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外国语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Word版含541.pdf





《浙江省丽水外国语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Word版含54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丽水外国语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Word版含541.pdf(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丽外高中部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2021.10)(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3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4 题。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
2、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生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里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体而言比较冷静、沉稳,民族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
3、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二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不需要客观实践。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是动手动口的结合。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无效,证实才能有效。这样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众认证、客体认证、监控认证,自命都是无效的。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性的特点。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出是不是适合现实。
4、儒家的心学实际是自命无证的。这正是佛教指责的,“想入非非”,舍弃客体,无法正心诚意。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客体认证。对知识进行客体认证,会使知识成为真实的知识。传统思想走的是权威主义之路,圣人之言无须客体认证。现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传统文化历经三个历史阶段:第一是远古时代,文字初创、人文初建的时期,以原始人文意识、宗教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会,文明开启文字统一并且历史演义家天下大一统;第三是元宋明清时期。远古时期,客观性认识不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不断对域外文明进行接纳。古典时期自命无证,晚清时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
5、,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作为知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以及认识的来源。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淡化为客观认证,现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识知识的可行性,到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都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准。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诚信,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现代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期的疏狂,但是整个传统文化因为自命无证而变成整体性的谎言。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会造成言辞与现实的背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这是认识论的历
6、史不断增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实,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不断完善。(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材料三: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一面。究其
7、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于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驭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快更好发展。(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
8、。B.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性的特点是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才能有效,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C.在现代性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也没有古人的诚信,但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D.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否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B.墨家与名家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
9、主流。C.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中国主流文化肯定和推崇的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D.古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这往往会导致他们言辞散漫甚至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荒谬结果。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特点”的一项是()(3分)A.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坚强振作,不断努力。B.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意思是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相契合。C.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便不合口味,也要吃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
10、需求。D.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4.如何看待用“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来评判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58题。文本一:棋王(节选)车厢里靠站台一面的窗子已经挤满各校的知青,都探出身去说笑哭泣。另一面的窗子朝南,冬日的阳光斜射进来,冷清清地照在北边儿众多的屁股上。两边儿行李架上塞满了东西。我走动着找我的座位号,却发现还有一个精瘦的学生孤坐着,手拢在袖管儿里,隔窗望着车站南边儿的空车皮。我的座位恰与他在一个格儿里,是斜对面儿,于是
11、就坐下了,也把手拢在袖管里。那个学生瞄了我一下,眼里突然放出光来,问:“下棋吗?”倒吓了我一跳,急忙摆手说:“不会!”他不相信地看着我说:“这么细长的手指头,就是个捏棋子儿的,你肯定会。来一盘吧,我带着家伙呢。”说着就抬身从窗钩上取下书包,往里掏着。我说:“我只会马走日,象走田。”他已把棋盒拿出来,放在茶几上。塑料棋盘却搁不下,他想了想,就横摆了,说:“不碍事,一样下。”就在这时,车厢乱了起来。好多人拥进来,隔着玻璃往外招手。我就站起身,也隔着玻璃往北看月台上。我的背被谁捅了一下,回头一看,他一手护着棋盘,说:“没你这么下棋的,走哇!”我实在没心思下棋,就硬硬地说:“我不下了。这是什么时候!”
