的)。(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我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pck 分析: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资料的教学。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2.教师正音(挑),师生讨论生字促、深的识记方法。3.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4.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5.学生汇报。(板书:见:梧叶促
13、织一灯明听:寒声)pck 分析:从整体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经过整体感悟文章资料。并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 (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7 合注释理解)。(2)第二行诗句那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3)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境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境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 (4)我们班有
14、很多随父母来到这读书的孩子,离开家乡的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5)经过你的朗读,教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十分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6)小组赛读这两行诗,再指名读,齐读。(7)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我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pck 分析: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资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经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居民孩子谈谈自我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2.学习第三、四行诗 (1)自由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2)女同学齐读,指名汇报
15、看到了什么。(3)质疑:知字是什么意思呢(料想)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在玩些什么呢 (4)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我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5)根据刚才的提示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引导:在翻译古诗的时候,能够根据情景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翻译时能够把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境。pck 分析:经过学生交流自我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进取思维,展开想8 象,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的内涵,也学会了阅读。四、诵读诗
16、文,品味诗蕴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师配乐范读。2 自由读,指名读诗,师生评价。3.男女赛读。4.游戏背诗:师说出诗中的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的诗句。5.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6.说说自我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7.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pck 分析:语文的阅读教学应当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古诗教学也应注重积累,经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丰富学生的积累。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7、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我喜欢的背下来,还能够与大家一齐交流分享。pck 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夜书所见教案(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2)朗读、背诵诗文。2.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教学重点: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经过诵读,悟出诗情。9 教学过
18、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但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齐读题目。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题目中的书在那里是什么意思呢?(写)所见呢?(所看到的)。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我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他在什么情景下写下这首诗?(秋天,离开家乡)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师带读古诗。诗人在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19、画下来。2、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萧萧、寒声)3、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帮忙解决。(教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语)4、学习生字(促、深)(1)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教师读一读。深,翘舌音,请读一读。(2)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自由讲自我的识字方法。)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3)生字组词,说话。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四、品读赏析,领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第二行诗句那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请大
20、家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10 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呢?(2)带着思乡之情读一读这两句诗。(3)经过你的朗读,教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十分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4)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5)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能够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我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赏析三四行诗 (1)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读到那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2)师也可提出
21、疑问:在那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我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4)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我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头,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
22、我们的语言的时候,能够根据情景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能够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谁来根据教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5)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境。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1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此刻请同学们听教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范读。(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谁能大
23、胆地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互相评一评。(3)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此刻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游戏: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2)出示图片,说出相应的一句诗。(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默写夜书所见。(2)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我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
24、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看:梧叶、儿童、一灯明 听:萧萧、寒声,思乡之情 想: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四):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境。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12 心境。三、四两句描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我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趣味;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完美,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
25、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经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法分析:语文的阅读教学应当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根据夜书所见一文的诗歌题裁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的方法进行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相同的阅读材料,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见教 2021 0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