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重点笔记(第七版)重点已标出.pdf
《传染病学重点笔记(第七版)重点已标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重点笔记(第七版)重点已标出.pdf(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总论 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传染病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3.有流行病学特征(1)散发性发病: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2)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3)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4)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
2、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4.有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传染病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2)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3)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4)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
3、化改变。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后遗症: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1)发热:(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五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减息热、回归热、不规则热)(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皮疹分为
4、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 1 天,猩红麻疹次第连(2、3 日),斑疹伤寒第 5 日,伤寒再接第 6 天)。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3)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充血、增生,肝脾淋巴结肿大 3.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 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传染病的诊断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三方面。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接触史、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集体发病情况、预防接种史、过去病史等。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起病方式等。实
5、验室检查包括一般检查、特异性检查、其他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大便、小便常规及生化等。特异性检查包括:病原体的直接检出(肉眼或显微镜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人工培养、组织细胞培养、动物接种等);病原体的核酸检测(多聚酶链反应、分子杂交等);病原体蛋白或抗原的检测(各种免疫学技术);病原特异性抗体检测(各种免疫学技术)。其他检查包括:内镜检查(如结肠镜、支气管镜等);影像学检查(如 B 超、CT、MRI 等)、活体组织检查等。病毒性肝炎 概述: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各种病毒性肝炎
6、的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为主,部分病例可有黄疸。甲、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胃肠外途径传播,大部分患者呈慢性感染,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一、病原学:五型肝炎病毒简要对照 HAV(甲)HBV(乙)HCV(丙)HDV(丁)HEV(戊)基因组 RNA DNA RNA RNA RNA 传播途径 消化道 血液/体液 血液/体液 血液/体液 消化道 慢性化否 否 是 是 是 否 血清学 抗 HAV-IgM HBV M 抗-HCV HDAg 抗 HEV-IgM 检测 抗 HAV-IgG 抗HDV-IgM、抗HDV-IgG 二、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流
7、行病学 经胃肠道传播的病毒性肝炎(A、E)传染源:隐性感染者、急性期患者 传播途径:粪口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免疫力(甲型持久、戊型不持久)流行特点:HAV:多为散发,也可因水和食物污染而暴发流行。秋冬季多见,全年散发。易感和高发人群:以 6 个月10 岁儿童多见。HEV:因水污染、雨季、洪水后造成流行,全国均有散发。春冬季高发。儿童隐性感染,成人临床性感染。经胃肠道外传播的病毒性肝炎(B、C、D)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注射传播:输血、预防注射、药物注射、针刺 母婴传播:产道感染、产后哺乳、宫内感染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家庭聚集现象 性接触传播:精液、阴道分
