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df(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生理学 2.课程代码:0801ZB08 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4.课程学时:80 学时 5.课程学分:5 学分 6.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7.先修课程:人体形态学 8.后续课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 9.适用专业:护理学 10.课程简介:生理学是研究在正常状态下,人体生命活动本质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它融合了传统人体“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将宏观的整体功能与微观的代谢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器官和系统、细胞和分析三 个水平,探索生命活动的奥秘,揭示各种功能活动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
2、义。生理学与护理学科联系密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与桥梁学科。现代护理学已成为科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学科,护理工作的范畴已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性护理扩展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这就要求专业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正常人体功能的知识和技能,并掌握其与疾病的关系,运用相关原理指导护理实践。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理论知识主要来自于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科学总结。本课程安排的实验项目,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知识与实验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实践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11.选用教材:生理学唐四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 10 月 12.参考资料:生理学朱大年、王庭槐主编,第九版,人
3、民卫生出版社。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理论方面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记忆人体正常人体功能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 2:详述各组织器官、各系统的机能及活动机制;教学目标 3:概括机体各系统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教学目标 3:阐述学科的新进展。(二)技术技能方面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生理学试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教学目标 2:掌握常用生理学实验技能与记录方法;教学目标 3:正确分析试验数据。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内 容 学 时:*理论 实践 一 绪论 2 4 二 细胞的基本功能 8 4 三 血液 6 四 血液循环 10 8 五 呼吸 6 4 六 消化与吸收 4 七 能量代谢和体温 2 八 尿液的生
4、成与排出 6 九 感觉器官的功能 2 十 神经系统的功能 8 十一 内分泌 2 十二 生殖 2 十三 人体几个重要阶段的生理特征 2 四、课程教学内容、要求、重难点及设计 第一章 绪论【教学内容】1.生理学简介。2.生命的基本特征。3.人体与环境。4.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5.体内的控制系统。【教学要求】掌握: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刺激、阈值、反应、兴奋和抑制的概念;2.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3.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各自的特点;4.生理功能的反馈调节。熟悉:生理学的概念及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及与护理学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刺激、
5、阈值、反应、兴奋和抑制的概念;2.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3.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各自的特点;4.生理功能的反馈调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教学内容】1.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4.肌细胞的收缩功能【教学要求】掌握: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局部电位的特点;3.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的概念及生理意义;4.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熟悉: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机制;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了解:1.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
6、学说;2.几种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重点难点】重点: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局部电位的特点;3.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的概念及生理意义;4.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难点: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2.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机制;3.骨骼肌的收缩机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第三章 血液【教学内容】1.概述 2.血液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3.血细胞生理 4.生理性止血 5.血型与输血原则【教学要求】掌握:1.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浆渗透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意义;2.红细胞的数量、功能和生理
7、特性及其生成和调节过程;3.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过程;4.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和特点;5.ABO 血型的分型、抗原和抗体以及血型鉴定过程;Rh 血型的分型、抗原和抗体及临床意义;6.交叉配血实验及输血原则。熟悉:1.血液的理化特性和免疫学特性及功能;2.白细胞与血小板的数量及其功能;了解:1.血细胞发生的部位和过程;2.ABO 血型的遗传与分布;3.生理性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区别。【重点难点】重点:1.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浆渗透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意义;2.红细胞的数量、功能和生理特性及其生成和调节过程;3.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过程;4.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和特点;5.AB
8、O 血型的分型、抗原和抗体以及血型鉴定过程;Rh 血型的分型、抗原和抗体及临床意义;6.交叉配血实验及输血原则。难点:1.生理性止血的过程;2.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第四章 血液循环【教学内容】1.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2.心脏的泵血功能 3.血管生理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5.器官循环 【教学要求】掌握:1.循环系统的组成;2.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和跨膜电位;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3.心脏的泵血过程;4.动脉血压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静脉血回流;5.微循环的组成和通路及生理意义;组织液的生成。6.心、脑和肺等重要器官的血液
9、循环特点;7.压力性感受性反射。熟悉:1.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形成机制;2.心肌细胞生理特性的影响因素;心脏功能的评定指标;3.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重点难点】重点:1.循环系统的组成;2.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和跨膜电位;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3.心脏的泵血过程;4.动脉血压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静脉血回流;5.微循环的组成和通路及生理意义;组织液的生成。6.心、脑和肺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特点;7.压力性感受性反射。难点:1.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形成机制;2.心脏的泵血过程;3.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10、、案例教学法 第五章 呼吸 【教学内容】1.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肺通气 3.呼吸气体的交换 4.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5.呼吸运动的调节【教学要求】掌握:1.呼吸的概念及基本过程,呼吸运动;2.肺内压的变化;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及意义;肺顺应性的概念;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及意义;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3.肺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和意义;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及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意义;4.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O2与 Hb 结合的特征;5.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意义;6.急性低氧环境对呼吸及机体的影响,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高压环境对机体的影响;7.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和化学感受性反射。熟悉:1.肺
11、换气的原理和影响因素;2.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CO2解离曲线。【重点难点】重点:1.呼吸的概念及基本过程,呼吸运动;2.肺内压的变化;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及意义;肺顺应性的概念;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及意义;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3.肺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和意义;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及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意义;4.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O2与 Hb 结合的特征;5.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意义;6.急性低氧环境对呼吸及机体的影响,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高压环境对机体的影响;7.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和化学感受性反射。难点:1.胸膜腔内压的形成;2.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3.化学感受性反射。【教学
12、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教学内容】1.概述 2.口腔内消化 3.胃内消化 4.小肠内消化 5.大肠内消化 6.吸收【教学要求】掌握:1.消化、吸收的概念及消化的两种方式;2.胃肠激素及作用;3.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及作用;胃液、胰液分泌的调节及各时期的特点;4.胃、小肠、大肠的运动形式及意义。熟悉:1.唾液的成分、作用,咀嚼和吞咽;2.大肠内细菌的活动、粪便的形成及排便反射;3.吸收的途径、机制及小肠的吸收功能。了解: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及消化道的神经支配;2.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重点难点】重点:1.消化、吸收的概念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课程 教学大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