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必考的病例分析题(附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医内科学必考的病例分析题(附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必考的病例分析题(附解析).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必考的病例分析题(附解析)1.林某,女,38 岁,个体售鱼贩。主诉:胃脘灼热疼痛 6 天。病史:平素嗜食辛辣,6 天前因食麻辣火锅后,即觉胃脘部灼热疼痛,但未经任何医院就诊,自服“胃友双层片”等药治疗,上症缓解不明显,而来我院就诊。刻下见: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而苦,口渴不欲饮,头重肢困,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濡数。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 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 分)、治法(1 分)、代表方名(1 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 分)。2.李某,男,56 岁,干部。病史:诉心前区闷痛反复发作三年余。每逢劳累则诱发,但自服“消心痛”等药可缓解。近周来因工作繁忙而觉胸部
2、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心中动悸,神疲懒言,倦怠乏力,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 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 分)、治法(1 分)、代表方名(1 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 分)。3.某男,53 岁,干部。病史:平时嗜食肥甘厚味,常酗酒,一年来出现多食易饥,近三个月来上症加重,并觉口渴欲饮,尿多,大便干结难解,体重下降,2 个月内体重下降 6kg,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力。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 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 分)、治法(1 分)、代表方名(1 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 分)。参考答案:1诊断:湿阻(湿困脾胃)分析:长期涉水作业,正值
3、阴雨季节,外湿侵袭,内困脾胃,致使升降失常,运化不健,故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腻无味,便溏;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流注肢体,阻遏清阳,故肢体困倦而重,嗜睡,头重如裹;舌苔白腻,脉濡滑为湿邪内困之象。治法:芳香化湿。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 12g 紫苏 10g 陈皮 9g 白芷12g 厚扑 10g 法夏 12g 白术 12g 茯苓 15g 桔梗 9g 甘草 5g 水煎服 每日一剂 2诊断:胸痹(气阴两虚)分析:年过半百,肾气渐虚,肾阳虚衰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血脉失于温煦,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发为胸部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心中动悸;心气不足,机能活动衰减,故神疲懒言,倦怠乏力;卫外
4、不固,则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脉虚细为气虚,气血不充之象。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人参 10g 黄芪 30g 炙甘草 10g 桂枝 9g 丹参 12g 大枣 10g 当归 9g 麦冬 15g 五味子 6g 陈皮 10g 川芎 10g 熟地 15g 茯苓 10g 赤芍 10g 水煎服 每日一剂 3诊断:消渴(中消胃热炽盛)分析:长期过食肥甘厚味酒醇,损伤脾胃,致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故多食易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难解;形失所养,则体重下降;脾虚转输不利,水谷精微下注,故尿多;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力为内热炽盛之象。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
5、液。方药:玉女煎加味:生地 15g 生石膏 30g 知母 12g 麦冬12g 牛膝 10g 川连 3g 栀子 9g 大黄 5g 玄参 12g 水煎服 每日一剂 1覃某,男,54 岁,干部。病史:平时喜食肥甘厚味,嗜酒,形体较肥胖,有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史已三年。2001 年 12 月中旬就诊。自叙昨天中午突然出现左胸部闷痛,持续约 1 分钟自行缓解,但于昨天下手、晚上及今晨分别再次发作三次,伴气短,倦怠乏力,纳呆便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脉滑。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 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 分)、治法(1 分)、代表方名(1 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 分)。2成某,男,42 岁,技术员
6、。病史:平素情绪易怒。二月前因教育孩子问题与妻子吵架后,每次夫妻同房就出现阳事不举,伴心情抑郁,胸脘不适,胁肋胀闷,食少便溏,苔薄,脉弦。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 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 分)、治法(1 分)、代表方名(1 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 分)。3伍某,男,36 岁,推销员。病史:因工作原因经常在外陪客进餐。4 天前发现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色较重,色泽鲜明,口渴,恶心欲吐,纳呆,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 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 分)、治法(1 分)、代表方名(1 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 分)参考答案:1诊断:胸痹(痰浊
7、闭阻证)分析: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心脉痹阻,故左胸部闷痛而气短;痰浊困脾,脾失健运,故咯吐痰涎,倦怠乏力,纳呆便溏,恶心;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内阻之象。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脾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栝蒌壳 12g 薤白 12g 半夏 10g 厚朴 10g 枳实 12g 茯苓 15g 砂仁 6g 丹参 15g 橘红 10g 陈皮 5g 甘草 5g 水煎服,每日一剂。2诊断:阳痿(肝郁不舒)分析:肝主筋,阴器为宗筋之汇,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条达,宗筋所聚无能,而出现阳事不举;肝郁气滞,故烦躁易怒,胸脘不适,胁肋胀闷;肝木乘犯脾土,脾失健运,故食少便溏;
8、脉弦为肝郁不舒之象。治法:疏肝解郁。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 9g 白芍 15g 当归 12g 白术 12g 茯苓 15g 香附 9g 枳壳 10g 甘草 6g 薄荷 5g 水煎服 每日一剂 3诊断:黄疸(阳黄热重于湿)分析:时邪疫毒自口而入,蕴结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外溢,则身目发黄;热为阳邪,热邪偏重,则黄色较重,色泽鲜明,壮热;热邪伤津,故口渴,小便赤黄、短少;湿热阻滞,腑气不通,则纳呆,大便秘结;浊气上逆,则恶心欲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壅盛之象。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方药:茵陈嵩汤加:茵陈 18g 栀子 10g 大黄 6g 虎杖 10g 连翘
9、 10g 田基黄 20g 茯苓 15g 车前子包煎 15g 甘草 5g 水煎服 每日一剂 1覃某,男,35 岁,干部。病史: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及辛辣煎炒之品,不慎受邪之后出现发热恶寒,自服维 C 银翘片 2 天后,身热转甚,壮热不寒,胸痛胸满,咳吐浊痰,色黄浊,有腥臭味,伴汗出烦躁,咳嗽气急,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 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 分)、治法(1 分)、代表方名(1 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 分)。2李某,女 54 岁,干部。病史:素体虚弱,半年来自觉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伴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胖,舌苔白,脉弱无力。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科学 必考 病例 分析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