8、泌物、唾液中均可有病毒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不同株间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点:多为散发,临床以无症状,无黄疸型病例为多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1、甲肝:感染早期细胞免疫其主要作用,后期体液免疫亦参与其中。2、乙肝:肝细胞病变主要由细胞免疫所致。靶抗原主要是 HBcAg,效应细胞主要是特异性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机体免疫反应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各异:机体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多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多表现为急性肝炎经过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完全耐受、自身免疫反应产生、HBV 基因突变逃避免疫清除等情况下,可导致慢性肝炎 机体处于超敏反应,导致肝细胞大片坏死,发生重型肝炎
9、 3、丙肝:肝细胞损伤机制:HCV 直接杀伤作用;宿主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细胞凋亡 HCV 感染慢性化的机制:HCV 的高度变异性;HCV 对肝外细胞的泛嗜性;HCV 在血液中的滴度低,免疫原性弱,机体免疫应答水平低下,造成病毒持续感染 4、丁肝:HDV 复制效率高,抗原性较强,宿主免疫反应参加了肝细胞的损伤。5、戊肝:细胞免疫为引起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二)病理改变:1基本病变:肝细胞变性(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坏死(单细胞坏死、点状坏死、灶状坏死、碎屑状坏死、桥接坏死、融合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主要为 CD4+、CD8+T 淋巴细胞)浸润,间质增生(Kupffer细胞、间叶细
10、胞和纤维母细胞,细胞外基质增多和纤维化)和肝细胞再生(网状支架塌陷时,再生的肝细胞可排列成结节状,导致肝小叶结构紊乱)2各临床型肝炎的病理特点:(1)急性肝炎:肝脏肿大,肝细胞气球样变和嗜酸性变,形成点、灶状坏死,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坏死区肝细胞再生,网状支架和胆小管结构正常。如有碎屑状坏死则极可能转为慢性。(2)慢性肝炎:病理诊断主要按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G)和分期(S),如下:炎症活动度(G)纤维化程度(S)级 汇管区及周围 小叶内 期 纤维化程度 0 无炎症 无炎症 0 无 1 汇管区炎症 变性及少数点、灶壮坏死灶 1 汇管区纤维化扩大,局限间隔形成及小叶内纤维化 2 轻度
11、PN 变性,点、灶壮坏死灶或嗜酸性小体 2 汇管区周围纤维化,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保留 3 中度PN 变性,融合坏死或见 BN 3 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无肝硬化 4 重度 PN BN 范围广,累及多个小叶(多小叶坏死)4 早期肝硬化 炎症活动度(G)纤维化(S)轻度慢性肝炎 12 02 中度慢性肝炎 3 13 重度慢性肝炎 4 24(3)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坏死肝细胞占 2/3 以上,肉眼观肝体积明显缩小,坏死区充满大量红细胞而呈红色,残余肝组织淤胆而呈黄绿色,故称红色或黄色肝萎缩。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亚大块坏死,面积小于 1/2。肝小叶周边可见肝细胞再生伴小胆管增生,肉眼见肝脏表
12、面大小不等的小结节。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变的背景上出现亚大块或大块坏死,可见桥接及碎屑状坏死。(4)肝炎肝硬化:活动性肝硬化:肝硬化伴明显炎症,假小叶边界不清;静止性肝硬化:肝硬化结节内炎症轻,假小叶边界清楚。(5)其他:慢性无症状携带者;淤胆型肝炎毛细胆管内胆栓+肝细胞内胆色素潴留+急性肝炎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 甲型肝炎,4w(26w)戊型肝炎,6w(29w)乙型肝炎,3m(16m)丙型肝炎,40 天(15180 天)丁型肝炎,420w 急性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可发生于五型肝炎中任何一种,发生率远高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无黄疸,但可转为黄疸型。症状较黄疸型为轻。多
13、数病例只有 ALT 活力增高。病人能保持一定的工作能力且可迅速恢复;少数转变为慢性,由于未能及时休息治疗所致。急性黄疸型肝炎:1、黄疸前期(1-21 天;5-7 天)流感样症状:畏寒、发热、头痛、乏力。消化道症状:纳差、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期末尿色变黄:浓茶样 2、黄疸期(2-6 周):出现肝细胞性黄疸表现 黄疸加深阶段,消化道症状重;黄疸减退阶段,消化道症状减轻;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肝肿大,部分有轻度脾肿大。3、恢复期(2 周-4 个月):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复常 急性肝炎各型临床特点 1、甲、戊型:起病相对较急,有明显症状 急黄肝较多,戊型病情较重,妊娠后
