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pdf
《“电工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工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电工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电气化与现代社会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电能以其特殊的优点成为人类开发自然能源的最重要方式,是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所取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成就。自19 世纪 80 年代开始应用电能以来,几乎所有社会生产的技术部门与人民生活,都逐步转移到这一崭新的技术基础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使 20 世纪以“电世纪”载入史册。电照明是较早开发的电能应用。它消除了黑夜对人类生活与生产劳动的限制,大大延长了人类用于制造财富的劳动时间,同时改善了劳动生产条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为电能的应用奠定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成为
2、推动电能生产的强大动力。电传动是范围最广、形式最多的电能应用领域。电动机是冶金、机械、化工、纺织、造纸、矿山、建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与交通运输与医疗电器、家用电器的最重要的动力源。各类类型的电动机占去全部用电设备总功率的 70左右。电传动在效率、精度、操作、操纵、节能、安全等许多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同时在向着机电一体化与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方向进展,从根本上改变了 19 世纪以蒸汽动力为基础的初级工业化的面貌。电能转换为热能是电能的另一重要用途。电加热能够直接作用到物体内部,且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容易操纵。因此,电加热在冶金工业及制造工业中成为重要的加工方式。电能在化工领域的应用开发了电化
3、学工业体系,包含电解工业、电热化学工业,与等离子体化学、放电化学、界面电化学、电池工业等,推动了化工工业的进展。电物理装置的研制成为电能应用的新领域。各类能级与不一致用途的加速器、大功率电脉冲装置、大功率激光设备、受控核聚变装置等所需要的电源技术、磁体技术、操纵与监测技术等都促进了电能的利用与电工的进展。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电的应用不仅影响到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侧面,也越来越广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医疗电器的广泛应用与家用电器的普及只是人们熟知的两个例证)。电气化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化的同义语,电气化程度已成为衡量社会物质文明进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电能在国民经济中的
4、地位与作用。近一个世纪的实践说明,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电力生产大约以年平均 7的速率增长,超前于国民经济的进展速度,避免了经济进展受电能短缺的限制。比如,19501980 年 30 年间,美国实际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3.4,而电能生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 6.26,两者之比即电力弹性系数为1.84;英国、法国、苏联等国家的电力弹性系数也在 1.28 与 1.97 之间。1937 年世界发电量为 455.8 亿千瓦时,1950 年 9589 亿千瓦时,1980 年约为 82400 亿千瓦时,1988 年已达到 11万亿千瓦时。50 年来增长了 240 倍,大大超过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速度。中
5、国 19491991年间,电力工业进展也极为迅速。年发电量 1949 年为 43.1 亿千瓦时,居世界第 25 位,而1991 年已增至 6750 亿千瓦时,跃升为世界第 4 位。据数十个国家的统计,各国人均年产值的增长与人均年耗电量的增长呈线性关系。电能消费的单位指标如单位国民生产总值、单位国民收入与单位人口的电能消费也都呈增长的趋势。比如,19201970 年期间美国的人均用电量由 540 千瓦时增加到 7950 千瓦时,年增长率约为 5.56;1989 年达到 13450 千瓦时。50 年代往常发达国家的电能消耗量约占能源消耗总量的 4,1985 年已占 30以上,预测2000 年将达到
6、 4050。扩大电能应用是 20 世纪各国国民经济进展的显著特征。电能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须臾不可中断的经济命脉。社会进展对电能的需求成为电工必将持续进展的巨大动力。大规模、多层次的工程系统 电能的生产与应用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鲜明的系统性,这是由电能的本质决定的。电能以光速传播,至今未能实现工业规模储存。因此,电能的生产与消费几乎是在同一瞬间内完成,随发随用,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构成了始终处于连续工作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各类电工产品归根到底都要纳入这一整体以发挥功效,经受检验。随着电能需求的增长,为充分提高电能利用的效率,发电机组容量及电站规模日益扩大(机组容量由 20 世纪 20 年代的
7、 10 万千瓦左右扩大到 70 年代的百万千瓦;电站由几十万千瓦扩大到几百万千瓦),输电电压等级日益提高(由 20 年代的 220 千伏高压,通过 380、500、750 千伏的超高压等级到80 年代中出现 1150 千伏的特高压),电力系统的覆盖面积日益拓广(由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000 多万平方公里)。为了保证供电安全,还务必有调度、通信、保护、远动等一系列服务于电能生产与供应的信息与操纵系统。一个世纪以来,电能生产的规模已经从爱迪生时代的住户式电站进展到跨国界、跨洲际的联合电力系统,成为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中空间跨度最广、时间协调严格、层次分工极复杂的实体系统。电能的开发与分配,电力系统的建设