12、他很惊愕地看着我,忽然像明白了,身子软下去,不再说话。车开了一会儿,车厢开始平静下来。有水送过来,大家就掏出缸子要水。我旁边的人打了水,说:“谁的棋?收了放缸子。”他很可怜的样子,问:“下棋吗?”要放缸的人说:“反正没意思,来一盘吧。”他就很高兴,连忙码好棋子。对手说:“这横着算怎么回事儿?没法儿看。”他搓着手说:“凑合了,平常看棋的时候,棋盘不等于是横着的?”这时一个同学走过来,忽然大叫:“棋呆子,你怎么在这儿?你妹妹刚才把你找苦了。没想到你在我们学校这节车厢里,气儿都不吭一声。你瞧你瞧,又下上了。”棋呆子红了脸,没好气地说:“你管天管地,还管我下棋?走,该你走了。”就又催促我身边的对手。我
13、这时听出点音儿来,就问同学:“他就是王一生?”同学睁了眼,说:“你不认识他?哎呀,你白活了。你不知道棋呆子?”我说:“我知道棋呆子就是王一生,可不知道王一生就是他。”王一生简直大名鼎鼎。我们学校与旁边几个中学常常有学生之间的象棋厮杀,渐渐地,几乎每次冠军就都是王一生了。我也就知道王一生外号棋呆子,棋下得神不用说,而且在他们学校里数理成绩总是前数名。可我不信人们说的那些王一生的呆事,觉得不过是大家寻逸闻鄙事,以快言论罢了。听说呆子认为外省马路棋手高手不多,不能长进,就托人找城里名手近战。有个同学就带他去见自己的父亲,据说是国内名手。名手见了呆子,也不多说,只摆一副据说是宋时留下的残局,要呆子走。
14、呆子看了半晌,一五一十道来,替古人赢了。名手很惊讶,要收呆子为徒。不料呆子却问:“这残局你可走通了?”名手没反应过来,就说:“还未通。”呆子说:“那我为什么要做你的徒弟?”后来呆子认识了一个捡烂纸的老头儿,被老头儿连杀三天而仅赢一盘。呆子就执意要替老头儿去撕大字报纸,不要老头儿劳动 这时我旁边的人也明白对手是王一生,连说不下了。王一生便很沮丧。我旁边儿的人说:“据说你下棋可以不吃饭?”我说:“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大约能干出什么事儿的人,总免不了有这种傻劲。”(有删改)文本二:我不会下棋,不解棋道,但我相信有像王一生那样的棋呆子。我欣赏王一生对下棋的看法:“我迷象棋。一下棋,就什么
15、都忘了。呆在棋里舒服。”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王一生一个人和几个人赛棋,连环大战,在胜利后,呜呜地哭着说:“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是的,人总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义。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胜乎己。”弈虽小道,可以喻大。“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古今成事业者都需要有这么一点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有人告诉我,阿城把道家思想糅进了小说。棋王里的确有一些道家的话。但那是捡烂纸的老头的思想,甚至也可以说
16、是王一生的思想,不一定就是阿城的思想。阿城大概是看过一些道家的书,他的思想难免受到一些影响。阿城是有师承的。他看过不少古今中外的书。外国的,我觉得他大概受过海明威的影响,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国的,他受鲁迅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他似乎还受过废名的影响。他有些造句光秃秃的,不求规整,有点像莫须有先生传。但这都是瞎猜。他的叙述方法和语言是他自己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云:“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说得很好。阿城的文体的可贵处正在“不取诸邻”。“脑袋在肩上,文章靠自己。”阿城是敏感的。他对生活的观察很精细,能够从平常的生活现象中看出别人视若无睹的特殊的情趣。他的观察是伴随了思索的。否则他
17、就不会在生活中看到生活的底蕴。这样,他才能积蓄了各样的生活的印象。可以俯拾,形成作品。只有在今天,现在,阿城才能更清晰地回顾那一段极不正常时期的生活,那个时期的人,写下来。因为他有了成熟的、冷静的、理直气壮的、不必左顾右盼的思想。阿城业已成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青年作家,循此而进,精益求精,如王一生之于棋艺,必将成为中国小说的大家。(节选自汪曾祺人之所以为人)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描写了知青离开城镇时在车站分别的情景,既交代了时代背景,也为王一生的出场做了铺垫。B.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独具匠心,“放出光”“很可怜”“搓着手”等细节描写体现了王
18、一生想要与人一决高下的急切愿望。C.小说对棋王的称呼有多种变化:“那学生”“棋呆子”“呆子”“王一生”,巧妙地贯穿了“我”与他相遇相识的过程,使叙述显得自然、合理。D.小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通过“我”的回忆介绍了王一生的几件“逸闻鄙事”,具体而形象地展现了王一生的“呆子”形象。6.下列对文本二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一生的棋道、干将莫邪的故事都启示我们,只有沉溺于某事,全力去拼搏,才有可能创造生命的价值。B.作者引用庄子中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既诠释了王生成为棋王之因,也寄寓着他对阿城的厚望。C.作者认为,阿城能“不取诸邻”,自成派,是因为他把道家思想糅进了
19、小说里并能兼采古今中外文学大家之长。D.如要获得成熟冷静的思想,除了作家自身的努力追求和学习之外,时间的沉淀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7.历史上许多非凡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特点:阮籍的“颓”、米芾的“癫”、李白的“狂”、黄公望的“痴”事。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谈谈棋呆子王一生的“呆”的深层意蕴。(6分)8.二十四诗品中的“俱道适往,着手成春”,是说写作需要利用多种道路并行追寻,才能使文章格调自然清新。而阿城的作品可谓“着手成春”,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归纳他取得这样的成就所凭借的“道”有哪些。(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6 小题,22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4 题。【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
20、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乙】
21、为学者日益,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节选自帛书老子)【丙】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
22、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节选自庄子)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B.自贼者也 贼:伤害 C.为学者日益 益:好处 D.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 属:聚集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无为而无以为 吾尝终日而思矣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C.而其钓莫钓 其皆出于此乎 D.不足以取天下 作师说以贻之 11.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例句:文王观于臧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客有
23、吹洞箫者 D.徘徊于斗牛之间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B.乙文“损之
24、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4 分)(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1517
25、 题。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注此诗大约作于唐代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时年五十岁,居于成都草堂。莫,没有。槎(ch),木筏。陶谢,指陶渊明、谢灵运。15.杜甫与 合称为“李杜”,被后世称为“”。(2 分)16.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海”表明江水的宽度和深度,且具有动感,是引发诗人灵感的重要原因。B.首联是诗人对刻意求工的艺术追求的总结,此特点在登高诗中有所体现。C.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江水,只用水槛垂钓、故着浮槎来暗示锦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丽水 外国语学校 高中部 2021 2022 学年 上学 第一次 月考 10 语文试题 Word 541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416636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