14、期和老年人 不转化为慢性肝炎 2、乙、丙、丁型:起病相对较慢,无明显症状 黄疸发生率相对较低 可转化为慢性 慢性肝炎 肝炎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 个月者 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度 只有乙丙丁型肝炎病毒可引起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分度:轻度 症状:轻度乏力、消化道症状、低热等 体征:可有轻度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ALT 反复轻度升高 预后:大多恢复,少数转为中度 中度 症状:明显(消化、神经系统)体征:肝脾肿大,质地度,可有肝掌、蜘蛛痣 实验室检查:A/G 比例、肝纤维化指标,自身抗体阳性。重度:症状进一步加重,并出现早期肝化的表现。重型肝炎 五型均可引起重型肝炎(0.2%0.5%),以 HB
15、V 或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为多见。临床特点:进行性加深的深度黄疸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和极度的乏力、胆酶分离、PTA40%症状:(四高)高度乏力、纳差、黄疸、出血倾向。体征:肝浊音界缩小、腹水征阳性、高度黄疸、大片瘀斑。并发症:出血倾向(皮肤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腹水(胸水);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肝肺综合征;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 各种重型肝炎临床特点的比较 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 2 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肝脏缩小,PTA40%急行起病,15 天24 周出现重型肝炎表现 脑病型:首先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腹水型:首先出现腹水及相关表现者
16、 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有慢性肝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指标改变者 重型肝炎的临床分期:早:符合重型肝炎诊断的基本条件,无并发症,40%PTA30%。中:符合重型肝炎诊断的基本条件,有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30%PTA20%晚:有难治性的并发症:肝肾综合征;度以上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PTA60%;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阴性;-GT、AKP 明显升高)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和乏力 肝炎肝硬化:活动性: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ALT 升高、乏力及消道症状明显、黄疸、白蛋白下降)肝缩小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伴
17、门脉高压征表现(腹壁、食道静脉曲张,腹水,门静脉、脾静脉增宽等。)静止性:无肝炎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可有上述体征。特殊人群肝炎的表现 小儿肝炎特点:多为隐性感染 易成为无症状的携带者;有症状者以无黄疸型或慢性轻度为主。老年肝炎特点:黄疸多见、程度深、持续时间长;淤胆型多见;合并症较多;重型肝炎发生率高。妊娠期肝炎特点:重型肝炎发生率高,死亡率高、产后大出血多见;可导致早产、死胎、畸形。合并戊肝死亡达 30%以上。合并乙肝胎儿易受传染。各型肝炎临床转归 急性肝炎:急性甲、戊型病毒性肝炎基本痊愈,无慢性化,个别可转化为重型肝炎,或遗留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妊娠后期合并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病死
18、率高,10%20%,最高达 39%急性乙、丙、丁型病毒性肝炎有多种临床转归:痊愈,慢性肝炎,重型肝炎 急性丁型肝炎的临床转归 急性 HDV 与 HBV 同时感染 急性起病,有 HBV 和 HDV 急性感染的标志物 疾病转归呈良性经过,慢性转化率约 5%,HDV 与 HBV 的重叠感染 在慢性 HBV 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感染 HDV 使病情加重,甚至重型肝炎 慢性转化率高,约 70%慢性肝炎病毒感染:无症状或临床诊断为慢性轻度肝炎无反复炎 症活动者,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发展至肝硬化 反复炎症活动的中度以上慢性肝炎患者小部 份(30%)可发展至肝硬化和肝癌(15%)重型肝炎:预后差,病死率达 70%以
19、上 淤胆型肝炎:预后良好,慢性者可至胆汁性肝硬化 五、实验室检查:(一)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 肝脏受损的相关检查 肝功能检查 1、血清和尿胆色素 血清胆色素:血总胆红素(TBIL)升高代表肝细胞有坏死,其升高程度与肝细胞坏死的严重程度成正比,重型肝炎患者 TBIL171/L.尿双胆检测:尿胆原与尿胆红素均增加.2、与肝细胞坏死严重性相关的实验室指标 血清胆色素:肝细胞性黄疸时血总胆红素(TBIL)升高程度与肝细胞坏死的严重程度成正比,黄疸越深预后越差。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低程度与肝细胞坏死严重程度相关.胆碱酯酶活性:降低程度与肝细胞坏死严重程度相关.血清白蛋白:降低程度与肝功能衰竭程