8、与运行,是与宏观经济规划密切联系的,如能源开发的基本方针,工业的合理布局,电站与电网的最优规划,电价政策的制定,电网的经济调度等。大型发电站与水利枢纽的建设,还涉及勘测、设计、施工、运输、通信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关系。在电能生产的内部,务必处理集中开发与分散使用与电能的连续供应与负荷的随机变化的矛盾。这涉及水、热、机、电等各类综合的动态过程。这些都说明,电工作为先进的生产力,务必作到技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目前与长远的统一;务必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与方法处理宏观乃至微观的各个层次的问题。这就需要从全局的观点出发,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使系统达到最优的规划、设计、
9、装备、实施与运行,电工正是沿着这一基本方向不断前进的。20 世纪出现的大电力系统,是人类工程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到 70 年代,世界上已建成好几个总装机容量超过亿千瓦的大型电力系统。其中覆盖面积最大的达 1000 多万平方公里。每个系统年传输、分配的电能都超过万亿千瓦时,为整个国家甚至整个大陆数亿人民的生产、生活与其他活动不间断地供应优质电能。这种纵横千万里、网络结点千百个交织密布的巨系统,有功潮流、无功潮流、高次谐波、负序电流等以光速在全系统范围瞬间传播。它既能输送大量电能,制造巨大财富,也可能在瞬间造成重大的灾难性事故。为保证如此巨大系统安全、稳固、经济地运行,务必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
10、合的操纵方式,使用高度自动化的装置,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与在线实时遥测与调控,以完成状态监视、运行调度、自动保护、事故处理与计价收费等管理方面的事务。电能传播的高速度要求电力系统务必能以几分之一秒乃至百分之一秒的快速响应进行优化自动调控,否则,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1977 年 7 月 13 日美国纽约市电力系统因雷击引起全市停电大事故,前后连续 25 小时,影响到 900 万居民的供电,事故所造成的直接与间接缺失达 3 亿 5 千万美元。事故原因是由于保护装置未能及时正确动作,调度中心掌握实时信息不足等,以致使事故扩大,导致系统瓦解。正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固运行的重大经济意义与社会影响,使得人
11、们在进展电力系统的整个过程中,关于它的自动化程度,操纵的实时性与响应的灵敏度,与设备与运行的可靠性等,提出了广泛而高标准的要求。同其他工程系统相比,能够说电力系统是要求极严的优化受控系统。随着电力系统电压等级的增高、短路电流增大与社会广泛深入的电气化、自动化,电磁兼容性问题日益突出。比如,机电型继电器约需 10-1瓦的驱动力,而集成电路所需的驱动力比它小若干个数量级,因而极小的功率就会引起集成电路扰动,继而可能导致通信、制导、计算机网络等系统的误动或者失效,造成重大缺失。务必使电工装置、设备及系统在自身所处的电磁环境中能够满意地行使其功能,既具有抗干扰性,同时还不同意对周围环境引入超过限度的电
12、磁干扰。电磁干扰的范围几乎包含了从直流到吉赫频段,如谐波,电压突变与失压,频率变动等低频扰动;雷电及开关操作等微秒级的电磁暂态过程;静电放电;磁场扰动;高频、甚高频的电磁场扰动等,均需针对不一致的干扰源与抗干扰对象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与管理计策。面临实现与驾驭这一全社会规模的电能供需系统,计算机是最有力的工具。它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电工的面貌。许多复杂的基础性课题如静电场、电磁场、温度场、杂散损耗、振动噪声、发热通风、应力分析等,都已经有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计算。在电力系统中,计算机的应用还在改变电力系统二次回路的概念与功能。应用微机能够全面完成参数巡回检测、数据处理、越限警报、制表打印、图像显示
13、等。由单元操纵级、集中监控级、中央调度级相配合,构成统一操纵的大系统,实现调度自动化、经济调度、在线监测、安全操纵等。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方案优化,可靠性评估,潮流、稳固、短路、过电压等电磁稳态与暂态运行特性的分析,都开发了功能齐全的软件,同时建立起电力系统运行数据库。电工制造与电工新技术 电工制造业为电能的生产与消费系统提供物质装备。随着各国对电能需求的不断增加,为满足建设大型电站的需要,通过改进发电机的冷却技术,使用新型绝缘材料、铁磁材料,改进结构设计,使发电机的单机功率增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最大火力发电机组的功率1926 年为 160 兆瓦,到 60 年代已成批生产 500600 兆瓦
14、火电机组,1973 年第一台 1300兆瓦火电机组投入运行。此后,由于受到材料性能与大型机组在设计制造上的缺陷等因素的限制,投运后事故较多,可用率降低,使大型火电机组的进展趋势减缓。80 年代,大约有四分之三的火电设备单机功率稳固在 300700 兆瓦。水力发电机组的最大功率由 1942 年的108 兆瓦提高到 1961 年的 230 兆瓦,1978 年 700 兆瓦机组投入运行。核电机组的功率由 1954年 5 兆瓦(第一台工业用试验性机组)提高到 80 年代的 13001500 兆瓦。随着大型电站与跨地区、跨国际大电网的建设,要求提供超高压、大容量的输变电设备。继 1952 年制造第一套
15、380 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后,1965 年制成了 735 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70 年代以来,又先后制成 10001500 千伏交流输变电设备。50 年代最大变压器容量为 500 兆伏安,1975 年已达 1800 兆伏安。断路器的制造经历了多油式、少油式、压缩空气式与六氟化硫(SF6)气体绝缘等不一致进展阶段,近 10 多年又进展了 SF6组合式电器,缩小了占地面积(750 千伏级约为 1/75)与空间,并提高了运行可靠性。到 80 年代,高压断路器的额定开断电流已达 80100 千安,全开断时间已从 50 年代的 3 周波缩短至 2 周波与 1周波,为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固性制造了条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工学 简介 含义 起源 历史 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