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pdf(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试行 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2006 年 6 月 为统一全省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路线、明确监测内容、规范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制订本实施方案试行;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国家、省投资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1 监测依据 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 2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12 号令 3 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水利部25 号令 技术规范 1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3 水土
2、保持试验规范 SD239-1987 其它依据 1 项目初步设计和批复文件包括设计变更文件 2 项目所在行政区的生态治理规划文件 2 监测目的与监测技术路线 监测目的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监测,及时掌握水土流失治理及效益发挥状况、为该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专项验收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为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对今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监测数据;监测技术路线 1 前期;收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有关项目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资料;实地勘查补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摸清小流域基底情况,校核有关数据资料;经分析论证确定监测分区与监测点布设,制订监测计划;2 中期;实施
3、全面监测,通过开展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获取各类监测信息有条件的开展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在监测期内编写年度监测报告;3 后期;项目竣工后,汇总分析各年度监测报告与监测信息,编写竣工监测报告;3 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 小流域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小流域基底值、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危害和防治效益;小流域基底值监测 小流域基底值是小流域治理前的基本情况,是反映治理效益的基准;3.1.1 监测内容 1 小流域特征值:小流域名称,流域长度、宽度与面积,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土地及耕地的地面坡度组成见附表 1;2 水文气象:包括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布、雨强,平均气温
4、、积温和无霜期等见附表 2;3 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及结构见附表 3;4 社会经济情况:主要包括人口、劳动力、经济结构和经济收入见附表 4;5 水土流失状况:包括面积、强度,分布情况见附表 5;6 项目治理初步设计情况:包括项目设计单位、规划治理面积、治理年限、投资来源与数额;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建设目标;有关设计变更;3.1.2 监测方法与频次 小流域基底值情况通过参考项目文件资料,加以核实并进一步调查监测补充;监测频次:在开始实施监测时,开展调查监测一次;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监测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区域,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水土流失的监测与水土流失的影响因子密不可分;水土
5、流失主要影响因子包括降雨量、植被、土地利用、地面坡度等;3.2.1 降雨量 1 观测内容:降雨时间、历时、降雨强度最大 30 分钟降雨强度、降雨总量;降雨量表见表 3-1;降水雨量统计表 表 3-1 全年降水量 mm 汛期降雨量 6-9 月 mm 产流降雨起止时间 产流降雨量 mm 降雨历时 min 平均雨强 mm/h 最大 10 分钟降雨量 mm 最大 30 分钟降雨量 mm 2 方法:设置雨量站自记雨量计观测或使用项目区气象、水文部门的观测资料;3 频次:每年年底收集、整理项目区有关降雨资料;3.2.2 植被 植被因子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植被盖度和植被覆盖率是水土保持治理最常用到
6、的指标;1 植被盖度常指林草地包括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和作物上林草植株冠层或叶面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占该林草标准地面积的比例;植被盖度是植被因子的一个综合度量指标;植被覆盖率是指林草灌层或叶面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比率;植被覆盖率是水土保持治理统计中的重要指标,覆盖率愈大,表示治理度愈高,水土流失减少;反之,治理程度低,水土流失控制还较弱;当统计区全为林草覆盖时,则等同于植被盖度;2 监测方法:测定植被盖度多用测针法,或目估法;测针法,首先选择出一块正方形样地,将样地边长 10 等份或更多,这样得到 100 块或更多更小的样方,将测针插入每个小样方中,若有覆盖为 1,无覆盖为
7、0,累计这些书出一总样方数,得出该样地盖度,再求平均盖度;较简易的目估法原理是目测林草地中无覆盖部分的面积,然后反求林草植被盖度;在林草植被覆盖率计算中,常把覆盖度大于的林草地面积占统计治理区总面积的比率,作为植被覆盖率不计作物;在教详细的统计中,幼林和疏林覆盖度小于地,常加以说明或按理论方法折算得出面积;对成片、带状的林木孤立木不计,若难以量算面积,可用 3750-4500株折算 1 公顷林地面积的方法算出林地总面积,再求植被覆盖率;3 监测频次:每年 7-9 月份调查监测一次项目区植被情况;3.2.3 土地利用 1 监测内容:工程区内农、林、牧、副等各业用地类型的面积及变动情况;2 监测方
8、法:水土流失治理是土地利用改变的主要途径;实施水土保持监理制度的项目,通过工程监理的资料确定治理面积,对照小流域基底值的土地利用标,从而反映土地利用变化;从工程监理资料中收集整理有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土地利用情况;没有实施水土保持监理制度的项目,通过收集项目治理资料和调查监测完成;3 监测频次:每年年底完工后或次年年初调查监测一次;3.2.4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水土流失侵蚀强度分级确定和侵蚀量的计算中,地面坡度的测量较为重要;地面坡度按照 5-8、8-15、15-25、25-35、35进行分级;1 测量方法:一种是利用 1:10000 地形图上的坡度尺直接量
9、测;另一种方法是用地质罗盘实地量测;2 工程区内地面坡度的变化也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结果,除基底值调查监测阶段外,每年度量测一次,测定范围是实施治理的小班;3.2.5 水土流失监测 1 监测内容:包括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和流失量等;2 监测方法:以治理小班为基本单位,结合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的监测结果确定水土流失强度分级,分级标准见表 3-2;汇总各侵蚀强度小班面积,得出水土流失总面积和强度分级面积;汇总各侵蚀强度小班面积,得出水土流失总面积和强度分级面积;水土流失量计算方法:一是按照简易径流小区观测的水土流失量值乘以所代表小班的面积得出总的水土流失量;二是没有简易径流小区观测值的,可参考其它地区的
10、观测情况进行估测;土壤侵蚀强度分类分级标准 表 3-2 地 面 坡 度 地 类 5-8 8-15 15-25 25-35 35 非耕地的林草覆盖度%60-70 轻 度 45-60 强 度 30-45 中 度 强 度 极 强 度 30 强 度 极 强 度 剧 烈 坡 耕 地 轻 度 中 度 3 监测频次:每年统计计算一次水土流失强度和流失量;3.2.6 水土流失灾害监测 水土流失灾害包括洪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1 监测内容:灾害的类别、次数、规模;损坏的土地面积和灾害损失等;2 监测方法:采取调查监测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和实地勘查;3 监测频次:根据灾害的发生而确定;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监测 3.