20、度成正比 3、肝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金标准,能准确的病理分型和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内的病毒。4、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对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诊断有参考价值。CT,MRI:尽管对慢性肝炎的诊断参考价值不如超声检查,但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较大。B 超诊断慢性肝炎影像特点:轻度:肝脾无明显异常改变 中度:肝内回声增粗,肝脏和/或脾脏轻度肿大,肝静脉走行多清晰,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无增宽。重度:肝内回声明显增粗,分布不均匀;肝表面欠光滑,边缘变钝;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晰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双层征”。其他相关检查 血常规 尿常规 生化指标检测:电解质、
21、血糖、血浆胆固醇、补体、胆汁酸(二)病毒标志物检测:1、甲型肝炎:抗 HAV-IgM 现症感染。抗 HAV-IgG 既往感染,获得免疫。HAV 颗粒 粪便中检出。2、乙型肝炎:血清 HBVM 测定(三大抗原抗体测定)HBV-DNA 定量 血清及肝组织均可检出。HBV-DNAP 不常用。3、丙型肝炎:抗 HCV-IgM 急性期及慢性感染复制期 抗 HCV-IgG 非保护性抗体,长期存在 HCV-RNA 定量 病毒复制指标,抗病毒药物疗效观察。肝组织 HCAg 免疫组化法。4、戊型肝炎:抗 HEV-IgM 和 IgG 近期感染指标。HEV 颗粒 粪便中发病 2 周内检出。5、丁型肝炎:血清 HDA
22、g 急、慢性期均可检出。抗 HD-IgM 急性早期、慢性感染 HDV 复制。抗 HD-IgG 慢性 HDV 感染持续升高。HBV+HDV (混合)抗 HBc-IgM(+)。HBV+HDV (重叠)抗 HD-IgM(+)。抗 HBc-IgG(+)抗 HBc-IgM(-)。肝组织 HDAg 免疫组化法。HDV-RNA 分子生物学。六、病原学诊断 1、甲型肝炎 抗 HAV IgM 抗 HAV IgG 粪便中 HAV 颗粒或抗原或 HAV RNA 2、乙型肝炎 (1).慢性乙型肝炎 HBeAg(+)慢乙肝:HBsAg、HBeAg、HBV DNA HBeAg(-)慢乙肝:HBsAg、抗 HBe、HBV
23、DNA(2)HBV 携带者 慢性 HBV 携带者:HBsAg、HBeAg/抗 HBe、HBV DNA 非活动性 HBsAg 携带者:HBsAg、抗 HBe+/-隐匿性慢乙肝:HBV DNA(3)重型乙型肝炎的诊断 HBV 现症感染的标志物阳性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170mol/L;胆、酶分离;凝血酶原活动度40%;白蛋白下降;胆碱脂酶(CHE)下降。3、丙型肝炎 血清抗 HCV 和/或 HCV-RNA 阳性 肝细胞中 HCV 抗原阳性 4、丁型肝炎 HBV 现症感染 HDVAg/抗 HDVIgM/高滴度抗 HDVIgG/HDV RNA 5、戊型肝炎 抗 HDVIgG/HDV RNA 七、鉴别
24、诊断:(一)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1、溶血性黄疸:2、肝外梗阻性黄疸:(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1、非嗜肝病毒:EBV、CMV、腮腺炎病毒等。2、感染中毒性:3、药物性:4、酒精性:5、血吸虫病性:6、肝豆状核变性:八、预后:(一)急性肝炎:预后好,妊娠期合并戊肝病死率高,达20%左右。(二)慢性肝炎:乙肝 10%,丙肝 50%转为慢性,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三)重症肝炎:预后差,死亡率达 70%以上,治疗及时,并发症少者相对较好。(四)淤胆型肝炎:急性预后好,慢性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五)肝炎肝硬化:预后差。九、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根据不同病原、不同临床类型及组织学损害区别对待 治
25、疗原则: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的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损害肝脏的药物 1、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一般对症支持疗法为主,适当的隔离(甲型肝炎至起病后 3 周;戊型肝炎至起病后 2 周)抗病毒治疗:急性无黄疸型丙型肝炎可考虑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2、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一般疗法:休息、饮食、心理辅导 药物治疗:改善肝功能、免疫调节、抗纤维化抗病毒治疗 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IFN,500 万 im qod2448 周 复合干扰素 长效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时干扰素使用的指征为:HBV 在活动性复制中;肝炎处于活动期;HBV DNA 血浓度低;抗-HBcIgM 阳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重点 笔记 第七 标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