11、3.1 监测内容 包括监测各类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整地措施的规模、规格和措施质量、治理进度等内容;1 工程措施:包括梯田的面积、规格,谷坊的规格、处数,水源工程的处数,引水排水工程的规格与规模,以及各项措施的工程量,见附表 6;2 植物措施: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种草的品种、面积等情况;3 整地措施:整地类型如水平沟、榆林坑的面积和工程量;4 措施质量:植物措施的成活率、工程措施的运行稳定状况,竣工后的管护情况;3.3.2 监测方法:收集有关工程监理资料数据,并进行调查监测;3.3.3 监测频次:治理措施每年治理完成后监测一次;林草成活率监测每年春季和秋季各监测一次;工程措施运行
12、情况的调查在内年汛期结束后,监测一次;水土流失防治效益监测 水土保持效益是在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后,能够取得的利益或收益,包括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些效益是通过前面的监测数据分析整理得出的,有些效益,如经济效益还需要进行实测和调查监测;3.4.1 蓄水保土效益 蓄水保土效益是指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减少土壤侵蚀和拦蓄径流、泥沙情况;1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坡面、沟道治理工程措施拦挡泥沙、减少土壤侵蚀量;以及减少地表的径流量;2 分析方法:利用简易径流观测小区和标桩设施观测的地表产流产沙数据,通过对比分析采取治理措施相对未采取措施的蓄水保土量;计算方法如下:Iw=w2-w
13、1 Is=s2-s1 式中:Iw实施某治理措施后的蓄水量;w2、w1实施治理措施后、前的产流平均数量;Is实施某治理措施后的保土量;s2、s1实施治理措施后、前的保土平均数量;如果没有地面观测设施可利用,采取实地调查,经合理分析估测出项目区的蓄水保土基础效益;3 监测频次:每年分析计算一次;3.4.2 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一般只计算直接经济效益;1 监测内容;包括治理后粮食、林果、禽畜饲养、木材等产品增产量;项目区人均纯收入和总收入增加值;2 监测方法:每年年底或次年的年初,实施经济效益调查;经济效益数据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典型调查,在项目区内
14、选择 4-6 农户,调查水土保持治理产生的经济效益情况,调查表见附表 7;二是收集县乡统计部门相关数据,掌握项目区总体的经济效益,见附表 8、9;3.4.3 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涵盖面广、指标多样,包括减轻自然灾害,促进社会进步等;1 监测内容:调查分析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基本农田、护村护地坝、作业路、水源工程等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类别、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力等情况;2 监测方法与频次:在项目治理期间和竣工后实施典型调查每年一次,选择 2-3 个村,每个村选择 4-6 农户,跟踪监测项目区社会效益发挥情况;调查表见附表 7;3.4.4 生态效益 主要包括水圈、气
15、圈、土圈和生物圈等生态效益;1 监测内容:调查分析项目区抵抗洪水等各类灾害能力提高情况;林草植被覆盖提高程度、促进野生动物繁殖,地下水出露等、小气候调节变化情况、土壤改良情况等;2 监测方法与频次:主要采取调查监测方法,通过询问调查加以核实;监测期内每年汛期后和年底实施调查 1-2 次;以上各类水土保持效益可参考表3-2;水土保持监测效益评价分类表 表 3-2 效益分类 监 测 内 容 具 体 内 容 基础效益 保水:增加土壤入渗 1.改变微地形增加土壤入渗 2.增加地面植被增加土壤入渗 3.改良土壤性质增加土壤入渗 保水:拦蓄地表径流 1.坡面小型蓄水工程拦蓄地表径流 2.“四旁”小型蓄水工
16、程拦蓄地表径流 3.沟底谷坊坝库工程拦蓄地表径流 保土:减轻土壤侵蚀面蚀 1.改变微地形减轻面蚀 2.增加地面植被减轻面蚀 3.改良土壤性质减轻面蚀 保土:减轻土壤侵蚀沟蚀 1.制止沟头前进减轻沟蚀 2.制止沟底下切减轻沟蚀 3.制止沟岸扩张减轻沟蚀 保土:拦蓄坡沟泥沙 1.坡面小型蓄水工程拦蓄泥沙 2.四旁小型蓄水工程拦蓄泥沙 3.沟底谷坊坝库工程拦蓄泥沙 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 1.增产粮食果品饲草枝条木材 2.上述增产各类产品相应增加经济收入 3.增加的收入超过投入的资金产投比 4.投入的资金可以定期收回回收年限 间接经济效益 1.各类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2.种基本农田比种坡耕地节约土
17、地和劳工 3.人工种草养畜比天然牧场节约土地 社会效益 减轻自然灾害 1.保护土地不遭沟蚀破坏与石化、沙化 2.减轻下游洪涝灾害 3.减轻下游泥沙危害 4.减轻风蚀与风沙危害 5.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6.减轻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促进社会进步 1.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率 2.剩余劳动力有用武之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土地 4.调整农村生产结构,适应市场经济 5.提高环境容量,缓解人地矛盾 6.促进脱贫致富奔小康 生态效益 水圈生态效益 1.减少洪水流量 2.增加常水流量 土圈生态效益 1.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2.提高土壤肥力 气圈生态效益 1.改善贴地
18、层的温度、湿度 2.改善贴地层的风力 生物圈生态效益 1.提高地面林草被覆程度 2.促进野生动物繁殖 4 监测成果与要求 监测数据 4.1.1 地面观测数据 主要包括降雨数据、简易径流小区和标桩观测数据等三大类;1 对雨量点、小区、标桩进行编号,简要说明观测点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位置经纬度、治理措施等;介绍设施布设日期与时间;2 地面观测数据保以 Excel 电子表格格式保存,以项目县、工程区、观测内容等要素命名文件;3 观测原始数据注明每次观测日期与时间、观测人员、泥沙样分析处理人员与补充说明、设施运行情况丢失、补设、维修,人畜扰动等,对更改观测地点的,要详细注明;4.1.2 调查监测数
19、据 1 调查数据如为收集资料或引用,说明来源;2 实地勘查、询问调查要对调查记录整理,内容应包括调查日期、调查地点或路线、调查监测人员、被调查对象、主要调查结果、调查总结;调查数据保存在 Word 文档中,文件命名体现县名、项目名称、调查内容要素;4.1.3 照片资料 照片反映内容应包括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治理前后对比、水土保持措施种类,水土保持监测设施、治理效益丰收的场景、特写,以及项目施工、宣传、监测等水土保持活动主题;拍摄时尽量固定点位;及时存储拍摄的照片,对每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地点、拍摄人进行标注,各监测单位应指定专人保管所拍摄影像资料;照片资料存放于固定文件夹,分层分级命名管理:一级文
20、件夹为监测主题,如丰宁县大阁周边项目区、崇礼县察汗陀罗小流域;二级文件夹为监测年度,如 2002 年度、2004 年度;三级文件夹为照片内容,如水平梯田、封禁治理、水土流失等;为方便整理和保存,每张照片也需要命名,照片命名中应体现时间、项目、工程等要素,如2003 年涉县辛川小流域梯田治理工程照片;监测报告 为系统地说明小流域治理的监测情况,要求每年编写监测报告;上一年度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测报告要求在第二年的 3 月份前完成;竣工报告总报告根据施工进度和验收时间确定;报告中借助图表、照片辅助表达监测内容和结果;监测报告完成后,交所属监测分站,经审核后,报省监测总站;监测报告提纲见附件
21、4;各类专题图项目区位置图、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布置图、治理前后土壤侵蚀图与土地利用图等制图图例和水土保持数据库代码表见附表 8、9;5 保证措施 组织保证 由省监测总站、市级监测分站和县水保站共同完成监测任务;省监测总站制定技术路线、组织技术培训;市级监测分站负责技术指导和监测实施;先水保站开展具体监测工作,编写监测报告,各级都要重视监测工作,安排固定技术人员 2 名,保证监测用车和必要的监测经费;技术保证 5.2.1 技术培训 为提高监测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省监测总站不定期进行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培训;市级监测分站负责并及时地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内容涉及监测设施设计与建设、水土流失地面观测、微机操作
22、、“3S”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相关软件操作技术如 Arc View 等;适应不同阶层监测人员的需求,有效地提高了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为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5.2.2 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和设备 监测总站为部分项目市、县、区统一购置了雨量观测设备、摄影器材、GPS、罗盘等信息采集设备;配置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扫描仪、计算机、打印机等信息处理设备和 1:50000 电子地图等资料,为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了软、硬件保障;为保证监测工作的开展,各县布设一些简易径流小区、标桩和雨量计等监测设施;附件 1 简易观测小区 简易小区是相对于标准径流观测小区提出的,具有投资规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流域 生态建设 工程 水土保持 监测 实施方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